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作曲家創作樂曲,也象文學家寫詩歌、小說一樣,有一套表情達意的體系,那就是音樂語言。音樂語言包括很多要素:旋律、節奏、節拍、速度、力度、音區、音色等。解讀音樂語言是指讓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音樂要素進行分析與探究,在體驗音樂的過程中理解音樂所刻畫的形象和表達的情感。提升初中生解讀音樂語言的能力是實現音樂審美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 筆者在一些音樂教學觀摩活動中發現部分教師在引導學生對音樂的體驗時,主要關注的是音樂的情緒,當學生說出音樂的情緒是歡快的、熱情的、悲傷時,就大功告成。造成學生對音樂要素了解不清晰,缺乏對這種音樂要素構成的音樂語言進行解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音樂的感知、理解、表現與創造的能力,在課堂中學生缺少思維的力度和觸及心靈深處的精神愉悅。針對此現狀,筆者申報了浙江省級課題《提升初中生解讀音樂能力的實踐研究》,經過五年的潛心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本研究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 一、教師解讀音樂語言是前提。音樂課堂教學中要提升學生解讀音樂語言的能力,必須教師自身先有這種能力。因此,筆者首先是從分析文本資料中解讀,其次是從分析音樂作品的音像資料中解讀,最后是從教師對音樂作品的演繹中解讀。通過對音樂作品的文本、音像資料的解讀,并能在一些音樂作品中能夠發揮音樂教師的專業特長,能夠在課堂現場進行演繹解讀,那是提升學生解讀音樂語言能力的基礎。 二、 以音樂表達的特性為依據。音樂是聽覺藝術,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首先要遵循的是依據音樂的審美聽覺性來解讀音樂語言。以聆聽感知為先導,凸顯音樂的審美聽覺性;摒棄語言替代聽覺感知,凸顯音樂的審美聽覺性;在學科綜合時也以音樂為主線凸顯音樂的審美聽覺性。其次音樂具有非語義性和一定的對應性,因此,還要依據音樂表達的模糊性來解讀音樂語言和依據音樂表達的對應性來解讀音樂語言。 三、學生在四大領域中進行解讀是關鍵。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程內容結構的框架就是“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大領域。本書正是根據以上四個領域結合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大量的實例進行研究,融合了豐富的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感悟文章,這些文章多次中杭州市、浙江省的音樂課堂教學、案例、論文評比中獲一、二等獎。是本書的重點章節,能夠為廣大的初中音樂教師提供課堂教學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