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數據庫教程》分基礎篇、實驗篇、實戰篇三部分。基礎篇包括數據庫基礎、Access概述、數據庫操作、表的創建、表的高級操作、查詢的創建和簡單應用、查詢的高級應用、窗體的創建、窗體高級應用、報表的創建、數據訪問頁、宏和模塊、數據庫的優化和安全等內容,其中每章都給出了習題。實驗篇包括創建數據庫、創建數據表、建立表之間的關系、查詢設計、窗體設計、報表設計、數據訪問頁、宏的應用等12個實驗項目。實戰篇介紹了課程設計的內容與要求,通過一個案例介紹了課程設計的思路與過程,并且給出了數據庫課程設計的參考題目。
《Access數據庫教程》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數據庫應用技術的教程,也可作為各類計算機培訓的教學用書,還可作為數據庫管理人員、愛好者的技術參考書。《Access數據庫教程》配有電子教案,需要者可登錄出版社網站,免費下載。
21世紀的今天,數據庫的建設規模、信息量大小及使用頻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因此,數據庫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不僅是計算機類專業學生的必備知識,也是非計算機類專業學生應當掌握的。
Access是一種數據庫管理系統,它有友好的用戶界面,數據表操作簡單、易學易懂,通過設計器、查詢設計器等可視化設計工具,基本不用編寫任何代碼就可以完成數據庫的大部分管理工作。Access是學習數據庫操作技能的優秀軟件,也是信息管理中應用廣泛的開發工具。
本書依據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并結合教育部考試中心頒發的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大綱,由在教學一線工作多年的優秀教師編寫而成。
本書具有以下特色:
(1)在基礎篇的13章中,每章的前面都有教學目的與要求、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四項說明,便于教師組織教學及讀者快速理清本章的思路,起到導讀的作用。
(2)以實用的案例作為教學材料,注重培養應用技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全書以“學生成績管理系統”案例貫穿基礎篇,以“羅斯文商貿管理系統”案例貫穿實驗篇,以“考務管理系統”案例貫穿實戰篇。
(3)實例豐富,例題新穎,針對全國大學生計算機等級考試,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4)內容全面,信息量大,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統一。基礎篇完成基本知識的學習,實驗篇完成基本技能的學習,實戰篇對數據庫的框架有一個總體認識,將Access數據庫功能完善地融合到案例中,體現了知識性與技能性的統一。
(5)以圖析文,生動直觀,寓教于樂。每一步操作都有圖形,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清晰地看到操作結果,易于理解和掌握。
本書由李春迎、李海華主編,參加編寫的人員還有婁惠菊、賈建莉、梁成立、周艷麗、李銳。其中,李春迎編寫第1、2章,李海華編寫第7章和第13~15章,婁惠菊編寫第6章和第8章的8.3 、8.4 節,賈建莉編寫第9~12章,梁成立編寫第5章和第8章的8.2 節,周艷麗編寫第4章和第8章的8.1 節,李銳編寫第3章。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編寫時間倉促,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望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進一步修訂,不斷提高教材編寫水平。
第一篇 蓉礎篇
第1章 數據庫基礎
1.1 數據管理技術發展過程
1.1.1 人工管理階段
1.1.2 文件系統階段
1.1.3 數據庫系統階段
1.2 數據庫基礎知識
1.2.1 幾個基本概念
1.2.2 數據模型
1.2.3 關系數據庫
1.3 數據庫設計
1.3.1 數據庫設計的兩個方面
1.3.2 數據庫設計的步驟
1.4 習題
第2章 Access概述
2.1 Access的功能和特點
2.1.1 Access 2003的特點
2.1.2 Access 2003的新增功能
2.2 Access 2003的啟動與退出
2.2.1 Access 2003的啟動
2.2.2 Access 2003的退出
2.3 Access 2003的工作環境
2.3.1 標題欄
2.3.2 菜單欄
2.3.3 工具欄
2.3.4 任務窗格
2.4 Access幫助系統的用法
2.5 Access選項設置
2.5.1 Access“視圖”選項卡參數
2.5.2 Access“常規”選項卡參數
2.5.3 Access“編輯/查找”選項卡參數
2.5.4 Access“高級”選項卡參數
2.6 習題
第3章 數據庫操作
3.1 創建Access數據庫
3.1.1 創建空數據庫
