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園日記/季羨林代表作品·典藏版(精裝)》是季羨林先生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于清華大學學習期間所寫的日記。
書中詳細記錄了季羨林先生那些青春往事,因為玩物喪志而自責、大罵考試、批評教授……它不僅是作者對對清華園的真切描述,也再現了當時**真實的校園生活。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家、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代表作品:《牛棚雜憶》《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中印文化關系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
001 引言
010 自序
014 日記 第一冊(1932.8.22—1932.10.28)
069 日記 第二冊(1932.10.29—1933.10.31)
212 日記 第三冊(1933.11.1—1934.11.23)
329 后記
331 出版說明
引 言
我從來沒有認真地想寫什么《自傳》。可是也曾想到過:如果寫的話,就把一生分為八段。《留德十年》是其中一段,《牛棚雜憶》是其中另一段。這都已寫成出版了。如果再寫的話,就是清華求學的四年,因為我自己的成長是與清華分不開的。但也只是想了想,并沒有真正動筆,一直到了今天。
到了今天,想把已經出過二十四卷的《季羨林文集》繼續編纂下去,準備先編四五本。我已經把《學海泛槎》(學術回憶錄)交給了江西教育出版社的責任編輯吳明華先生。但此書只有十幾萬字,如編為一卷,顯得太單薄。我于是想到了清華求學的四年。我原來是想動手寫的,再寫上十幾萬字,二者湊齊了,可得三十余萬字,成為一卷,像個樣子了。
我找出了“文革”抄家時被抄走的后來又還回來的日記,把前四本拿了出來,仔細看了看,面生可疑,好像不是出于自己之手。大概七十多年前日記寫出來后從未再看過。我雖然攜它走遍了半個地球,卻是攜而不讀。今天讀起來,才知道,我記日記自1928年起,當時我十七歲,正值日寇占領了濟南我失學家居。到了次年,我考上了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日記就中止了。1930年,我高中畢業,到北平來,考入清華大學。入學后前兩年,也沒有記日記。為什么寫日記?我說不出。為什么又停寫?我說不出。為什么又提筆開始寫?我也說不出。好在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與國家大事無關的事情,就讓它成為一筆糊涂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