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人這樣感慨和迷惑:為什么我不能隨心所愿?若從隨緣的角度看:一切都沒有理由,一切都無需強求,只要隨緣達命,盡力而為,皆可閑適自在。
隨緣,正是人們面對生活時應具有的一種人生態度。“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生活中總有些事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我們無法改變,那么就要學會隨緣,不強求。我們要相信,人生的得失并不是用這一刻來衡量的,因果循環,順其自然才是生活的真諦所在。
《隨緣》可以說是作者通過對人生的體悟,深入淺出的為讀者揭示出人生的真諦——不強求。《隨緣》,讓看到此書的讀者,都能夠享受到豁達心態帶給人們的那種安寧恬淡的力量,讓生活順其自然,不再強求。
《隨緣》是一部現代都市人共享的心靈頓悟書,星云大師、張德芬、素黑、林清玄等人都擁有并推崇的從容灑脫、恬淡自在的胸懷與境界。知福福在,隨緣緣來;隨緣自適,煩惱即去。 是我社的佛學智慧系列《不生氣》《淡定》等圖書的延續產品,在浮躁的社會中,這類圖書的讀者群相當龐大。 隨緣,不是無所作為,聽天由命,也非放棄追求,因循茍且;而是不怨恨,不過度,不強求,不急燥。 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狂熱的環境中,依然擁有恬靜的心態,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成熟,可以讓人以豁達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的一切。 1、事事隨緣,不強求。這是智者的心態。躺在被窩里慢慢的讀了十幾頁,被里面的故事所吸引。值得細細讀一讀。這本書和我之前買的《放下》好像是一套,都不錯!!吼吼!! 2、折騰壞了快遞大哥,給我送了好幾回。打開書確實也覺得挺給力,淺顯的故事卻能帶來生活的思索!老公說我現在太急功近利了,一做什么就著急上火。我也很是懊惱,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自己平和的心境,隨緣淡然,畢竟有些事情也記不得!只要盡力就好!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順心、一帆風順,因為每個人在人生中都會遇到諸多不如意的事情。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人生中的諸多不如意之事呢?佛語有云:“隨緣即適,煩惱即逝。”佛家對世間萬物都講一個“緣”字,認為萬事都有其存在和消失的來由,而世間萬物的聯系都因“緣”而起。所以,佛說:“順應機緣,順其自然。”“隨緣”一詞便是由此而來,其中的“隨”不是“跟隨”,而是順其自然,是不躁進、不怨恨、不妄求,更是讓我們把握當下擁有的,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可以說,“隨”是達觀,是灑脫,是一種大氣量,大智慧。
常言道:“有緣千里來相會”,緣讓我們與這個世界相會,與不遠千里的人走到一起。無疑,擦肩而過是“緣”,兩個陌生人相視一笑也是緣,相遇相逢更是緣。
“隨緣”不是聽天由命,不是逃避問題和困難,而是用一種豁達的心態去積極面對生活。“隨緣”是一種智慧,讓人在得意之時依然擁有一顆恬靜之心,擁有冷靜的頭腦。可以說,它是在飽經滄桑之后,歷練出的一種達觀、修養,是閱盡人世風雨后的一種頓悟。
世人常懷“執著”之心,不肯放下,因此會生出無限煩惱。殊不知,事有因緣,而這個緣卻不會隨著你的意愿存在而存在,沒有什么是應該的,也沒有什么是不應該的,失去、得到,都只是一個過程。從隨緣的角度來看問題,無論你喜不喜歡都不需要理由,你在不在意一樣也不需要理由,甚至就連緣分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它來了就在,走了就不在。
世上有各種緣分,人緣、財緣、福緣、善緣、惡緣、事業機緣等,而我們應該擁有一顆隨緣之心,順其自然,不強求——這樣的生活態度才是我們的快樂之源,也是人生的一種禪境。如果一個人能擁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任隨天外云卷云舒”的淡然,便可以生活得安詳自在。凡事不枉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任其自然,才能擁有一顆從容淡定之心。
