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譯本序
本杰明·斯托里和珍娜·西爾伯·斯托里
《我們為何如此焦慮》想要處理的問題,是我們在一所美國的文理學院任教期間,困擾了我們十七年之久的。我們的學生很有建樹,也頗為幸運,但他們仍然深受焦慮、麻木和絕望的困擾。我們痛心地發現,在寶貴的大學四年期間,他們花了太多時間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逃避真正的問題。于是我們意識到,他們缺乏必要的思想資源,因而無法細致反思困擾著他們的不安感。
本書演繹了四位法國思想家之間的對話,他們以獨特的力量感知到了不安感這一問題。我們介紹的這四位思想家雖然講述的是西方的故事,但不安感并不僅僅是西方人才有的體驗,而是全人類的共同體驗。此外,我們認為,在現代性這項牽涉到全世界所有人的偉大人類實驗中,不安感以某種特定的形式出現。因此,我們希望中國的讀者會發現本書也與他們自身所處的困境息息相關。
我們在本書中采取的方法,是通過更好地認識現代人所追求的那種幸福,來理解現代人感到不幸福的根源。我們將這種幸福稱為“內在滿足”。我們認為,這種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在16世紀的法國文藝復興時期變得尤為引人注目。它像一只鳳凰一樣,從那個時代的宗教戰爭的余燼中冉冉升起。米歇爾·德·蒙田是當時標志性的思想家,他試圖通過教導我們“安居于此世”,來馴服人們的不安。通過不同語言閱讀蒙田的歷代讀者,都會發現蒙田作品的風格、力量和感染力相當令人著迷。
在我們講述的故事中,緊接著蒙田出場的思想家們——布萊茲·帕斯卡爾、讓雅克·盧梭和亞歷克西·德·托克維爾——分別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探討了蒙田提出的問題。他們為我們提供了應對不安感的其他方法,并向我們介紹了西方思想史上的眾多觀點。我們力求心懷同情地進入我們處理的每位作家的視角,盡可能地為他們的觀點作辯護。我們希望讀者們也能如此,并利用這些觀點來更深入地探討我們提出的替代方案。
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及譯者趙宇飛,他們讓《我們為何如此焦慮》一書得以出版,面向中國讀者。我們也感謝你們,我們的讀者,對我們工作的關注。
華盛頓特區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