3.1.2 使用向導建立數據庫
3.1.3 數據庫的打開方式
3.2 數據庫窗口
3.2.1 數據庫窗口的構成
3.2.2 數據庫中的基本對象
3.2.3 數據庫對象的命名規則
3.3 有關組的操作
3.3.1 新建、刪除或重命名組
3.3.2 在組中添加、刪除對象
3.4 習題
第4章 表的創建
4.1 表的構成及字段問題
4.1.1 表的構成
4.1.2 案例中涉及到的表
4.1.3 字段的命名規則
4.1.4 字段大小
4.1.5 字段的數據類型
4.1.6 設置字段屬性
4.2 表的創建及修改
4.2.1 用表向導創建表
4.2.2 在數據表視圖中直接輸入數據創建表
4.2.3 應用設計視圖創建表
4.2.4 修改表結構
4.3 向表中輸入數據
4.3.1 打開表的數據表視圖
4.3.2 隨接輸入數據
4.4 習題
第5章 表的高級操作
5.1 表記錄的操作
5.2 數據表的格式化
5.3 表中數據導入/導出
5.3.1 向庫中導入txt文件作為表
5.3.2 向庫中導入電子表格作為表
5.3.3 將另一個庫中的表導入到當前庫中
5.3.4 將數據表導出為其他類型文件
5.4 表對象操作
5.4.1 表對象的復制、刪除與重命名
5.4.2 拆分表
5.5 主鍵、索引及表問關系
5.5.1 主鍵和索引
5.5.2 表間關系
5.5.3 編輯關系
5.6 習題
第6章 查詢的創建和簡單應用
6.1 查詢概述
6.1.1 查詢的功能
6.1.2 查詢的類型
6.1.3 查詢視圖
6.2 簡單查詢的創建與運行
6.2.1 使用向導創建查詢
6.2.2 運行查詢
6.3 查詢的準則
6.3.1 運算符及通配符
6.3.2 常用函數
6.3.3 典型示例
6.4 習題
第7章 查詢的高級應用
7.1 創建查詢
7.1.1 查詢設計器
7.1.2 使用查詢設計器創建查詢
7.1.3 查詢設計器基本操作
7.2 實用查詢
7.2.1 多個表的查詢
7.2.2 參數查詢
7.2.3 在查詢中創建計算字段
7.2.4 匯總查詢
7.3 操作查詢的應用
7.3.1 更新查詢
7.3.2 生成表查詢
7.3.3 追加查詢
7.3.4 刪除查詢
7.4 SQL查詢的應用
7.4.1 SQL查詢語句
7.4.2 子查詢
7.4.3 用SQL語句實現各種查詢
7.4.4 SQL查詢語句的應用
7.5 習題
第8章 窗體的創建
8.1 創建窗體
8.1.1 窗體的種類
8.1.2 使用自動窗體創建窗體
8.1.3 使用向導創建窗體
8.1.4 創建數據透視圖窗體
8.2 窗體操作環境
8.2.1 窗體中的節
8.2.2 窗體工具欄
8.2.3 窗體工具箱
8.3 窗體常用控件
8.3.1 標簽
8.3.2 文本框控件
8.3.3 組合框和列表框
8.3.4 命令按鈕
8.4 習題
第9章 窗體的高級應用
9.1 窗體控件操作
9.1.1 Access中控件的名稱
9.1.2 調整控件的位置
9.1.3 對象的引用
9.2 窗體和控件的屬性
9.2.1 常用的格式屬性
9.2.2 窗體和控件的格式屬性
9.2.3 常用的數據屬性
9.2.4 常用的事件屬性
9.2.5 常用的其他屬性
9.3 創建應用窗體
9.3.1 創建多選項卡窗體
9.3.2 創建多頁(屏)窗體
9.3.3 創建主/子窗體
……
第10章 報表的創建
第11章 數據訪問頁
第12章 宏和模塊
第13章 數據庫的優化和安全
第二篇 實驗篇
第14章 實驗
第三篇 實戰篇
第15章 課程設計
1.1 數據管理技術發展過程
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與計算機硬件(主要是外部存儲器)、系統軟件及計算機應用的范圍有著密切的聯系。數據管理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人工管理階段、文件系統階段、數據庫系統階段。
1.1.1 人工管理階段
20世紀50年代的數據處理都是通過手工進行的,因為當時的計算機主要用于科學計算,計算機上沒有專門管理數據的軟件,也沒有諸如磁盤之類的設備來存儲數據。那時應用程序和數據之間的關系如圖1-1所示。
人工管理階段時期的數據管理技術具有如下特點:
(1)數據管理由應用程序完成。應用程序中不僅要規定數據的邏輯結構,而且在程序中還要設計物理結構,包括存儲結構的存取方法、輸入/輸出方式等,一旦數據在存儲器上改變物理地址,就需要相應地改變用戶程序。
(2)數據不能共享。數據和程序一一對應,數據不能共享,數據組和數據組之間可能有許多重復數據,會造成數據冗余。
(3)數據缺乏獨立性。一組數據對應一個程序,數據面向應用,獨立性很差。
(4)數據不能保存。在該階段計算機主要用于科學計算,一般不需要將數據長期保存,只在計算一個題目時,將數據輸入計算機,得到計算結果即可。
1.1.2 文件系統階段
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20世紀60年代,計算機的硬件和軟件得到了飛速發展,計算機不再只用于科學計算這個單一任務,還可以做一些非數值數據的處理。這時也有了大容量的磁盤等存儲設備,并且已經有了專門管理數據的軟件,即文件系統。在文件系統中,按一定的規則將數據組織成為一個文件,應用程序通過文件系統對文件中的數據進行存取和加工。文件系統對數據的管理,實際上是通過應用程序和數據之間的一種接口實現的,如圖1-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