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工業化后期和數字化時代同時到來,商業模式迎來雙重迭代。本書剖析了一些全球著名品牌誕生、發展的案例及其誕生的時代背景,將其和我國當下的一些創新型消費品模式案例進行了對比分析,提出了一些和國內主流觀點不同的看法,顛覆了一些業界流傳甚廣的慣性認知,總結了有價值的經驗和理念。
本書適合消費品領域的創業者、管理者和其他相關人員閱讀。
(1)把握消費新時代,洞悉商業模式變革:本書深入剖析了工業化后期與數字化時代雙重迭代的商業模式變革,為創業者和管理者提供了寶貴的洞察和策略。
(2)顛覆慣性認知,揭示成功秘訣:本書不僅挑戰了業界的傳統認知,還通過對比分析全球知名品牌和國內創新案例,揭示了成功商業模式的秘訣,為追求創新的企業家提供了靈感和指引。
(3)服務型消費崛起,把握市場新動向:隨著服務型消費成為主流,書中強調了“服務比產品更有發展空間”的觀點,幫助讀者把握市場新動向,實現商業模式的轉型升級。
(4)贏在轉折點,洞察企業成長關鍵:本書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企業在重要轉折點上的決策如何影響其未來發展,為希望“贏在轉折點”的企業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5)實戰指導,助力商業成功:本書不僅提供了理論分析框架,還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商業指導建議,使讀者能夠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實現商業上的突破和成功。
前 言
中國的工業化后期和數字化時代同時到來,商業模式迎來雙重迭代。
張瑞敏先生說過一句話:“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每一個時代都會誕生新的企業,它們攜帶新的商業模式,對舊的商業秩序進行無情的迭代。在消費領域,中國市場有些流行多年的商業理念、營銷思路和品牌構建方式依然在慣性的作用下充斥著市場,誤導著創業者和經營者。
作為央視專職財經評論員,筆者一方面追趕和剖析經濟大勢每天的潮漲潮落,同時也帶著放大鏡去研究現實中眾多企業的生生死死,觀察思考社會發展與商業進程之間的糾纏與互動,希望給那些依然按照舊有邏輯創業和經營的從業者們提個醒。
筆者試圖從更寬廣的視角、更長的歷史脈絡中,總結一個大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規律,尋找那些在新的時代中會誕生、成長和壯大的公司,研究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所催生的新商業模式。
從人均GDP、城市化進程、人均受教育程度、社會發展水平等綜合指標判斷,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消費經濟時代,和100多年來經歷的工業化早期、工業化中期不同,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從需求端看,消費者的生活狀態和工作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更多人將進入中等收入階層,社會的收入結構從傳統的金字塔結構逐漸向紡錘形結構轉變。
消費人群收入結構的巨大變化,意味著大部分人的基本需求已經得到保障,這必然導致消費供給端的重構,新的商業模式會不斷涌現,來滿足甚至創造人們新的需求,這樣的消費時代我們可以稱之為后消費時代。在后消費時代,商業模式必然發生大迭代,這種迭代和美國20世紀40—70年代所經歷的大迭代過程有極強的相似性。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后發國家,在經歷工業化后期的同時,中國還經歷著數字化時代對經濟和生活的全面滲透及改造,也就是說,中國經歷的是商業模式迭代和數字化迭代同時進行的“雙重迭代”。
一場消費產品和服務的雙重迭代正在展開,對創業者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機會,對守成者來說,如果不能改變就會被淘汰。
本書剖析了一些全球著名品牌誕生、發展的案例及其誕生的時代背景,并和中國當下的一些創新型消費品模式案例進行對比分析,提出了不少和國內主流觀點不同的看法,顛覆了一些業界流傳甚廣的慣性認知,總結了一些有價值的經驗和理念。
本書對消費品領域的創業者、管理者和其他相關人群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劉 戈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評論員,資深記者、財經作家。兼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長期致力于財經和商業領域的評論、研究工作。出版的主要作品有《在危機中崛起: 美國如何成功實現經濟轉型》《改變美國的時刻》《通往國家品牌之路》(與任學安合著)、《危機與重生》《聽戈說職場:野生狀態》等。