擁有隨緣之心便不會被塵世的名利所困擾,也不會卷進紛爭的世事之中,而只有把一己之利看淡,才能內心通達,圓融處事。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往往會面對許多變故:也許一夜之間萬貫家產盡失;也許一次偶然的事故,致使身體遭受嚴重的傷害;也許不經意間的閃失,會讓自己的事業一下子從巔峰跌入深谷?當這一切不幸降臨的時候,擁有隨緣之心的人便不會被擊倒,會當它是一場突然襲來的風雨,給了自己一次不同的人生體會。
擁有隨緣之心才會有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才會有一顆安于當下的平和心態,才能做好眼前必須做的事情。可以說,沒有一個人的一生面對的皆是陽光普照的時光,也沒有一個人的一生盡是風雨不停的日子。面對生活的磨難,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用智慧去思考,不去計較此刻的得失、成敗,而是放開心胸,眺望一下遙遠的地平線,深吸一口大自然的芬芳之氣,讓內心回到初入塵世時的平和——那是一種積極的正能量。
隨緣是一種心懷,是一種經歷世事后的成熟,也是對自我的一種信任。其實,也只有能做到“隨緣”的人,才能在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中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即在順境中安然,在逆境中也不迷失前行的方向,且擁有愉快的心情。
宇宙人生本是因緣和合,緣聚則有,緣滅則無,所以,要學會放棄內心的“執著”,懂得如何在變幻無常的生活中怎樣安身立命,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學會一些變通,隨緣而行。而這就是所謂的“不違天時,不奪物性”。
道家說:“依法自然,才能不急不躁。”而“依法”便是“隨緣”,“緣”、“法”為本,需“依”、需“隨”,這樣便可不躁。要知道,“躁極為寒,萬物凋零”。由此而言,順應事態發展,以平和之心應對生活,方為智者。
擁有隨緣之心的人,往往是對現實有著清醒、客觀認識的人。由于這樣的人是對自我信任的人,所以他們能豪邁、從容地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這樣一來,他們就能擁有“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然,以及快樂兩忘的人生境界。
生命偶然來,必然去。其實,世間萬物皆是如此。我們既然與這個世界有這樣的機緣相遇,就應該珍惜萬千變幻中的剎那交合,認真且快樂地活著,做到不“執著”,坦然面對生命的給予,也欣然接受生命過程中的一切來去。
總之,擁有一顆隨緣之心,就能擁有恬靜安然的生命之態。
金圣榮,社科心理圖書作家,2011年先后出版過《FBI讀心術——美國聯邦警察的超級心理密碼》《FBI攻心術—美國聯邦警察的超級心理戰術》《FBI心理操控術:美國聯邦警察的超級心理策略》《CIA讀心術——美國中情局決勝全球的秘密武器》《FBI溝通術——美國聯邦警察的超級人際溝通策略》《FBI氣場修習術——美國聯邦警察獨有的秘密氣場能量手冊》等著作,位居同類圖書榜首。其中《FBI讀心術》更是成為連續成為2011年4-9月全國心理圖書類暢銷榜第一名。隨后出版的《FBI攻心術》也位居心理圖書類暢銷榜前十名。
第一章 隨因緣,才心安
緣起時惜緣,緣滅時隨緣
佛家說:“世事有機緣”,而我們有必要為自己騰出一些時光,安靜地呼吸自然的芬芳,看窗外風吹云動,讓內心靜默地聆聽來自生命的最本真的聲音。
1 凡事都有緣,隨緣者才能遂愿
2 隨緣即自在,自在即可快樂
3 禍莫大于不知足,知足即常樂
4 順應事態發展,無欲者才心安
5 珍惜自己所有的,幸福就在身邊
6 世事有機緣,順應機緣,方能任其自然
7 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第二章 不苛求,不強求
