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與警察》集輯錄的23篇文章原發表于讓·波德里亞編輯的《烏托邦》雜志(1967-1978),主題涉及社會實踐及那個時代的理論爭鳴。這些文章的“思想、論點和觀點的出現”面貌,促使我們以原有狀況進行出版,并按照時序進行編排,以便讓人們看到其思想的誕生,其思想能夠獨立于任何學派或團體歸屬而自行確立,因此就能從中看到我們當代一種自由思想的問世。
讓·波德里亞(JeanBaudrillard,1929—2007),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后現代理論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寫了一系列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現象、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著作,產生了廣泛的世界性影響。其代表作主要有《消費社會》、《物體系》、《生產之鏡》、《象征交換與死亡》、《冷記憶》、《美國》、《完美的罪行》等。《論誘惑》是其中晚期的思想代表作。張新木,江蘇高淳人。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教育處一等秘書。1985年起從事符號學研究,發表相關論文30余篇,翻譯出版法國文學與社科名著《巴黎圣母院》、《游蕩的影子》、《冷記憶》1-5等30余部,編寫出版法語教材及參與編寫中外母語研究專著10余部,主持和參與國家、教育部及江蘇省社科項目5項,主持建設國家精品課程“法語閱讀”。2006年獲法國政府棕櫚教育勛章(騎士),2008年獲江蘇省第三屆紫金文學獎翻譯獎。
編者按
《烏托邦》第1期,1967年5月
《短暫性……》
《烏托邦》第2、3期,1969年5月
《游戲與警察》
《烏托邦》第4期,1971年10月
《烏托邦被打發了……》
《罷工故事》
《媒介安魂曲》
《DNA或代碼的形而上學》
《烏托邦》第5期,1972年5月
《生產之鏡》
《烏托邦》第6期,1973年2月
《馬克思主義與政治經濟學體系》
《烏托邦》第7期,1973年8月,揭露無遺的階級斗爭
編者按
《烏托邦》第1期,1967年5月
《短暫性……》
《烏托邦》第2、3期,1969年5月
《游戲與警察》
《烏托邦》第4期,1971年10月
《烏托邦被打發了……》
《罷工故事》
《媒介安魂曲》
《DNA或代碼的形而上學》
《烏托邦》第5期,1972年5月
《生產之鏡》
《烏托邦》第6期,1973年2月
《馬克思主義與政治經濟學體系》
《烏托邦》第7期,1973年8月,揭露無遺的階級斗爭
《罷工故事》
《烏托邦》第8期,1974年2月,環狀釘子
《經濟的夸大化》
《巴黎國民銀行的宣傳戰》
《因剩余價值而生病的動物》
《烏托邦》第9期,1969年4/5月,“徹底的瘋狂”(Radical follies?)
《逼真的詐死》
《烏托邦》第10期,1974年6/7月,“階級的義務”
《在預言失靈之上……》
《烏托邦》第13期,1976年3/4月
《挾持人質》
《野民們去死吧》
《立體的黃色淫穢》
《烏托邦》第14期,1976年5/6月,玫瑰人生
《螺旋形尸體》
《勞動故事》
《價值的最后探戈》
《烏托邦》,1977年4月
《著迷的斗爭或最后的笛聲》
《烏托邦》第17期,1977年12月/1978年1月
《結婚前夜的閹割》
《我們的殘酷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