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設計優秀案例集》為《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社創刊30周年而作。《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社是由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管、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主辦的音樂教育類專業期刊。經過多年的發展,該雜志已在中小學音樂教師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編花籃
課型:以歌唱教學為主的綜合課
教材:人教版《音樂》第九冊,第五單元
教學內容:《編花籃》
授課年級:五年級
教材分析:這是一首具有濃郁河南地方特色的民歌,描寫了一群農村姑娘上山采摘美麗的牡丹花巧手編制花籃的情景。表達㈩姑娘們帶著花籃上南山,采集到嬌艷的牡丹花的喜悅心情。整個曲調依照河南方言行腔,尤其是襯詞“哪哈依呀哎”的運用,使之具有濃郁的河南梆子的韻味,散發著中原泥土的清香。曲調為七聲宮調式,較多地運用前倚音,使其顯得情調輕松、風趣活潑、閑適愉快。歌曲前五個短句每樂句為兩小節,采用重復和變化重復的方法構成,后兩個樂句均為三小節,節奏緊湊,一氣呵成。第六、七句加入了表達情感的襯詞、襯句,擴大了樂句的長度,每樂句六小節,與前五樂句形成了對比。
教學目標:
1.能用活潑的情緒準確演唱歌曲《編花籃》。
2.模仿學唱前倚音和下滑音,唱出歌曲的韻味。
3.對比演唱《茉莉花》,進一步感受河南民歌的風格特點。
教學重點:用活潑的情緒學唱河南民歌《編花籃》。
教學難點:準確演唱歌曲中帶有裝飾音和襯詞的旋律,唱出民歌的韻味。
教學過程:
一、在方言歌曲中激趣導人,讓河南不再遙遠。
師:在1000年前,有一個詩人到杭州做官,晚年回到家鄉,仍念念不忘看到的美景。
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你們知道,他是誰呢?
生:(異口同聲)白居易。
師:今天,黃老師就帶你們到白居易的家鄉河南去走一走,看一看。
〔設計意圖〕《編花籃》具有濃郁的河南地方色彩,被當作“河南民歌”傳唱了半個多世紀。但與杭州孩子的生活非常遙遠。這次到杭州上課,我借用大詩人白居易留下的千古佳句,一下子拉近了孩子與河南的距離。
播放歌曲《河南人,中》的片段。
歌詞是這樣的:來到鄭州包你學會一個字——中,到了河南你會想說一個詞——得勁,吃到鄭州燴面你說一個字——中,看了河南風景只有一個詞——得勁。
方言是一個地方重要的文化特征,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請學生結合歌詞內容說說河南方言“中”與“得勁”的含義,嘗試用杭州方言翻譯,請他們做歌曲接龍,準廂加入演唱“中”和“得勁”。
(設計意圖〕杭州孩子的反應比較踴躍,漸漸放松了自己的心情。他們在歌聲中感受可南與眾不同的風情,以及河南獨特的方言文化。這首歌曲巧妙地將河南方言融入其中,眨有河南的地方特色。這個環節也為后面更好地理解和表現歌曲做了一個鋪墊。
二、學唱〈編花籃〉,在歌聲中體驗河南獨特的音樂文化。
(一)整體聆聽,初步感受歌曲的“河南味道”。
師:今天這節課,黃老師帶大家在音樂中走進河南,了解河南獨特的音樂文化。好,
我們先把課題讀一讀。
生:齊讀《編花籃》。
師:仔細聽一聽范唱,聽聽唱了些什么?
生:編花籃,摘牡丹。
師:非常棒!兩個詞兒就解決了問題。大家都認為,這首歌曲非常富有河南特色,半
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被人們當作“河南民歌”傳唱著。黃老師把這歌再唱一遍.你
們來找找看,覺得哪一句最能體現河南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