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是中國文體學發展的濫觴期,孕育著中國文體學的基因,對后世文體理論、文體批評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對這一時期文體學史的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本卷通過梳理先秦兩漢文體學發生、發展的內部動因、形態特征及演變規律,并深入發掘這些因素與相關的外部背景的互動關系,如禮樂文化、政治制度、經史目錄之學等,對先秦兩漢文體學的發展歷程進行立體而全面的勾勒。本卷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在繼承古典文體學研究范式基礎上,“考之以制度,證之以實物”,對早期文體觀念的研究不局限于傳世文獻,還十分重視收集與運用出土文獻,考證文體的實物形態,并與傳世文獻進行充分對比、互相釋證,以期以實證的方法充分地還原在層累的思想觀念體系中隱藏的文體觀念;另一方面,引入經學、文獻學、文字學等研究方法,以期準確、客觀、全面地把握早期文體學的獨有特點。
吳承學,男,1956年生,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山大學中文系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會副會長、全國明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詩文與詩文評”“中國古代文體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三種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著有《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中國古典文學風格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晚明小品研究》等,其中《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榮獲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榮獲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李冠蘭,1984年生,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體學”“先秦文化與文學”“出土文獻與文學新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1項,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理論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南京大學學報》《中山大學學報》發表論文多篇,論文多次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心編的《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