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研究西人圍繞《京報》進行的翻譯、介紹、研究以及外交等一系列活動,展現中國本土的信息傳播載體與近代報刊這種外來的新式信息載體產生聯系,建立對接,并相互影響和融合的過程,由此考察處于近代轉型過程中的中國的信息傳播領域的狀況,闡釋中國近代信息空間的構建過程及其時代特征,進而分析這一進程對中國乃至國際社會的意義及其影響。
趙瑩,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北京師范大學與人民教育出版聯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現為山西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新聞出版史、國際關系史、跨文化傳播研究。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子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山西省思想政治工作課題各一項,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課程·教材·教法》《全球史評論》《歷史教學》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
緒論 第一章 信息及權力:外國人的中國信息源——《京報》 第一節 《京報》的內容與版本 第二節 《京報》的生產與運作 第三節 《京報》的中外讀者及其閱報心理 小結 第二章 譯介背景:19世紀西人眼中的《京報》 第一節 18、19世紀西人對《京報》態度之對比 第二節 19世紀英國人看重《京報》之緣由 小結 第三章 譯者與譯文:西人對《京報》譯介活動的開展 第一節 19世紀初海外英文報刊對《京報》譯文的刊載 第二節 在華早期:鴉片戰爭前后來粵西人的《京報》譯介活動 第三節 轉變期:19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初在滬西人的《京報》譯介活動 第四節 繁榮期:19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末《京報》英譯的蓬勃發展 第五節 19世紀《京報》英譯的“通”與“變” 小結 第四章 載體與渠道:字林報館與《京報》翻譯 第一節 字林報館及其出版物概況 第二節 “《京報》摘要”欄目的醞釀與設立(1850—1871) 第三節 字林報館《京報》譯本的版本與內容 第四節 字林報館《京報》譯文的利用 小結 第五章 挑戰傳統:《京報》譯介與《京報》在中英外交中的角色變遷 第一節 《北京條約》善后交涉中的《京報》角色 第二節 1873年“覲見問題”中的《京報》角色 第三節 “馬嘉理案”中的《京報》角色 小結 第六章 開拓與變革:《京報》消息的國際傳播與清政府的官報改革 第一節 “丁戊奇荒”中《京報》消息的國際傳播及其影響 第二節 清末危局中清政府的態度轉變與《京報》的退場 第三節 《政治官報》與清廷重塑信息傳播體系的嘗試 小結 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