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簡單地介紹了學前兒童的生理與心理及其生長發育規律,較為系統全面地闡述了學前兒童各方面的衛生知識與保育措施。全書共13章,即學前兒童生理、學前兒童心理發展、學前兒童生長發育規律、學前兒童膳食衛生、學前兒童體育鍛煉衛生、學前兒童服飾衛生、學前兒童生活衛生教育、托幼機構保育活動衛生、托幼機構環境衛生、托幼機構健康教育等。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可用作本專科學前教育專業教材,也可作為學前教師繼續教育用書和學前兒童家長的學習參考用書。
緒論
第一節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的性質
第二節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的研究任務與內容
第三節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的發展歷史
第一章 學前兒童生理發展
第一節 學前兒童運動系統
第二節 學前兒童呼吸系統
第三節 學前兒童循環系統
第四節 學前兒童消化系統
第五節 學前兒童泌尿系統
第六節 學前兒童內分泌系統
第七節 學前兒童免疫系統
第八節 學前兒童神經系統
第九節 學前兒童感覺器官
第二章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
第一節 學前兒童認知與語言發展的特點
第二節 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
第三節 學前兒童的個性發展
第四節 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第三章 學前兒童生長發育規律
第一節 生長發育概述
第二節 學前兒童生長發育規律
第三節 影響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因素
第四節 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測量與評價
第四章 學前兒童膳食衛生
第一節 膳食中的營養素
第二節 學前兒童的合理膳食
第三節 托幼機構的膳食衛生
第五章 學前兒童體育鍛煉衛生
第一節 學前兒童體育鍛煉概述
第二節 學前兒童體育鍛煉的基本原則
第三節 學前兒童體育鍛煉的主要方式
第四節 體育鍛煉運動量的測定與評價
第六章 學前兒童服飾衛生
第一節 學前兒童服飾衛生概述
第二節 學前兒童服裝衛生
第三節 學前兒童服裝配飾衛生
第四節 學前兒童服飾衛生新趨勢
第七章 學前兒童生活衛生教育
第一節 學前兒童生活衛生教育概述
第二節 學前兒童生活衛生教育的內容
第三節 學前兒童生活衛生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第八章 學前兒童常見疾病預防
第一節 傳染病的基本知識
第二節 學前兒童常見傳染性疾病
第三節 學前兒童常見非傳染性疾病
第九章 學前兒童意外傷害事故與急救
第一節 意外傷害的急救措施
第二節 學前兒童常見外傷與急救
第十章 學前兒童安全教育
第一節 學前兒童安全教育的概述
第二節 學前兒童安全教育的目標和內容
第三節 學前兒童安全教育的途徑
第十一章 托幼機構保育活動衛生
第一節 托幼機構生活制度的衛生
第二節 托幼機構一日生活活動衛生
第三節 托幼機構教育活動的衛生
第十二章 托幼機構環境衛生
第一節 托幼機構園地衛生
第二節 托幼機構建筑衛生
第三節 托幼機構的設備衛生
第四節 托幼機構建筑與設備衛生的測查與評價
第十三章 托幼機構健康教育
第一節 托幼機構健康教育概述
第二節 托幼機構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第三節 托幼機構健康教育的內容
第四節 托幼機構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第五節 托幼機構健康教育的評價
后記
《學前兒童衛生與保育》:
二、內分泌疾病
內分泌疾病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內分泌功能亢進;另一類是內分泌功能不足。學齡前期兒童若生長素分泌不足,可造成侏儒癥(骨齡、出牙及囟門閉合明顯延遲,身高較同齡兒童低30%,成年后身高不及1.30米。但身體各部分比例較勻稱,智力正常);如果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則生長發育過快,患巨人癥。青春期后,若生長激素分泌過多,就會患“肢端肥大癥”(骨變粗厚,尤其是位于肢端部分的骨明顯增多,出現手大、腳大、指粗、鼻高、下頜突出等現象)。垂體分泌生長激素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在睡眠時分泌量增加。由于學前兒童的睡眠時間較長,腦垂體分泌的生長素較多,加速了骨骼的生長發育。