——強求別人就是迷失自己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欲望,甚至可以說欲望是人的本能,而身為常人,我們沒有必要去排斥心中的欲望,因為我們只有擁有適當的欲望才能夠生活得更加美好。
1 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2 與世無爭,學會淡然
3 人無完人,莫要苛求完美
4 不強求結果,且看花開花落
5 不為富貴累,坐看云卷云舒
6 不受誘惑,會更快樂
7 人生在世苦惱多,切莫再自尋煩惱
第三章 名和利,要看淡
——放下欲望才能獲得幸福
紅塵萬丈,多少人在名利場中浮浮沉沉。想一想,一個人赤條條來去,又能帶走什么,還是曹雪芹說得好:“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1 放下執著的名利之心
2 小心難以填平的欲壑
3 看淡名利,當退則退
4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5 一念放下,方能解脫
6 心懷大愛,無私奉獻
7 遠離名利,生命才會如云般自在
8 適度地放下,才能走得更遠
第四章 不較勁,少埋怨
——忍字當先,后退亦前進
人生在世,執著是一種負累,計較是一種痛苦。過于執著,計較太多,會讓人們在不知不覺當中,深陷痛苦和煩惱的泥淖,無法自拔。如果想要活得輕松快樂,人們就要學會不較勁,少埋怨,轉而以一種豁達開朗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1 與其用心計較,不如難得糊涂
2 以退為進,以守為攻
3 跳出設定的框架,拓展自己的內心
4 莫要較勁,回歸自我
5 減少欲念,才會心生幸福
6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7 面對非議,沉默是金
第五章 成與敗,要淡定
——懷澄清之志,做淡定之人
人生需要志向,需要不懈的追求,但是在生命的旅途中,也有著無數次的跌倒、坎坷,也會遭遇到許多難以想象的人生磨難。當生活在一夜之間改變了它原有的樣子,又該如何面對,如何重新找回內心的安寧呢?這就需要一顆堅強、智慧之心,更需要一顆淡定之心。
1 安心當下,為明天做好積極的準備
2 看淡世事,莫被富貴所累
3 摒棄虛榮,尋找真正的幸福
4 看淡世間名利,讓心更澄澈
5 得意失意當從容
6 留住快樂,笑對人生風雨
7 心若寬廣,天高海闊
第六章 心豁達,身輕健
——別讓自己的心背上沉重的包袱
生命就像是一場旅行,前方的景色依然很美,不必因當下的困擾,而停止前進的步伐。只要你昂首挺胸地向前走,一切磨難都會成為過去,就像那句話:“你什么時候放下,什么時候就沒有煩惱!”
1 豁達樂觀,快樂常在
2 別讓自己的心背上沉重的包袱
3 寬容豁達可以化干戈為玉帛
4 人生不是沒有陽光,而是缺乏感受陽光的心
5 常釋懷,才能真的快樂
6 包容不完滿,才能獲得完滿
7 隨緣自適,煩惱即去
8 舍棄不必要的包袱,才能輕松自在
第七章 不悲觀,不失落
——把握住一時,贏得了一世
世界是公平的,它給你困難挫折,是想讓你鍛造一顆比他人更堅強的心;它給你比別人更多的磨難,是想讓你保持一份樂觀的心態。面對挫折磨難時,不悲觀,不失落,不要被眼前的障礙絆倒,踩著它邁上去,那么你將會看到更加廣闊的藍天。
1 悲觀者用墨鏡遮住了世界的精彩
2 遠離消極態度,塑造更好的自己
3 內心無比堅強,才有機會反敗為勝
4 悲觀失落沒辦法,樂觀堅強是財富
5 樂觀面對,就能重新擁有
第八章 勿煩惱,結善緣
——拿著是累贅,放下是超然
佛語有云:“寬恕者寬恕返,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其實,世界就像是一面鏡子,你給它什么,它就會同樣回贈給你些什么。你給世界幾分恨,世界就還你幾分恨;你給世界幾分愛,世界同樣也會回贈給你等量的愛。
1 放下仇恨,才能看得見生活之美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放下無謂的煩惱,讓自己身心輕松
4 多些寬容,少些煩惱,生活才能暢通無阻
5 勿煩惱心念寬,該放下時就放下
6 結善緣,須有一顆大度之心
7 心境寬,方能煩惱少
第九章 勿貪婪,懂舍得
——減少貪念,才能遠離禍患
在我們奢求把花瓣占為己有時,我們將要失去花朵的美麗。人生來赤條條,走時也不會帶走一根毫毛。生活是一個享受的過程,而不是貪婪地擁有。如果你固執地想要去占有這世上所有的花朵,那么你只能用自己微小的身軀去背負你那無限的貪欲。
