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經濟和全球化競爭與合作的環境中,企業 日益關注技術創新能力和績效的提高。同時,企業技 術創新早已從內部的、獨立的線性創新模式轉向開放 的、網絡的非線性創新模式。大量涌現的產業集群為 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新的溫床,基于集群的網絡式創 新活動成為一種重要的創新范式。
王松所著的《集群創新網絡研究(不確定信息化 環境下網絡合作度與開放度視角)》首先對相關的理 論基礎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而后采取了兩種方法對集 群創新網絡進行了研究。一是根據集群面臨的外部市 場與技術環境不確定度選取多個區域產業集群,在集 群企業中抽取一定樣本進行問卷調查。第二種方法是 嵌入式案例研究方法。
《集群創新網絡研究(不確定信息化環境下網絡 合作度與開放度視角)》適合集群創新方面的研究人 員參考、閱讀。
王松所著的《集群創新網絡研究(不確定信息化環境下網絡合作度與開放度視角)》首先對相關的理論基礎進行了系統的梳理。集群企業創新是一種開放式創新,也是一種網絡式創新,是社會網絡理論、產業集群理論和技術創新理論的融合。在理論融合的基礎上,對集群創新網絡內涵進行了描述,并分析總結了集群創新網絡的主要特征,將其歸納為網絡合作度與網絡開放度,創造性地將集群創新網絡內外部的影響要素放到了一個研究框架中進行分析。此外,主要基于技術創新理論當中的演化理論與生命周期理論,強調了研究集群創新網絡的動態演化視角,因為無論何時何地形成的產業集群,其創新網絡必須是動態變化的,因為與其相關聯的技術與市場環境是變化的,集群創新網絡必須適應環境并隨之變化。研究其作用機制必須搞清楚其階段性特征。因此本書引入了環境不確定性變量來衡量外部技術與市場環境,以及觀察這些變量對集群創新網絡合作度、開放度與集群增長績效之間關系的影響和作用,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概念模型。
王松,管理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擔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新媒體傳播系主任。研究方向包括技術經濟與創新管理、媒介商業模式創新、傳播產業分析等。先后在英國University of Sussex、Coventry University和央視-索福瑞等機構學習工作多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面上項目、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等,參與多家知名企業管理顧問咨詢項目,發表和出版論文、著作、教材等成果幾十余篇(部)。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創新的網絡化范式 1.1.2 企業的集群化發展 1.1.3 集群創新網絡的動態變化性 1.2 研究問題的提出 1.3 研究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創新的網絡化范式 1.1.2 企業的集群化發展 1.1.3 集群創新網絡的動態變化性 1.2 研究問題的提出 1.3 研究的目標與意義 1.4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結構安排第2章 產業集群與技術創新理論評述 2.1 產業集群與創新理論 2.1.1 早期產業集群理論 2.1.2 新產業集群理論 2.1.3 國內關于產業集群的研究 2.1.4 產業集群創新的機制研究 2.1.5 產業集群創新優勢產生機理 2.2 集群創新網絡理論 2.2.1 集群網絡化創新范式的形成機理 2.2.2 集群創新網絡概念與構建機理 2.2.3 集群創新網絡結構與要素 2.2.4 集群創新網絡的多樣化 2.3 技術演化與創新網絡演化理論 2.3.1 技術的動態發展與網絡演化 2.3.2 環境不確定性與網絡式創新范式的缺陷 2.3.3 集群創新網絡合作度、開放度與集群增長績效 2.4 文獻評述及其與本書的邏輯聯系第3章 集群創新網絡主要變量之間的關系模型和假設 3.1 主要變量與概念模型 3.1.1 研究的主要變量 3.1.2 概念模型 3.2 研究內容與研究假設的建立第4章 集群企業問卷與案例研究設計 4.1 問卷設計 4.1.1 問卷調查的方法 4.1.2 問卷質量控制方法 4.2 變量的測量 4.2.1 解釋變量一:集群創新網絡合作度 4.2.2 解釋變量二:集群創新網絡開放度 4.2.3 被解釋變量:集群增長績效 4.2.4 調節變量:環境不確定性 4.3 案例研究設計第5章 集群創新網絡合作度、開放度、環境不確定性與績效分析 5.1 集群的選擇與狀況介紹 5.1.1 集群的選擇 5.1.2 寧波塑料產業集群介紹 5.1.3 杭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介紹 5.1.4 合肥汽車產業集群介紹 5.1.5 永康五金產業集群介紹 5.2 樣本描述性統計 5.3 問卷的信效度檢驗 5.3.1 集群1 問卷效度和信度檢驗 5.3.2 集群2 問卷效度與信度檢驗 5.3.3 集群3 問卷效度與信度檢驗 5.3.4 集群4 問卷效度與信度檢驗 5.4 研究結果 5.4.1 集群1:寧波塑膠產業集群 5.4.2 集群2:杭州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5.4.3 集群3:合肥汽車產業集群 5.4.4 集群4:永康五金產業集群 5.5 集群之間的比較分析 5.6 假設檢驗與分析 5.6.1 假設檢驗 5.6.2 結果分析第6章 集群創新網絡的案例分析:演化視角 6.1 寧波塑膠產業集群:寧波利時與寧波和富 6.1.1 初始階段(1991~1995年) 6.1.2 成長階段1(1995~2002年) 6.1.3 成長階段2(2003~2008年) 6.1.4 成熟階段(2009年至今) 6.1.5 本節小結 6.2 杭州信息產業集群:銀江電子 6.2.1 初創階段(2002~2006年):電子市場、松散網絡與模仿式創新 6.2.2 成長階段(2007~2012年):從集成創新到開放式創新的跨網絡創新模式 6.2.3 本節小結 6.3 合肥汽車產業集群:江淮汽車 6.3.1 形成階段(2000年以前)從以內生型為主導到技術引進 6.3.2 成長階段:圍繞核心企業網絡合作與集成式創新(2000—2008年) 6.3.3 不確定環境下的開放式創新模式-跨集群創新(2008年至今) 6.3.4 本節小結 6.4 永康五金產業集群:星月集團 6.4.1 發生和成長期(1993—2000年):網絡內的分工合作與機會主義 6.4.2 發展中期(2000—2006年):浪潮經濟、知識積累與合作研發 6.4.3 發展瓶頸期(2007年至今):集群網絡鎖定與星月集團的挑戰 6.4.4 本節小結第7章 結論與對策建議 7.1 主要研究結論 7.2 不確定環境下集群創新網絡發展的對策建議 7.3 研究的創新性與局限性 7.3.1 研究的創新性 7.3.2 研究的局限性 7.4 研究的未來展望附錄 附錄1 調查問卷 附錄2 訪談提綱參考文獻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