目 錄
推薦序 把握消費新時代的商業脈搏
前 言
導 論 消費經濟 雙重迭代/001
第一節 消費率正在發生“U型”反轉/003
第二節 消費趨勢:從“分層”到“趨同”/008
第三節 工業化后期:消費服務類品牌成長新機遇/010
第四節 消費行為變化大趨勢/014
第五節 數字化迭代,放大單一市場紅利/022
第六節 雙重迭代,雙倍機遇/028
第一部分 模式再造
第一章 餐飲工業化:大品牌小店面/034
第一節 想成為快餐巨頭,中國企業都學錯了/034
第二節 “物超所值”才是麥當勞箴言的關鍵/037
第三節 快餐業做大靠的是供應鏈/038
第四節 新的生活方式帶來新商業模式/040
第五節 快餐不是窮人專供/041
第六節 快餐業要成為全社會的24小時食堂/043
第七節 快餐做不大,不是看“走眼”而是能力不足/045
第二章 特許加盟——連鎖品牌的必由之路/049
第一節 特許加盟:絕味鴨脖的擴張秘訣/049
第二節 做好供應鏈,管好加盟商/052
第三節 和加盟商站在一起,不做供應商賺差價/053
第四節 夫妻店是最理想的加盟商/055
第五節 餐飲連鎖加盟方式更有未來/055
第六節 企業文化是特許加盟的紐帶/057
第三章 不低價,無連鎖/059
第一節 低價是連鎖商業的本質/059
第二節 特許加盟為什么從吃雞開始/061
第三節 做好這六條讓快餐價格降下來/064
第四節 包子是個好賽道/066
第五節 連鎖餐飲進購物中心——過低的成長天花板/067
第四章 擴展品牌界面,打造大眾品牌/070
第一節 改名!品牌要去地域化/070
第二節 麥當勞抓住了孩子就抓住了未來/074
第三節 門店就是最大的廣告牌/078
第四節 “定位理論”容易讓企業早衰/080
第五節 消費品品牌:“同質化”而非“個性化”/083
第六節 做品牌是為了獲得溢價?錯誤觀念誤導中國企業幾十年/084
第七節 品牌來自效率/086
第五章 場景:賣產品,更賣故事和氛圍/089
第一節 排長隊,買的是儀式感/089
第二節 從零售商到咖啡館,場景比產品重要/091
第三節 “第三空間”:環境比口味更重要/093
第四節 找回氣味,星巴克才活到了現在/095
第五節 從“第三空間”到共享商務會議室/098
第六節 喝咖啡,還是喝咖啡館?/101
第七節 茶的星巴克,有戲嗎/102
第二部分 流量密碼
第六章 商業模式,基因決定/105
第一節 李寧:冠軍DNA,是優勢也是包袱/105
第二節 安踏:穩扎運動場/108
第三節 耐克:先做代理商,再自創品牌/110
第四節 領獎服和跑鞋: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方向/112
第五節 品牌與運動員相互成就/113
第六節 走秀時裝周,走不出中國時尚品牌的捷徑/115
第七章 老市場,新營銷/118
第一節 完美日記:流量玩家的“爆款法則”/118
第二節 戴森:產品思維、流量思維一個也不能少/120
第三節 鐘薛高:快消品賣高價,這條路不好走/123
第四節 同仁堂跨界:品牌聚能還是品牌透支/127
第五節 農夫山泉:擠入主流市場,成就主流品牌/129
第六節 聚焦讓波司登逆襲/132
第七節 米蘭模式:從工匠到設計師/134
第八章 下沉市場就是主流市場/142
第一節 溝通和交易方式變化,推動零售業更快迭代/142
第二節 現在的拼多多與當年的沃爾瑪/144
第三節 小鎮基因造就沃爾瑪/147
第四節 零售業迭代仍在進行中/150
第五節 剛需范圍擴大,消費者用更少的錢買更多的東西/152
第六節 工業化程度決定零售模式/153
第九章 便利店成為新物種/157
第一節 便利店:第四基礎設施/157
第二節 鮮食廚房——便利店的看家本領/159
第三節 便利蜂:數字化賦能便利店/161
第四節 誰更重要:“算法”還是店長?/163
第五節 中國互聯網企業的零售基因/166
第十章 網紅的盡頭/169
第一節 網紅也能創大牌/169
第二節 “野生時尚”離品牌越來越遠/172
第三節 直播時代,網紅被重新定義/174
第四節 粉絲就是網紅的天使投資人/176
第五節 錯位:明星走下神壇,草根走上紅毯/179
第六節 大牌的下沉,網紅的逆襲/181
第七節 小鎮青年:奢侈品的未來/182
第十一章 打造IP娛樂業的金手指/184
第一節 玩具IP化:從芭比娃娃到泡泡瑪特/184
第二節 商業模式就是生活方式的延伸/187
第三節 家庭娛樂:迪士尼不變的品牌底色/190
第四節 依托IP不斷迭代/191
第五節 IP創新,依托技術與機制/194
第六節 網紅氣質難成商業模式/196
第十二章 數字時代:捷徑與邊界/199
第一節 閃電式擴張,有前提有條件/199
第二節 互聯網:從高科技到基礎設施/203
第三節 如何界定誰是高科技企業/205
第四節 超前也是陷阱/206
第五節 生鮮電商的商業模式如何突破/209
第六節 做“小生意人”是創業的硬儲備/213
第七節 數字時代,創始人如何追得上自己的企業/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