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對荒野意象這一概念隱喻進行溯源梳理的基礎上,將美國文學發展置于這個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加以觀照,通過梳理現代化醞釀期、起步期、發展期和成熟期等不同歷史階段美國代表作家、作品對荒野的刻畫,著重閱讀、梳理17世紀殖民主義時期到20世紀末期的美國文學作家作品,以生態主義批評和空間地理學為研究切入點,將荒野作為地方概念的一個重要維度,剖析其背后的宗教、生態和隱喻內涵的同時,梳理人類對“荒野”地方感的依附,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變遷和發展規律。 同時,把荒野意象置于美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同時期的思想、文化背景之下進行綜觀和探究,對每個階段美國文學中的荒野的刻畫進行梳理、整合,提煉這一概念隱喻的不同內涵,尋找并勾勒背后折射出的美國文學傳統演變軌跡、特殊的藝術本質和特色,產生、存在與發展的必然性,預見其可能的前景,對美國文學中的荒野書寫對當代美國生態批評思潮的形成與變化賦予的啟示也給與了關注。
南方,現任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斯特靈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外國語言文學學科帶頭人,河北師范大學翻譯與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英語專業、翻譯專業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負責人。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典籍英譯分會常務理事、京津冀MTI聯盟副理事長、全國語言服務40人論壇常務理事、河北省翻譯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河北省外語教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河北省政府法制辦公室譯審專家;河北省應急管理廳應急語言專家。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1項,其他省級社科和教改項目多項,在研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項,河北省2021年度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1項,國家級一流課程”英美詩歌欣賞”主講人之一。出版專著1部,譯著6部,副主編出版教材3部,在《當代外國文學》《外國文學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獲得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級教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