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立足于對人和人的殘疾特征進行研究,把研究對象確定為殘疾而非殘疾人,重點對殘疾社會現象而非殘疾自然現象進行深入剖析,力求從社會建構主義視角重新認識與理解殘疾的意義。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基本存在形態,然而根據《世界殘疾報告》顯示,人的一生當中某階段都不可避免具有殘疾的特征,尤其是人的生命進入老年走向殘疾是大概率事件,“殘疾是生命的一種存在形態,殘疾與生命始終形影不離,殘疾人從來就是人類的一部分,健全與殘缺構成生命的全部”,所以“生老病死殘”構成了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也體現著人作為自然人和社會人的客觀性和多樣性。 本書想表達的是我們推動殘疾研究的目的,一方面應以殘疾人的自由解決為最終歸宿,包括殘疾人在內的所有人,要通過消除一切制度、文化和社會的障礙,讓殘疾人像健康人一樣“自由地發展”。另一方面,應建立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殘疾研究水平,殘疾研究水平與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地位相匹配,包括殘疾發展的行動理念、原則、操作思路和監測評估,從而提出全球殘疾人事業發展的中國聲音和制度方案,不斷引領和自覺推動全球的殘疾人事業發展。
聶翔,男,江西撫州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項目評估和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現任陜西省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院秘書長。多次參與世行、亞行以及其他NGO機構項目評估工作,主持參與完成十余項各類殘疾人研究相關課題,在《殘疾人研究》等發表論文多篇。 李巾,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陜西省社會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