1 貪婪越多,幸福指數越低
2 任由內心的貪婪橫行,人就會遭遇災禍
3 不去控制欲望,就會為它所困
4 控制住欲望,才能把握好人生
5 懂得舍得的人生,才能換取一片光明
6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無得無失
7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8 懂得舍棄,就會真的擁有
9 舍不得,所以舍得
10 舍得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選擇
11 一路舍棄,一路得到
12 主動給予才可以收獲更多
……
第一章
隨因緣,才心安——緣起時惜緣,緣滅時隨緣
生活中有太多的煩惱,關于愛情,關于理想和現實,就像一首歌中寫的那樣『生活像一團麻』。面對諸多煩惱,我們不妨停下前行的腳步,聆聽一下內心真正的渴求。在生活的壓力中,勇敢地將頭抬起,舒展一下腰身,看看碧藍如洗的天空,看看自由來去的白云,看看四季變換的不同景致,或許這些可以令你有所感悟,讓你漂泊在塵世里的那顆難以安定的心,找到更好的人生方向。世間萬物皆是偶然來,必然去,而在這其中,卻蘊含著許多生命的玄機。所以,佛家說:『世事有機緣』,而我們有必要為自己騰出一些時光,安靜地呼吸自然的芬芳,看窗外風吹云動,讓內心靜默地聆聽來自生命的最本真的聲音。
世間萬物皆有定數,來時自來,去時自去,即佛家所謂“緣”。也就是說,我們活在這個世上,要面對各種因果緣分。緣分到來時,我們坦然面對,而緣分離去時,我們亦欣然接受。一個懂得隨緣之人,才能從容地面對生命里所經歷的一切,知道萬事不需強求,盡人力,聽天命即可。在緣分到來的時候,珍惜緣分,在緣分逝去的時候,不怨天尤人,即“順應機緣,任其自然”。
曾經有一位書生,才華橫溢,一表人才。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為其定了一門親事。因為兩家是至交,所以父親也曾帶他去過女孩家。那時,他們都只有十來歲,在大人們聊天的時候,他們兩人就在屋前的葡萄樹下玩游戲,很開心。后來,他父親因為一場官司被牽連,雖沒有被關進大牢,卻從此家道敗落。親家看他們落到這般田地,哪里還肯將自己的女兒嫁過去隨他們過艱難的日子,于是,親家就提出了退親。書生的父親秉性剛直又極愛面子,不顧兒子的痛苦失落,毅然決然地答應了對方的請求,從而致使書生有一段時間一直無法走出失去心愛之人的
痛苦。
后來,書生的父親病重臨終時對他說:“孩子,是我對不起你,如果不是家中突遭變故,想你早已與那女孩成親而且膝下有子了,可是……(父親無奈地搖搖頭),就算這樣你也不該如此沉淪,讓那家人覺得放棄我們是一個正確的抉擇啊!你少小讀書,聰明伶俐,父親曾將振興家業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你的身上。可惜,你就這樣一蹶不振,讓我死不瞑目啊!”父親的一席話,如一盆清涼之水澆醒了書生。看看不久于世的父親,看看年事已高的母親,他咽下眼淚,對父親發誓一定不辜負父親對自己的希望。父親死后,他發奮苦讀,三年后考取了功名,還在母親的撮合下與一個女子成了婚。可是,他并不快樂,心中總是想著自己的初戀情人,而且他原以為自己能忘記的一切,卻早已深植于心底,從而致使他衍生出了思念、屈辱、仇恨,甚至他想利用自己的職權報復他的初戀情人及其父親。
一日,好友約他去山中一寺廟品禪茶,在那里遇見一位高僧,這位高僧對他說:“官人雖然事業通達,可是眉心有郁結之氣,想必有什么事情無法讓你開懷吧?”于是書生便向高僧講述了自己的平生遭遇,講述了自己心中無法放下當日定過親的女孩。高僧聽后,命小童拿來一面鏡子,遞到書生面前,書生疑惑不解地望向鏡子,他看到鏡子里有一片蒼茫的海水,一個女子赤身死在了海岸上。女子躺在那里一動不動。一會兒,有個男人從這里經過,他看見死在海邊的女子,搖搖頭走了過去;沒過多久,又有一個男人從遠處走了過來,看見躺在沙灘上的女子,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她蓋上,然后看了看她離開了;爾后,又有一個男人經過這里,他看見女子后,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在海邊挖了一個坑,將女子小心翼翼地掩埋了。
