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在內斂與外向間交替演變:基于周期視角的考察》包括前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前言簡單介紹了選題由來、相關文獻、研究意義、創新之處及內容結構。正文共分為10章。第一章梳理了歷史上反復出現的美國霸權衰落論與延續論,分析了兩種對立論周期性出現的原因,并對當下美國霸權的現狀進行了探討。由于霸權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實力基礎,故將本章作為著作的首章。第二章從學術史的角度梳理了戰后以來不同時期出現的美國外交政策周期理論,評析了美國外交周期論學者的學理貢獻及理論不足,并運用“9·11”事件以來的美國外交政策變化實踐檢驗克林伯格等人周期理論的預測功能。第三章從全球政策角度探討了美國(全球)外交政策的內斂與外向周期,分析了周期產生的動因。第四到第七章從地區政策角度分別考察了美國的歐洲政策、亞太政策、中東政策和西半球政策存在的內斂與外向周期性。鑒于迄今為止非洲仍不是美國外交政策重點關注的地區,該書對美國的非洲政策暫不作周期分析。第八到第九章從議題領域分別探究了美國經濟與人權外交政策周期。因第三到第七章著重探討的是美國在安全、地緣政治領域的外交政策周期,故該書只選擇討論美國在經濟與人權兩大議題領域的外交政策周期,對美國在反恐、防擴、海外軍事干預、參與國際治理等議題領域的外交政策不作專門的周期分析。第十章考察了美國歷史上東北部、西部和南部三大區域之間的分化與組合對美國外交政策內斂與外向周期的影響,揭示了美國外交政策周期背后的地域主義因素。最后一章(第十一章)專門探討了特朗普上臺后美國外交政策究竟是內斂還是外向的問題。分析了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所處的周期階段的特征。結語部分首先對全文觀點進行小結,其次指出了該書研究的不足,再次預測了美國外交政策未來演變的趨勢。最后分析了美國外交政策演變的周期規律給中國帶來的政策寓意。
《美國外交在內斂與外向間交替演變:基于周期視角的考察》各章的分析框架或研究思路是,首先對各章所涉及的美國外交政策主題(全球外交、地區外交、議題外交等)的演變史進行內斂-收縮與外向-擴張周期劃分,然后依據事實(歷史與現實)和數據(用兵次數、軍費開支數額、國務卿訪問次數等)展開定性和定量論證,接著分別從國際、地區、美國國內(個別章還包括領導者個性)等層面對驅動美國外交政策內斂與外向交替的原因進行層次分析。最后對當前所處周期的外交政策特征進行概括和前景展望。
《美國外交在內斂與外向間交替演變:基于周期視角的考察》在對所涉及的不同美國外交政策研究主題進行周期劃分時,盡可能做到既有事實依據,又有量化證據。對于迄今為止尚未完結的內斂/收縮或外向/擴張周期的結束年代,則依據前幾個周期的平均數來確定年份,力避預測時毫無依據的隨意性。
周期性變化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人類行為受到周期性規律的約束。人們總是試圖擺脫規律的束縛,想人定勝天,但結果是徒勞無益,每次都無功而返,甚至還會造成一系列的災難性后果。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發現和利用這一規律,但不能違背它,否則就會受到其懲罰。一國外交也有周期性,如美國外交和中國外交也處在周期性變化的宿命之中,這背后隱藏的根本邏輯其實是自然屬性和人性之間的較量。
美國自1798年以來就處于對外戰略規律性擴張和收縮的過程之中,至今已經歷了五個周期,目前處在第五個周期的收縮期,建華教授在本書中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不僅詳細地梳理了國內外關于美國外交政策周期性研究的學術成果,而且對這些成果進行了客觀評論,簡明扼要地勾畫出美國外交周期性研究的學術史。在此基礎上,他完成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學術創新:一是關于冷戰結束以后美國外交政策周期性的發展與變化研究;二是關于美國歐洲、亞太、中東和拉美政策的周期性的發展與變化研究;三是關于經濟、人權等議題性的美國外交政策的周期性發展與變化研究;四是從地域主義角度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周期性研究;五是關于美國未來外交政策的周期性預測和應對之策研究等。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理解美國外交政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也為今后學界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思路和鋪墊。本書的研究成果和議題既可作為國家外交決策的參考依據,也有待學界繼續深入考察。