碘是甲狀腺激素的主要成分,碘攝取量不足可導致甲狀腺功能不足,新陳代謝率降低,影響代謝及神經系統的發育,導致學前兒童患“克汀病”。某些地區因土壤或飲水中缺碘,使得人群甲狀腺素分泌量少,可引起甲狀腺的代償性增生,導致甲狀腺腫大,頸部變粗,故又稱之為“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第七節學前兒童免疫系統
免疫是機體同進人體內的抗原物質相互作用,而保持自己的完整和穩定的一種生理性反應,也是機體的一種防御功能。免疫系統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三個部分。其功能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防止疾病發生;及時清除已損傷或衰老的細胞,維持機體內生理平衡;識別與清除體內因基因突變產生的異常細胞,以防發展成腫瘤。一、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是指實現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組織。根據發生的時間順序和功能差異,可分為中樞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兩部分。
(一)中樞免疫器官
中樞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主導免疫活性細胞的產生、增殖和分化成熟以及對外周淋巴器官發育和全身免疫功能起調節作用。
胸腺位于胸腔前縱隔,主要功能是產生T淋巴細胞。將這種有免疫功能的T細胞轉入到外周淋巴組織中,可以保持長時期的免疫活性。以胚胎期(第二個月發生)和新生兒期生長最為旺盛,這是人一生中胸腺重量相對最大的時期。青春期達高峰,以后逐漸萎縮,被脂肪組織所代替。胸腺對學前兒童免疫功能的建立和生長發育起主導作用,先天性胸腺發育不良的兒童易患感染性疾病,先天無胸腺的兒童往往5歲前夭折。
骨髓是出生后生成紅細胞、粒細胞和巨核細胞的唯一器官,同時也生成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
(二)外周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B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活化、增殖、分化和定居的場所,也是產生免疫應答的部位,包括脾、淋巴結及其他淋巴組織等。
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是參與免疫反應的重要基地,經血循環進入脾臟的抗原,可被脾內巨噬細胞捕獲,并刺激脾小動脈周圍淋巴鞘皮質中的T淋巴細胞及紅髓部的B細胞。脾臟中B淋巴細胞比較大,是產生特異性抗體的主要基地。在嬰幼兒早期,其他淋巴網狀內皮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時,脾臟起重要作用。
淋巴結及其他淋巴組織(扁桃體、腸集合淋巴結、闌尾)是免疫功能的重要器官,它們是身體免疫活性細胞分布和衍生的場所。淋巴結是人體最為重要的一種免疫性器官,具有過濾、增殖和免疫功能,也是接受抗原刺激產生免疫應答反應的重要場所。當細菌、異物隨淋巴液進入淋巴結時可被吞噬細胞吞噬,如果入侵細菌數量大或毒性強時,可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結炎。
新生兒的淋巴結不易摸到,正常學前兒童的頸部、頜下、腋下和腹股溝可觸及黃豆大小的單個淋巴結,無壓痛。學前兒童淋巴結尚未發育成熟,結締組織較少,淋巴小葉分隔不清,淋巴濾泡未形成,被膜較薄。至1213歲時,淋巴結才發育成熟。學前兒童淋巴結的防御和保護功能比較顯著,但屏障作用較差,感染易于擴散。因此,兒童常因扁桃體炎、口腔炎、齲齒、中耳炎等疾病引發頸部淋巴結腫大(可以用手明顯觸及,常伴有疼痛的癥狀)。
咽部淋巴組織發達,腭扁桃腺位于咽腭弓,是守衛人體呼吸道的重要免疫器官,可以過濾病菌并產生抗體,保護呼吸道和食道不受病菌侵入。早期扁桃體腺窩及血管均不發達,4-10歲發育達到高峰。若有病菌入侵,扁桃體就會有增生腫大的現象。扁桃體炎是學前期兒童常見的疾病。所以,幼兒園應經常檢查兒童的淋巴結和扁桃體,在進行晨檢、午檢、晚檢時,應把扁桃體作為檢查的主要內容之一,早發現,早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