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藝術的形式特征,使其在藝術家族中具有特殊功能和價值?梢哉f,音樂是最易于與其他姊妹藝術相融合,生成新藝術表現形式(如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的“原生性”藝術。音樂單獨或與姊妹藝術融合共生,產生出無比豐富多樣的藝術樣式,使其具有各類藝術產品應用的普遍性,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密切伴隨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由此,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與作為視覺藝術典型代表的美術,最早進入教育資源及發展水平均有限的國民教育課程體系中就是很自然的了。
音樂教師群體,必須清醒地把握自己的學科特點,認識到教學中必要的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應達到的標準,是培育和提升學生音樂課程核心素養的基礎和必經路徑。我們之所以被稱為“音樂教師”,就是因為大家擁有音樂藝術領域的“一技之長”,這是要經過相當長時間、花費相當多精力的專心學習、刻苦修煉,方可逐步積累、不斷提升的?梢哉f,音樂知識與技能及相關人文修養,以及音樂與姊妹藝術融合共生、互補兼容的學科特點,是音樂教師的專業本色,是音樂教師學科地位不可取代的根基。這也是我們當下必能自如應對《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變動帶來的挑戰的信心和底氣。
教師隊伍建設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鄉村學校音樂教育是鄉村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音樂教師隊伍的建設,直接影響鄉村音樂教育的發展。音樂是個人全面素質的主要組成部分,受全球各國關注,我國在進入新世紀后,國民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家對于國民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視也逐年增強。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而言,中小學生是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未來,其綜合素質得到發展,能夠展現出國家綜合實力,我國所實施的強國強民政策,也需要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而音樂教學是素質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我國音樂教育有序發展,社會各界對音樂教育的過程和結果也不斷重視,但與此同時,在應試教育壓力下,民眾對于音樂教育的實際支持并不多,特別是我國鄉村地區。根據我國統計局所披露的相關數據,截至2022年,我國鄉村人口已達509787562人,占全國人口的36.11%。由此可見,鄉村音樂教育質量直接影響全國音樂教育質量,從整體角度而言,鄉村教育水準直接影響國民素質。
全國素質教育的實施以及音樂新課標在各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的應用,大大推動了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但部分地區的音樂教育事業依然沒有得到改善,尤其是偏遠鄉村地區,與全國相比,處于落后狀態。鄉村音樂教育發展不均衡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師資力量薄弱。目前大部分鄉村地區的師資都是專科畢業,本科學歷的教師相對較少,且都是一人兼多科教學或并非本專業專職教師教學,有碩士學位的教師寥寥無幾,這樣的師資情況使得鄉村音樂教育的發展得不到提高。第二,音樂教師專業能力堪憂。很多音樂教師對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都無法掌握,更別說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教齡較長的教師對信息收集與多媒體設備的使用較少,導致學生的知識面極為有限。鄉村音樂教師要回歸教育的本質從中找到符合自己發展的突破點,以此來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鄉村音樂教師是鄉村音樂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中流砥柱,在鄉村教育資源有限、教師力量薄弱的情況下,提升鄉村音樂教師專業素養,促進鄉村音樂教師專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鑒于此,筆者撰寫了《鄉村音樂教師成長發展支持服務實踐研究》一書,本書闡述了鄉村音樂教師發展的基本理論、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容、新課標下鄉村音樂教師音樂專業素養、鄉村音樂教師培訓問題及其完善路徑、鄉村音樂教師專業認同的重建、鄉村音樂教師成長發展支持服務體系的構建。
筆者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借鑒了許多專家和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感謝。本書研究的課題涉及的內容十分寬泛,盡管筆者在寫作過程中力求完美,但仍難免存在疏漏,懇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