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其經濟正處在方式轉變、結構優化、動能轉化的關鍵期,深化要素供給側改革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成為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轉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因勢而變,探索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允許以資本、知識、技術和管理等要素參與多元主體合作辦學。隨著2016年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在各地推進和落實,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已邁入了“營利與非營利”兩分的分類治理時代。在這一分類發展背景下,公共高等教育服務體系建設勢在必行,這意味著需要更加多元的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辦學。因此,如何規范公民合作辦學行為及提升公共高等教育供給效益成為亟待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書以社會資本與分類理論為視角,分析研究新時代公共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運行機制和發展趨勢等問題。
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聘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管理與政策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經濟學會理事,四川省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入選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和學校光華百人計劃。電子科技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后。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與比利時荷語魯汶大學教育與社會實驗室聯合培養博士。主要從事教育學與經濟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等跨學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