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文學關系的考察,乃是唐代文學研究的基礎問題,數十年來,雖無通論性的研究專著問世,但舉凡作家作品研究、流派研究、地域家族研究、體式技法研究以及政治觀念與事件研究,于此問題均有不同維度與層面的涉及,可謂成果豐碩。故而,唐代儒學與文學的通論性研究,須在一個已有良好學術積累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系統并深化相關問題的解讀,才有可能后出轉精。同時,中古史研究在歷史書寫、中央與地方(鄉里、藩鎮)、制度與實踐、日常治理及政治文化諸領域所展現出的極高水準,也讓此項研究的開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再則,此問題必然與政治學、漢語史、中哲史、思想史等學科存在著難以回避的交叉重疊。因此,這是一個貫通文史哲等學科的綜合性研究成果,對作者的學術素養要求非常高,劉順本科為政教專業,碩士階段專業方向為國際漢學,博士階段受業于著名學者胡曉明兄門下,又曾在陳引馳教授門下從事博士后研究,從知識背景看,劉順的確是從事這一學科交叉研究的合適人選,他的這種學科交叉研究的嘗試,也獲得了相當的成績,概括地說,《唐代的儒學與文學》學術創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政治生活為中介考察儒學與文學的多重關系,并以一統體制與有效治理間的難題作為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視角,以此確定儒學的時代樣態、影響及其所應對的挑戰與回應的方式,從而避免對儒學過度文本化的解讀傾向。
二、在唐代文學文本的分析中,既注重文學與政治一般性關系的考察,也注重其作為政治行動的意義。而在關注儒學對文學觀念、主題、體式、風格乃至認知模式之影響的同時,也關注文學作為一種思想的方式的價值。
三、在文學體式及功能等問題的考辨上,以漢語史研究的相關結論為據,以中古漢語所可提供的語言學條件作為文學文本分析的基礎參照,并由此考察文學書寫的規則、技法、限度及其與儒學相互適應的方式。
總之,《唐代的儒學與文學》一書,對唐代的政治、儒學與文學的關系的考察,新義迭出,比如:唐代前期的儒學以《五經正義》的修訂為其高成就,傳統的義疏學自此而衰。為李唐提供合法性論證、構建國家治理的觀念與制度、營造政治文化并回應具體的政治訴求,成為唐初儒學非常核心的問題,禮樂則為重點領域。再如,《唐代的儒學與文學(套裝上下冊)》認為儒家文論主張比德連類、物先感隨的觀念得以延續。儒學、政治、文學的互動,既催生了新的文學體式,文學也呈現出相應的獨立品格。又如,該書指出,安史之亂后,儒學對于道德、人性、制度、歷史的思考,加速了禮樂儒學向心性儒學的過渡。此時期的文學,制誥、章表奏疏等政令文的影響更強,古文的影響也一時為盛;文與道、心與物之關系的考量逐步焦點化,詩歌領域中佛學諸因素的影響,則形成了對儒家感物詩學的強勢沖擊。在一個缺乏確定感的時代,中唐的詩文在風格上也呈現全新的時代特點。這些看法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得之見。
上冊
序
導言
第一章認同的構建與唐初的儒學及文學(武德、貞觀時期)
第一節歷命在唐:唐初的合法性論證
一李氏當王:合法性論證之一
二歷數在唐:合法性論證之二
三柱下隴西之流:合法性論證之三
四戡黎升隔:合法性論證之四
五太平天子:合法性論證之五
結語
第二節構建共同體:唐初的堯舜記憶
一中古前期的言說傳統
二王化無外:重建胡漢關系的嘗試
三以德化民:諸夏自我認同的構建
第三節唐初的經學統
一南北對立時期的經學交流
二楊隋時期的經學統
三貞觀時期的版本正定
四五經義疏的統
五五經音讀的統
六官學影響的提升
結語
第四節孔穎達的情論、象論與聲論
一情志一也與感以為體
二易者象也與以有教有
三聲音之道與政通
結語
第五節唐初的教育與科舉:儒學傳播的制度路徑
一儒學制度化的功能與意義
二官學系統的建立及其影響
三科舉的演進與儒學傳播
余論
第六節唐初史臣文論的南朝批評及其對詩歌體式的要求
一史臣文論的南朝批評
二構建典范:史臣文論對詩歌體式的要求
三史臣的詩歌創作與文學中的南朝主題
結語
第七節回歸傳統與開啟新局:武德、貞觀時期的文壇
一天人之際與文史傳統的回歸
二文質彬彬:大一統時代的文學
三情志一也與興必取象:另啟新局的可能與途徑
結語
……
第二章政局變動中的儒學與文學(高宗至睿宗時期)
下冊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