書生看后未明其理,僧人就說,沙灘上死去的裸體女子就是你心上人的前世,而那位上前為她蓋了一件衣服的人就是你,但那個把她埋葬的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這輩子她與你相戀就是為了還你送她衣服的情分。書生聽后恍然大悟,心胸也頓時變得開闊起來,糾結在他內心多年的怨恨立即化作一縷云煙飄散了。從此以后,書生就把所有的關愛都給了自己的妻子,與妻子的感情也是與日俱增,過著開心的生活,也不再會為一些無謂的事情煩惱。而對于生活中的一切,他也都能以一種隨緣的態度去面對。
人生在世有諸多緣,父母之緣、兄妹之緣、朋友之緣、愛情之緣,還有我們此生曾經歷的人生機遇,都是緣分所致。而我們能否以一種平和的心態面對生命里所遭遇的種種機緣,主要看我們怎樣對待“緣分”。可以說,如果一個人能在來去紛繁的世事中不自求煩惱,他就能獲得快樂的人生。
大千世界無限精彩,誘惑著我們每一個人去不斷地尋求、索取。然而,大千世界也有著許多不如意,這就注定人們期望的未必會得到,而慢慢地,人們就會領悟到人世艱難、知音難覓、愛情更不是想擁有就能擁有。很多人在面對人生困境時,往往會自暴自棄;在面對所愛之人轉身離去時,往往會萬般痛苦,甚至在心中種下仇恨的種子……
佛家告訴我們要放下執著,一切隨緣,讓因果自作定論。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在過程中得到享受,而不應被結局所困擾。人與人相愛是一種幸福,在相愛的時光里彼此相互關懷、相互給予,從而致使兩個人都獲得美好快樂的人生感受。而一旦緣分不在,我們就該安靜地放手,并送上美好的祝愿,這樣才不枉彼此相識、相愛一場。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大千世界人海茫茫,兩個人能夠遇見已實屬不易,又何況傾心相戀一場。
同樣,我們也應該以一種隨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沒有誰會一輩子一帆風順。當生活給了你挫折的經歷時,你也要坦然接受,并把它當作是人生的一次學習和歷練,在其中尋求積極的因素以豐富自己的閱歷,鍛煉自己內心的強大意志,使得自己今后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困難,更加有能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的一輩子誰也不知道會經歷什么,如果能把苦難看作人生必修的功課;把失去愛人看作前世修得的一段短暫相遇的“緣分”……以隨緣的心態看得失,那么我們的心胸就會更加豁達,人生就會快樂許多。
一位修行的禪師在月色下于山林中散步歸來,恰逢一小偷溜進他的禪房中行竊。由于他害怕驚動小偷,所以就一直站在門口等著小偷。而小偷在禪房中翻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值錢的東西,于是他就走了出來。看見禪師站在外面,小偷一驚,這時禪師對他說:“你走這么遠的山路來看我,我也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啊,夜涼露重,我就把我的衣服送給你吧。”說著,禪師就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小偷披上,以致小偷不知所措地低著頭溜走了。禪師望著月色下小偷漸漸遠去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可憐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
第二天清早,禪師醒后推門出去,見昨夜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衣服疊得整整齊齊地放在門口。見狀,禪師非常高興,說:“我真的送給了他一輪明月。”
無疑,禪師與小偷的不期而遇也是一種緣分,而禪師以豁達的心胸包容小偷,得到的不僅僅是一件衣服的歸還,更是體會到他人為善的真正快樂。
凡事都有緣,而隨緣者才能遂愿,這就要求人們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世事,以超然的心態看待得失——這樣收獲的才會是快樂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