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精神科醫生、諾貝爾獎得主埃里克·坎德爾,以短小精干的篇幅,綜合當前學界的最新研究,為我們闡明孤獨癥、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等各種神經與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物學機制。
本書首先探討了產生我們心智的大腦過程如何變得紊亂,從而造成了困擾人類的各種破壞性疾病。研究這些紊亂過程對于增進我們對大腦正常運作的理解,以及尋找治療這些障礙的新方法至關重要。其次,研究大腦功能的正常變化可以豐富我們對大腦運作方式的理解,比如大腦在發育過程中如何分化,將決定我們的性別和性別認同。最后,本書展示了生物學取向的心智研究如何開始揭示創造力和意識的奧秘,其中特別注意到精神分裂癥和雙相障礙患者的案例。
雖然很多神經和精神疾病我們都聽說過,但并未真正了解,結果是我們對這些疾病和病人有太多誤解、偏見與恐懼,而這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可怕。本書從科普角度為我們解釋了各種神經與精神疾病的病因是什么,病人通常是怎么發病的,癥狀有哪些,科學家做過哪些探索,現有療法有哪些,其優勢和不足分別是什么……相信多一分對疾病的正確認識,就能少一分望文生義、誤解乃至污名化。
著者:埃里克·坎德爾(Eric R. Kandel)1929年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1952年畢業于哈佛大學歷史與文學專業,1956年在紐約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曾長期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和霍華德·休斯醫學資深研究員,2022年榮休。他一生致力于神經科學的前沿研究,因在記憶存儲的神經機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貢獻,于2000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譯者:喻柏雅,科普作者,作品見于《讀庫》《南方周末》《新京報》等;譯有埃里克·坎德爾的系列作品《追尋記憶的痕跡》《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畫?》《我們時代的神經與精神疾病》,其他譯著包括《自私的人類》《友者生存》《不被定義的年齡》等。致力于提升中文讀者的科學素養與批判性思維能力。
譯者序
前 言
1 大腦障礙——理解健康大腦的一扇窗
2 孤獨癥譜系障礙——社會腦發育異常
3 抑郁癥與雙相障礙——負責情緒、思維和記憶的腦區之間失連
4 精神分裂癥——多基因與環境共同影響大腦發育
5 健忘與癡呆——影響記憶功能的神經障礙
6 大腦障礙與藝術——由大腦異常激發的創造力
7 帕金森病與亨廷頓病——影響運動功能的神經障礙
8 焦慮癥與精神病態行為——調控情緒與決策的腦區異常
9 成癮障礙——大腦的獎賞系統受損
10 性分化與性別認同——受大腦支配的性別特定行為
11 意識——人腦的未解之謎
結 論
注 釋
致 謝
譯名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