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軍人視角精心選取了中國歷史上十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悲情英雄, 特色鮮明地詳解了他們的“功敗垂成”。全書按英雄人物共分十一章, 前后以人物生活朝代為序。每一章又分為上、下兩篇, 上篇介紹人物事跡, 下篇分析人物得失。全書人物事跡闡述詳略得當, 人物得失分析鞭辟入里、耐人尋味。
金丹換骨
中國古代的道家方士經年累月,不辭辛苦地將各種礦物、石材投入丹爐,然后置于猛火之上,進行長時間的煅燒。他們堅信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煉取金丹,服用金丹之后,礦物的精華被人體吸收,融入骨血。既然金石可以不朽,服丹換骨之人必能長生不老,羽化成仙。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這種邏輯嚴絲合縫,幾乎沒有破綻。
古代的皇帝們,出于對死亡的恐懼以及對今生權勢的依戀,紛紛以身試藥,前赴而后繼。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明朝嘉靖帝以及清朝雍正帝等大名鼎鼎的皇帝們,都熱衷于嘗試各種丹藥。可憐的是,這些精貴的“小白鼠”們不但沒有長生,反而大都早死。憑借皇帝的權勢尚且找不到金丹,我們完全可以斷定,傳說中讓人長生不老的金丹絕對是子虛烏有。
讓人長生不老的金丹不存在,但讓人脫胎換骨、力量無窮的“金丹”卻真實地存在,那就是志向!普通人一旦立志,就好比服用了金丹,頓時耳聰目明,精力充沛,他的人生步履必將超越蕓蕓眾生,由平凡邁向偉大。陳勝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
漢代賈誼的《過秦論》以其磅礴的氣勢和深刻的寓意而成為千古文章,萬代流傳。文章中,賈誼評價陳勝“才能不及中人”。從陳勝起義后的表現來看,這樣的評價恰如其分。雖然“才能不及中人”的陳勝由于自身種種原因,不幸以失敗告終。但他卻在中國歷史上占據著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因而無愧于英雄的稱號。
劉邦稱帝后,為了感激陳勝的首事之功,追封他為“隱王”,并安排了三十戶人家專職為他看守墳墓。而劉邦給自己崇拜的偶像信陵君魏無忌(戰國四公子之首),也才只安排了五戶人家看守墳墓。
司馬遷著《史記》時,將陳勝的傳記列入“世家”。世家是記載諸侯之事的,這是因為諸侯開國承家,子孫世襲,所以他們的傳記稱為世家。《史記》共有三十世家,除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和周勃這五位漢朝的開國功臣之外,以平民人世家的只有孔子和陳勝兩人而已。
劉邦和司馬遷,一個是身經百戰的馬上天子,一個是博覽群書的史學泰斗,卻分別在墳前和紙上給予了陳勝至高的待遇。
為什么“才能不及中人”的陳勝能以諸侯的身份被載入史冊,并在死后競有三十戶人家專職為其看守墳墓呢?人們在解答此類問題時,給出的答案通常是:時勢造英雄嘛!但這分明是在強調外界客觀因素的同時,抹殺了英雄人物自身的主觀努力。人們在潛意識里總是固執地認為:既然英雄是時勢造就的,如果我處于英雄的時代,我也可以成為英雄,所以英雄也沒有什么了不起。這其實是一套心理保護機制,呵護著普通人那顆易碎的自尊心,從而使他們能夠心安理得地面對英雄的偉大與自己的平庸。
如果我們敢于正視英雄的偉大,就會發現陳勝的故事其實就是一個有志之士的奮斗史。當陳勝面對同伴說出“茍富貴,勿相忘”時,他就已經在心中樹立了一個遠大的志向,并很有可能為了實現這個志向而默默地增加才干。當他在大澤鄉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時,這個志向變得更加清晰,那就是推翻暴秦,自立為王。這時的他就好比服下了換骨“金丹”,從而變得與眾不同。可以斷言,像陳勝這樣一個勤于立志并敢于實踐的人,無論出生在任何時代,都將會勇立潮頭,卓爾不凡。所以說,陳勝的志向以及為實現它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才是他脫穎而出的主要因素,而秦末的亂世只不過提供了一個舞臺。時勢造不了英雄,助英雄而已!這正是:男兒欲樹凌云志,正是金丹換骨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