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阿斯伯格于1944年提出自閉性精神病態,形容兒童身上某些社交退縮的特征,成為首批引入自閉癥作為獨立診斷術語的內科醫生之一。他因提倡為精神缺陷兒童提供個性化照護,認同他們的潛能和獨特性,而被譽為仁慈,富有同情心。
不過,能得到精心照料的兒童必須對納粹第三帝國聲稱的民族共同體有價值。被阿斯伯格和同事認定為缺陷嚴重無可救藥的孩子,將被關進收容所嚴加看管,甚至被送往斯皮格朗地帝國時期第二大兒童謀殺地,有789名兒童在此遇難。
本書引用披露的戰時檔案,配合冷靜卻扣人心弦的敘事語言,逐漸揭開納粹的診斷式統治是如何塑造阿斯伯格對自閉性精神病態的定義。這段歷史將動搖我們對自閉癥的固化想象,這個診斷并非一經提出就完全成形,而是在國家、社會、醫學的價值判斷中,一步步演化而成,了解這一點將幫助我們反思
編輯推薦:
1.首次將自閉癥的診斷與納粹政權的歷史聯系起來
2.揭露社會和政治力量對病癥診斷的影響,真正看見每一個兒童
3. 美國歷史學會保羅·伯德索獎獲獎作家伊迪絲·謝費爾作品
4.《泰晤士報文學增刊》2018年度書籍,入圍2019年馬克·林頓歷史獎決選名單
伊迪絲·謝費爾(Edith Sheffer)
歷史學家,研究德國和中歐歷史。現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歐洲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憑著作《焚橋:東西德如何筑起鐵幕》獲2014年美國歷史學會保羅·伯德索獎(Paul Birdsall Prize)。
高奕歡
廈門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碩士,現從事圖書出版工作。
序章
章走近研究者
第二章療愈教育診室的診斷
第三章納粹精神病學與社會精神
第四章將生命登記造冊
第五章致命理論
第六章阿斯伯格與殺人體制
第七章女孩們,男孩們
第八章死亡陰影下的日常生活
第九章服務于民族
第十章清算
結語
致謝
縮語表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