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則傳(歷史傳說與敘述者)》以宋代兵部侍郎胡則的一生及其死后由人而神的事象作為著眼點,陸敏珍通過正史、墓志銘、筆記、民間傳說、演義等各類文獻的記載來講述一位普通官員的人生經歷,以及在不同敘述者的文字下所呈現出的人物面相。
一個人死后成為地方神祗,從此福佑一地,這樣的故事在中國并不鮮見。幾千年來,人死后成為神,神又慢慢消逝,新的神祗再度出現,或者舊的神祗擁有更多時代所需要的神力。這些具有典型地域性的神祗分布在中國的各個角落與各個時間點上,他們能御大災,能捍大患,是地方精神上的統管者,世俗是非的判決者。 陸敏珍著作的《胡則傳(歷史傳說與敘述者)》講述的胡則就是這樣一位由人至神的例子。他曾是宋代一名普通的官員,做過縣尉、錄事參軍、知州、轉運使,*后以兵部侍郎致仕,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后為從三品)。
陸敏珍,浙江象山人,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致力于宋史研究,F已出版專著《唐宋時期明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宋代永嘉學派的建構》(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譯著《墨梅》(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并在《歷史研究》、《文史》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章 序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胡則的人物類型
二、歷史文獻中的胡侍郎
三、民間供奉著的胡公大帝
第二章 尋常與不尋常:老百姓的故事
一、永康、永康人與胡氏家族
二、胡母的夢
三、從“胡廁”到“胡則”
四、陳氏夫人
五、方巖讀書與《別方巖》
六、金榜題名與《及第詩》
第三章 政績:官員的人生與傳奇
一、督隨軍糧
二、智去虎患
三、提舉礦坑鑄錢監
四、義救外商
五、奏減官莊田值
六、改革鹽法
第四章 仕宦浮沉:交游與結黨
一、“異端”龍昌期
二、“鶴相”丁謂
三、丁黨之禍
四、國士范仲淹
第五章 造福家鄉:故事與后續故事
一、“奏免衢、婺身丁錢”
二、歸葬杭州
三、方巖山的神人
四、祠廟與敕額
五、方巖胡公廟
六、龍井墓祭
七、尋墓、修墓與遷墓
附錄一:胡則年譜
附錄二:《胡公經》
附錄三:方巖簽詩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章 序言: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一個人死后成為地方神祗,從此福佑一地,這樣的故事在中國并不鮮見。幾千年來,人死后成為神,神又慢慢消逝,新的神祗再度出現,或者舊的神祗擁有更多時代所需要的神力。這些具有典型地域性的神祗分布在中國的各個角落與各個時間點上,他們能御大災,能捍大患,是地方精神上的統管者,世俗是非的判決者。
我們這里要講述的胡則就是這樣一位由人至神的例子。他曾是宋代一名普通的官員,做過縣尉、錄事參軍、知州、轉運使,*后以兵部侍郎致仕,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后為從三品)。雖然胡則生前沒有顯赫的官位,但其死后卻屢次被皇帝賜以爵號,初封侯,再封公,民間百姓則稱他為“胡公大帝”,享盡人間的頂禮膜拜。
作為一名官員,胡則每至一地,“寬賦除苛”[1],“輕財尚施、不為私積”[2],“有惠政”[3],被人視為清官;但與此同時,亦有人指責其“肆縱無檢”[1]“性貪污”[2]、“無廉名”[3]、“少有清名”[4]。他與當時的名士、后來的宰相范仲淹頗有私交,兩人之間互有詩文唱酬,他的長子與范仲淹還有“布素之游”[5];但同樣,胡則與聲名不佳、被目為“五鬼”之一的“鶴相”丁謂相交甚深,由此被列為“丁謂之黨”[6],遭人詬斥。
作為一位廟食幾鄉的地方神,據說“其光靈無遠弗被,能出云為風雨,農人咸以望歲者望于公”,他的神跡是如此靈驗,因此“凡村墟里社必為祈報之所,故公之別廟布滿郡境”。[7]別有意味的是,盡管人們贊譽他是“有求無不應,有禱無不答”[8]的胡公大帝,有時亦會辦事不力,沒能及時滿足鄉民的要求,這時,即便位尊如他,亦會受到人們的責罰。比如,當連日大旱鄉民數度祈雨而他居然無視這些訴求時,在酷暑中,人們就會將他那赤面長須的莊嚴塑像從胡公廟中抬出,放置在露天的空地上,任其在烈日下暴曬,讓他與鄉民一起品嘗酷暑難當的滋味。
無論是作為人還是作為神,他總是能激起人們(至少是我)的好奇心,探索胡則由人而神的歷史過程,觀察胡公大帝信仰的地域性;在每年農歷八九月間規模宏大的胡公廟會的迎案隊伍中,去思考胡公大帝究竟承載著怎樣的民間信仰,表達著民眾怎樣的心性、習慣;在鄉民香燭紙炮、磕頭燒香、靠山宿夢、許愿還愿的行為背后,又反映著什么樣的文化觀念。[1]在這些問題的牽導下,胡則或者胡公大帝無疑是一個絕佳的研究對象,是適合細致分析的**范本。但是,拋開這些設問,只是將這個人物抽取出來,看一位宋代的官員有著什么樣的人生,反而成為一個難題。在下面的討論中我將證明,胡則**不是一個適合用來寫作傳記的對象,這固然是因為關于他的生平資料極少、缺乏通觀他的角度,還緣于這一物本身:他不過是一名普通的官員,既不曾位極至尊、顯赫一時,亦未有救世之功、名垂青史。事實上,他*閃光的時候并不在于他鮮活的人生,而在于他死后的世界,他是如此普通,但卻能令后人念他千年。(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