在《科幻創作的未來版圖》一書中,主編劉洋認真分析了這幾年對創作發展的研討成果,他結合我們邀請的作家撰寫的文章提出,當代世界的科幻創作存在著四個重要趨勢,分別是:類型之間相互交織頻繁,邊界顯得越來越模糊;在西方創造的科幻小說類型模式之外,各民族的本土敘事意識和能力在不斷加強,科幻正在真正成為世界性的文學;科幻小說從邊緣走向主流的通路已經被鋪設;以及科幻正在從文學走向其他產業形式。
劉洋指出:總體來看,當代科幻創作呈現出越來越多樣化的趨勢,包括故事題材的多樣化、作者群體的多樣化、敘事方式的多樣化以及傳播媒介的多樣化。在這一多樣化發展的浪潮中,不斷創造和呈現出新的驚奇感這是科幻這一文類本身最核心的魅力所在,是所有科幻創作者們共同的使命。這一看法無論對科幻的從業者還是愛好者,都是值得認真思考的。
科幻小說興起于歐洲,在晚清之時,這一文類作為救亡圖存的工具被譯介到我國,并很快就出現了大量原創性的作品。
21 世紀以來,隨著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演進,社會和生活變革的步伐加速,這對科幻創作帶來了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很多傳統的科幻題材失去了吸引力,在現實中層出不窮的新鮮科技的映襯下,這些科幻主題變得不再有驚奇感,有的甚至已然成為了現實;但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拓寬了科幻創作的主題領地,成為了更多新鮮設定的創意來源。與此同時,在新的社會和生活形態下,人們也需要更貼近其心理需求和現代理念的科幻作品。
本書旨在通過對不同國家、地區和產業的科幻創作情況進行一次系統的梳理,重點關注它們在近些年的發展趨勢,以期對其未來的走向找到一定的脈絡。
劉洋,知名科幻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世界華人科幻協會理事,物理學博士,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在《科幻世界》《文藝風賞》等期刊發表科幻小說百萬余字,作品被翻譯為英語、德語等在多個國家出版。曾獲得華語科幻星云獎、深圳青年文學獎、引力獎、光年獎、原石獎等獎項。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完美末日》《蜂巢》《流光之翼》,長篇小說《火星孤兒》《井中之城》等,多部作品正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和動漫。學術方面,主要從事數字人文、創意寫作、復雜系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獲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普及作品獎、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此外,作為首席世界架構師,深度參與了多款3A級科幻游戲的開發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