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并不是單純地用來了解或記憶就可以的。我們應該思考通過歷史能發現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建筑史也是如此。
建筑史涵蓋了非常廣泛的內容,從中能發現多彩的文化。建筑史姿彩斑斕,富麗堂皇,本書便是作者講授了四十年的建筑史課程的一部分內容。
本書作者西和夫先生于2015年去世。他一生都致力于日本街區歷史風貌的研究與復原工作,為傳承歷史與文化而四處奔走。這本書就是基于他的建筑史講義編寫而成的,日本的建筑就像歷史的其中一面鏡子,映射出那個時代政治、經濟、生活、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光輝。
上課時有學生對我說,我就是因為不喜歡歷史,所以才報了工科,為什么還要學建筑史啊?還有學生說,在建筑方面,無論是設計還是技術,日本都是最先進的,我們就是要學這些,我們不想學歷史。
兩個人都是實話實說。于是我便問他們,你們所說的歷史是什么?他們立刻回答道,就是某年某人做了某事之類的,老師總是要我們背下來——建筑史也要背吧?
我進一步地詢問,他們說從小學開始就一直是這樣的:歷史就等于背誦。
錯了!歷史是幫助我們思考的。你們先來聽聽看吧,我說。我們就從改變你們所理解的歷史開始吧。
就這樣一門建筑史,我講授了四十年。那么我都講了些什么呢?其中的一部分就是這本書,即從建筑史中我們能看到些什么。這本書就是平日里我和學生們一起思考的問題之匯總。當然并不全部是像上面這樣的與學生們的談話,書中很多地方插入了對建筑史的思考,記錄了我們在建筑史的引領下所采取的各種行動。
建筑史內容豐碩,姿彩斑斕,富麗輝煌。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我完成了這部拙著,希望能夠據此多少傳達出建筑史豐富多彩的內容。
早春的奈良
每年的早春三月,學生們都會行走奈良。他們以一家叫作日吉館的旅館為基地,漫步在春寒料峭的大和路上。這看上去非常風流倜儻,但實情卻略有不同。
先請大家想象一下40個粗獷的男人同行的場面,僅此就已然和風流相去甚遠了,更何況這是授課的環節之一,絕不允許在自己喜歡的地方隨意徜徉。
為了彌補欠缺的學分,一些對歷史并不感興趣的學生也參與了進來。毫無疑問,他們并沒有在選修課建筑史的教室中聽過課。
但是,說實話,和這樣的學生漫步奈良也是非常有趣的。那些起初毫無興致的男生們在連續數日吃著同樣的伙食、心無旁騖地沉浸于建筑史后,漸漸地露出了興奮的目光。
“還是來對了”這樣的話他們是絕對不會說的。他們所信奉的是位于設計尖端的現代建筑,是運用計算機技術的構造理論,再就是最新型的環境設備。在他們看來,寺廟、神社以及民宅,一切都不過是古老的遺物。他們相信,參考這些東西對建筑的進步和發展毫無意義。然而,就是這樣一些人,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歷經漫長歲月考驗的古老建筑的優勢。
當他們來到平城宮遺址時,強烈地感知了古人規模感的宏大。創建城市的艱辛以及奈良時代人們面對艱辛的能量,無意識地影響到了這些只對現代城市有興趣的學生。
對結構設計饒有興致的學生看到新藥師寺裝飾屋頂的內層和立柱、橫梁的結構后,發現了質樸中蘊含著的牢固的構造之美。
當我解說完法隆寺的夢殿和傳法堂,補充了一句“這后面還有中宮寺的彌勒菩薩”后,“在哪兒?在哪兒?”學生們一窩蜂地前去觀賞,回來時個個面帶笑容。當我聊起京都廣隆寺內彌勒的故事后,他們十分渴望地說:“好,回去的時候我們繞道京都,一定要看一下。”
我們每年做計劃時都會安排一天與建筑不甚相關的日程。有的年份是漫步竹內街道,攀登二上山;還有的年份是沿山路從櫻井一直步行至石上神宮。要把握距離感,步行是最佳辦法,但學生們的發現絕非僅限于此。“人真是哪里都能住啊”,“在被神社占據的那一帶是風景最美麗的地方”,等等。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是這樣的狀況,其中既有除了因感冒一無所獲的歸來者,又有細心珍藏著旅途中艷遇的回家人,各種情況應有盡有。不管怎樣,我想這些學生過些年后,也一定會忽然憶起和大家一同走過的大和路。
有時我們早早用過晚餐,去二月堂看汲水祭奠(奈良東大寺二月堂舉行的儀式,每年3月13日凌晨將堂前若狹井中的水打上來,加持,使其成為香水——譯者注)的火把。攀上石階的火焰、越過堂外欄桿落下的火花,雖然每年都別無兩樣,但仍然令我緊張興奮。我會拾回一根燃剩下的杉樹枝,這是給橫濱的禮物。“當大火燒到旁邊時,你把它懸掛在房檐下,火勢立刻就會停下來。”我夸大著日吉館老婆婆“把它放在家里的話,家中不會著火”的高論,將它送給左右鄰居。有個學生說:“建筑防災的課上沒有講過這故事。”就是這個學生也認真地撿回了一根沒有燃盡的樹枝。
就是這樣,每年我們都去沐浴奈良的早春。有不知實情的人表示羨慕時,我會回答:“不,沒什么,沒什么了不起的,就是一群牛仔哦。”的確,與粗獷的男生們的交往主要靠的是體力。
和“風流”相去甚遠,這就是我的早春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