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教作為陽明及其弟子后學內進德以修己、外親民以教化的共同宗旨,在16世紀的中國思想轉折中掀起一次重大社會思潮。近代以來,學人或從人文宗教,或從政治文化視角定位致良知教的作用與影響,卻忽略了一個更為根本的問題:致良知何以為教。本書將致良知教視為一種思想史事件,關注從陽明到龍溪、泰州圍繞致良知教所展開的教化實踐,為何會呈現出風行天下與漸失其傳的張力。這一張力本身是一個教化的突破與折戟過程,其邏輯脈絡就在良知從見在到現成的演變之中。探討此問題不僅關涉陽明學數化困境的根本反思,更是對致良知何以為教的究竟回答。
立足王陽明"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的思想原點,追蹤"天理之在人心,終有所不可泯"的儒學傳統,動態展現致良知教從"見在"到"現成"的演變軌跡,揭示致良知教如何從哲學命題轉化為社會教化實踐,回應"致良知何以為教"這一追問。
孫德仁,內蒙古阿拉善人,陜西師范大學哲學博上,清華大學哲學博士后。現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碩生導師。主要從事宋明理學與儒家哲學研究。主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1項、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編著《<大學>精讀》,先后在《中國哲學史》《人文雜志》《周易研究》等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
導論 良知的歷史境遇與學理進路 1
第一節 明清之際陽明學的三層糾偏 4
第二節 近現代陽明學的話語轉型與范式確立 15
第三節 當代陽明學的研究歷程及其特征 24
第四節 現代語境下的真假良知 33
第一章 作為思想史事件的致良知教 45
第一節 致良知教與王學分化 48
一 從見在、現成良知看王學分化 55
二 致良知教的定名 61
第二節 思想史事件的詮釋面向 62
一 何謂思想史事件 65
二 致良知教的三種詮釋 73
第二章 成德之路:格物悖論與致知重構 76
第一節 格物的問題意識 76
一 身心之學與內外背反 73
二 成德悖論與朱子學遺產 83
第二節 成德教化之路的接續 93 一 心即理:主體性的方向 93
二 知行合一:身心并到的工夫 103
三 致良知:個體德性的覺醒 114
第三節講學實踐的價值指向 125
一 講學與覺民的行道轉向 126
二 天性與德性的雙重雛度 132
三 盡性.與成物的合一之境
第三章 覺民教化:行道實踐與內外困境 145
第一節 覺民方向與教化的實踐性格 148
一 為何行道與何以覺民 148
二 心學教化與世俗性格 153
第二節 陽明學派教化之道的邏輯轉進 158
一 從陽明到龍溪:見在化的落實 159
二 從龍溪到泰州:現成化的拓展 167
三 從見在到現成:覺民教化走向 173
第三節 致良知教的兩難困境及其影響 179
一 龍溪與泰州兩系的偏失 180
二 江右王門的毅弊與補正 186
三 朱子學與晚明政治壓力 194
第四章 復歸良知:心性根源與工夫結構 199
第一節 教化的主體性根源 202
一 道德根源意識的良知 202
二 良知教化何以可能 209
第二節 作為教化工夫的致良知 215
一 致良知的致與化 216
二 良知見在的能與不能 223
第三節 四句教與德性教化 231
一 無善無惡之至善何以可能 232
二 一無三有的回環結構 236
三 德性教化的指向 243
第五章 世俗效應:理論限度與現實張力 249
第一節 世俗化:陽明學派致良知教的新動向 251
第二節 致良知教的世俗化限度及其歷史效應 257
結語 263
附錄 哲理詮釋、精神信仰到成德成人
20世紀以來陽明致良知教研究的基本定位與反思 272
參考文獻 288
后記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