其實美國外交政策周期還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地方。如美國外交政策周期的關聯性問題:不同議題間的關聯性、區域性政策的關聯性、與他國外交政策周期的關聯性、議題性政策與區域性政策的關聯性,以及周期性因素與非周期性因素的互動等;再如美國軍事外交政策的周期性、美國貨幣外交政策的周期性、美國能源外交政策的周期性、美國援助外交的周期性及美國國際組織外交的周期性等問題;還有美國周期性外交與政府決策、美國周期性外交與政黨政治、美國周期性外交與政治文化、美國外交與中美關系的周期性、美國外交與美俄關系的周期性等,期待學界能夠在美國外交周期性研究的基礎上再進一步。
學者為學不易,并不是簡單的“學之則難者亦易矣”,既要為柴米油鹽奔波,也要為職稱操心,還有其他極其復雜的人際關系問題,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寫出有價值的學術成果實在是難上加難,其中之苦只有學者自明。我和建華既是師兄弟,也是學友和乒乓球友,我們還曾經是同事。他有嚴謹的學風、較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學術底蘊,剛完成的《美國外交在內斂與外向間交替演變》一書不愧為他的又一部研究美國外交政策的力作,故欣然作序。
劉建華,男,1964年7月生,復旦大學法學博士。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中華美國學會理事、湖北省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兩項。專著有《美國跨國公司與民主促進》《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基于產業地理政治視角的透視》及合著七部。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美國研究》《當代亞太》《現代國際關系》《外交評論》等期刊與報紙上發表論文50余篇。所撰“美國外交周期”系列論文獲2015年武漢市第十四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專著《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基于產業地理政治視角的透視》獲得2019年武漢市第十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主要研究方向為美國政治與外交、中美關系與國際政治經濟學。
第一章 美國霸權:衰落還是延續?
一、歷史上六次美國霸權衰落論梳理
二、歷史上五次美國霸權延續論梳理
三、美國霸權衰落論與延續論周期性出現的動因分析
四、美國霸權實力的現狀分析
五、他者的現狀
第二章 美國外交政策周期理論
一、美國外交政策周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二、美國外交政策周期理論的學理貢獻
三、美國外交政策周期理論的缺陷
四、周期理論與當前美國外交政策現實
結語
第三章 美國全球外交政策的內斂與外向交替
一、美國全球外交在內斂與外向之間轉換
二、美國全球外交周期性內斂與外向的根源
三、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處于第五外向期末段
結語
第四章 美國對歐政策在內斂與外向間交替的周期性分析
一、美國對歐政策在內斂期和外向期之間轉換
二、用兵、訪問與軍費支出:內斂與外向交替演變的量化證據
三、美國對歐政策內斂與外向交替演變的動因探析
四、對美國歐洲政策轉向第六外向期的預測
結語
第五章 美國亞太政策的內斂與外向交替
一、長時段周期:考察美國亞太政策演變的新視角
二、美國亞太政策在內斂期與外向期之間轉換
三、量化證據:美國對該地區動武次數與海軍軍費支出變化
四、美國亞太政策內斂與外向交替的動因探析
五、美國亞太政策周期與美全球外交政策周期的比較
六、特朗普政府亞太外向性政策的特點及第五外向期的前景
結語
第六章 美國中東政策的內斂與外向周期
一、美國中東政策在內斂與外向間的交替嬗變
二、量化證據
三、美國中東政策在內斂與外向間交替演變的動因
結語
第七章 美國西半球政策的內斂與外向周期
一、美國西半球政策在內斂與外向之間交替演變
二、量化證據:美國西半球政策不同周期內用兵次數統計
三、美國西半球外交政策周期演變的動因
第八章 美國經濟外交政策內斂與外向交替的周期分析
一、美國經濟外交政策史研究的既有視角
二、美國經濟外交政策在內斂與外向問交替演變
三、美國經濟外交政策在內斂與外向間轉換的動因
四、特朗普政府經濟外交政策的外向性及未來走向
第九章 美國人權外交政策的內斂與外向周期
一、美國人權外交政策內斂與外向交替演變的歷史
二、金融危機后美國人權外交轉向內斂
三、美國人權外交政策內斂與外向交替演變的動因
第十章 美國外交政策周期的地域主義解釋
一、既有外交政策周期理論解釋力的不足
二、地域主義與美國外交周期
三、美國外交內斂與外向的周期性演變:地域主義解釋
結語
第十一章 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內斂還是外向?
一、美國外交政策周期理論視角
二、特朗普執政以來的美國外交政策:內斂還是外向?
三、特朗普政府外交總體收縮、局部擴張的動因分析
四、處于第六內斂期初段的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特征
結語
第十二章 結論、展望與對策建議
鳴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