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應用技術與實踐
定 價:¥49.8
中 教 價:¥41.33 (8.30折)
庫 存 數: 1
叢 書 名:“十四五”高等職業教育智能制造系列規劃教材
本書以江蘇省現代模具智能制造與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為基礎,以產品全生命周期(PLM)為主線,以自動化傳送帶、AGV小車、上下料機械手等物流設施為載體,貫穿產品設計、工藝、制造等階段,將虛擬技術與加工制造相結合,整合智能制造各類要素,主要包括智能制造綜合產線、虛擬仿真實訓模塊、工業機器人技術、增材制造技術、微型機床的創新加工、大數據應用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等內容,理念新穎,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本書突出特色,抓住重點,強化應用。圍繞技術素養 管理能力人才培養目標,以工程應用為特色,通過理論與工程實際相結合,構建應用型職業教育系列教材特色。本書編寫遵循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的發展要求,順應智能制造發展趨勢和特點,縮短學生專業技術技能與生產一線要求的距離,具有鮮明的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特色。 本書屬于智能制造科普類教材,適合作為高等職業院校機電一體化技術、電氣自動化
本書為智能制造應用技術與實踐概述性的教材,以江蘇省現代模具智能制造與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為基礎,以產品全生命周期(PLM)為主線,以自動化傳送帶、AGV 小車、上下料機械手等物流設施為載體,貫穿產品設計、工藝、制造等階段,將虛擬技術與加工制造相結合,整合智能制造各類要素,主要包括智能制造綜合產線、虛擬仿真實訓模塊、工業機器人技術、增材制造技術、微型機床的創新加工、大數據應用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等內容,理念新穎,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本書突出特色,抓住重點,強化應用。圍繞技術素養 管理能力人才培養目標,以工程應用為特色,通過理論與工程實際相結合,構建應用型職業教育系列教材特色。本書編寫遵循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的發展要求,順應智能制造發展趨勢和特點,縮短學生專業技術技能與生產一線要求的距離,具有鮮明的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特色。
伴隨著科技進步與產業變革加速,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諸多挑戰,亟須突破原有框架體系形成新理念、新思維、新模式、新知識、新技術,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永恒話題。新形勢下,傳統專業交叉融合加速,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育形式已逐步顯現,以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物聯網技術、企業管理等專業為基礎的新工科建設成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方向。傳統職業教育需要遵循國家發展戰略,進行跨界、整合以及重構,實現職業教育協同育人的內在驅動,助推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本書有以下幾個特性:(1)理論指引,內涵驅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立德樹人、內涵發展、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適應智能時代行業產業發展要求,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2)突破藩籬,融會貫通。基于工科 商科的人才培養理念,優化專業牽動、能力驅動、校企聯動的人才培養機制,突破專業壁壘與專業藩籬,加快培養兼具技術素養和管理能力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而這與教育教學體系架構、教學模式、人才培養體系、實踐教學、教學質量等因素密切相關。構建技術素養 管理能力人才培養體系,走出一條特色、結構、質量、效益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辦學新路。(3)工管融合,標新立異。突破傳統專業界限,將工程應用與管理科學有機融合,培養商科學生的工科素養,培養工科學生的管理素養。教學實施充分考慮跨專業交叉融合的特點,兼顧實訓教學設計的專業性與兼容性,建設相匹配的實訓教學模塊,開發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建立起教、學、管三者協同配合的實踐教育體系和完善的實踐教育質量保證體系。(4)理實一體,彰顯特色。構建課程模塊化、教學現場化,強調實踐現場對理論課程與課堂教學的融入性,推進課程內容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實現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的銜接性。遵循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完善技術素養 管理能力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使其成為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十四五期間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面旗幟。本書力求反映技術素養 管理能力人才培養理念和專業教學改革的特點,注重理論密切聯系實際,加強實用性,突出實踐性,確保授課內容有理論深度和實踐基礎。本書遴選一批既具有工程實踐經驗,又具有豐富教學實踐經驗的教師負責編寫,以確保教材質量。本書的出版,對我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必將產生積極影響,為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本書由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綜合實訓中心蔣道霞、符學龍、嵇正波任主編,林偉、陳寧寧任副主編,全書由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杜萍教授主審。參加編寫工作的還有智能制造綜合實訓中心武濤、張馳、于云峰。具體編寫分工如下:項目一由嵇正波編寫、項目二由武濤編寫、項目三由林偉編寫、項目四由符學龍編寫、項目五由于云峰編寫、項目六由蔣道霞編寫、項目七由張馳編寫、項目八由陳寧寧編寫。后,特別感謝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的領導和編輯們對本書出版的支持。由于編寫時間緊,相互協調難度大等原因,本書難免存在一些不足,懇請使用本書的教師和學生批評指正,以便本書不斷改進和完善。編 者2021 年5 月
蔣道霞,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工學博士,教授,智能工程技術學院書記,智能制造綜合實訓中心主任,先后獲得淮安市優秀教育工作者、淮安市十百千人才培養對象、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019年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主要成員等榮譽稱號。獲淮安市科技進步獎1項,自然科學論文獎兩項,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和江蘇省技能大賽多次獲獎,院教學成果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大數據技術。符學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工學博士,副教授,智能制造實訓中心副主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后,江陰協統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企業博士后,江蘇省復合材料學會理事,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核心成員,淮安市工業互聯網與智能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核心成員,淮安市第二期533英才工程骨干人才,校科研創新團隊帶頭人,南通超達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緊密合作企業)和淮安海泰克壓力鑄造有限公司技術顧問,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制造技術、超混雜復合材料成形技術,長期從事纖維-金屬超混雜層板復合材料的制備、成形、性能研究以及智能制造技術集成開發研究工作。嵇正波,男,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