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方言語法研究》主要包含兩個部分的內容。一是對衡陽方言共時語法系統的重點描寫與分析,包括語綴、狀態詞、代詞、量詞、介詞、語氣詞、體貌表達、程度表達、疑問句等等。這些描寫基本上反映了衡陽方言語法系統中詞類和句法等方面的主要特點;二是歷時和共時的比較研究,主要是從語言發展的角度,通過與漢語史料以及其他相關方言的縱橫比較,認識語言事實,從中發現和總結規律。本書語料非常豐富,以衡陽方言口語為研究對象,擁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為展開細致的描寫和深層次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書中關于衡陽方言語綴部分的描寫細致而有意思,選擇了“幾、子、手、婆、公、倌、鬼、氣、鼓、數、老巴”等十幾個作為考察的對象,分析用法,提煉意義,又有比較系統的介紹,讓人既能了解全貌,又能看出特色。關于衡有普無的介詞,關于“有箇”所表示的程度,關于體貌詞“噠”的分析,關于正反問四種格式的描寫,關于“在、到”與“噠”在分布上的大致互補,關于語氣詞跟語氣類手段和語氣度手段的聯系,關于雙音節組合性狀態詞的元組合模式和程度認知,都是有深入比較分析,具有新意。
彭蘭玉:女,湖南衡陽人,文學博士,教授,教育部國家語委語言文字督導專家,國家級普通話測試員,全國寶鋼優秀教師,湖南大學教學標兵。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語言學、漢語方言學、漢語國際教育。在方言方面,主持國家社科課題一項,主持國家重大社科課題子課題一項,主持教育部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專項課題三項。出版語言學論著多種,發表論文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