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是新形勢下,山西、河南、湖北等省級行政區,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省域經濟布局的重要舉措。相較于國家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等研究熱點,以省域副中心城市為主題的研究較少。為什么要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選擇什么樣的城市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有沒有規律可循?全國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哪些樣本城市的經驗可供學習借鑒?回答這些問題,既需要豐富的地方實踐經驗,更需要深厚的學理支撐。遵循上述研究思路,書稿分“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理論支撐與類別探究”“省域副中心建設城市競爭力與活力比較分析”“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實踐探索”“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專項研究”四篇、十一章展開詳細論述。每一章節均嘗試嫁接地方實際與學術理論,即從地方實際演繹出的學術理論即是理論創新,以填補現有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理論層面的不足;從學術理論與先進經驗歸納出的地方重點發展方向即是實踐創新,以指導現有省域副中心建設城市發展。此外,書稿跳出就省域副中心城市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局限,將“十四五”時期,長治、洛陽、贛州等十四個省域副中心建設城市放在全國層面進行比較分析,全面揭示省域副中心建設城市面臨的挑戰,科學提出未來重點發展方向。
任杲,山西長治人,城市經濟學博士,副教授,長治學院經濟與管理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兼任山西省新型智庫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城市經濟》期刊編輯部主任,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城鎮化、區域經濟、資源轉型等,先后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持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等省級項目多項;先后榮獲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
第一篇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理論支撐與類別探究 第一章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理論基礎/3 第一節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概念及特征/3 第二節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相關理論/7 第二章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政策取向/15 第一節 城鎮體系規劃視角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取向/15 第二節 國土空間規劃視角下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取向/22 第三章 省域副中心建設城市的類別探究/30 第一節 省域視角下的城市類別分析/30 第二節 全國視角下的城市類別分析/35 第三節 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挑戰初探/42 第二篇 省域副中心建設城市競爭力與活力比較分析 第四章 新時代城市競爭力與城市活力分析框架/53 第一節 新時代城市競爭力與城市活力內涵闡釋/53 第二節 新時代城市競爭力與城市活力的分析維度/59 第五章 省域副中心建設城市競爭力與活力評價/67 第一節 新時代城市競爭力與城市活力的評價體系構建/67 第二節 新時代城市競爭力與城市活力測度/72 第三節 省域副中心建設城市障礙因素診斷/81 第三篇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實踐探索 第六章 贛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經驗/92 第一節 學者觀點視角下贛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經驗/92 第二節 政策文件視角下贛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經驗/102 第三節 贛州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經驗/120 第七章 長治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策略/132 第一節 加快構建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132 第二節 穩步建設現代化太行山水名城/153 第三節 著力打造對外開放樞紐型城市/171 第四節 完善保障機制建設/176 第四篇 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的專項研究 第八章 城市創新生態系統構建方式/192 第一節 城市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闡釋/193 第二節 城市創新生態系統構建的時代價值/195 第三節 構建城市創新生態系統的理論框架/198 第四節 長治創新生態系統的現狀梳理/201 第五節 長治構建城市創新生態系統的推進路徑/206 第九章 城市農業全產業鏈優化路徑/213 第一節 農業全產業鏈優化的時代價值/214 第二節 農業全產業鏈優化的理論框架構建/217 第三節 古田食用菌產業發展模式概述/221 第四節 平順潞黨參產業發展現狀分析/226 第五節 平順潞黨參全產業鏈優化的推進路徑/231 第十章 城市高質量人口發展特征及對策/240 第一節 人口發展特征指標選取說明/240 第二節 省域副中心建設城市人口發展特征的比較分析/242 第三節 長治人口高質量發展戰略舉措/248 第十一章 城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建構/261 第一節 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262 第二節 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編制經驗探析/265 第三節 編制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重點方向/278 第四節 城市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一覽/285 參考文獻/291 附錄/299 后記/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