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國(下)》主要故事是講述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魏、蜀、吳,在本質上都是“非土族政權”。他們與土族階級都有矛盾,有沖突,有斗爭。斗爭的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蜀漢堅持。因為堅持,蜀漢先亡。因為放棄,曹魏也亡。因為妥協,孫吳尚能茍延殘喘,卻也不得不亡。因為只有晉,才是完全徹底的土族地主階級政權。
《易中天·品三國(下)》只是《品三國》,不是《三國史》,我們不能拿《三國史》的標準要求它。但既然是‘品’,那么,有一些問題也不能不回答。比方說,三國是一段什么樣的歷史?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段歷史?應該如何評價這段歷史當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易中天·品三國(下)》作者在CCTV10百家講壇所作同名講座為基礎充實潤色而成。電視讓學者有為!易中天《品三國》(上)創2006年超級暢銷,至今已逾200萬。《品三國》(下)在眾目關注下,隆重面世,再創輝煌!
首印110萬冊,創中國圖書出版紀錄
易式說史再現江湖,引發萬人爭購狂潮
《品三國》(上)創2006年超級暢銷紀錄,至今已逾200萬。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
第三部 三國鼎立
第二十五集 半途而廢
第二十六集 得寸進尺
第二十七集 進退失據
第二十八集 借刀殺人
第二十九集 命案真相
第三十集 奪嫡之爭
第三十一集 乘虛而入
第三十二集 蜜月陰謀
第三十三集 白衣渡江
第三十四集 敗走麥城
第三十五集 猇亭遺恨
第三十六集 永安托孤
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三十七集 非常君臣
第三十八集 難容水火
第三十九集 痛失臂膀
第四十集 禍起蕭墻
第四十一集 以攻為守
第四十二集 無力回天
第四十三集 風云際會
第四十四集 坐斷東南
第四十五集 情天恨海
第四十六集 冷暖人生
第四十七集 逆流而上
第四十八集 殊途同歸
結束語 滾滾和長江東逝水
后記
第二十七集進退失據正當曹操在政治上步步為營一路逼進時,他最親密的戰友荀或卻唱起了反調,并且神秘地去世。這事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謠言四起,正史的記載又含糊其辭,諱莫如深。那么,在這一事件的背后,究競隱藏著什么?荀或為什么會和曹操決裂?與此相關的曹操封公建國,又意味著什么呢?上一集我們講到,董昭等人在朝廷中大造輿論,主張曹操進爵國公時,曾經私下里征求荀或的意見,結果碰了釘子。其實,董昭他們這樣做,意思很明顯,就是不但希望荀或支持,而且希望荀或挑頭來做這件事情。因為荀或出身東漢名門,名氣和影響都大。而且,從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到許縣以后,荀或就一直擔任尚書令一職(先代理,后實任),而且“常居中持重”。尚書令,就是宮廷秘書長。東漢政歸尚書,尚書令就成為總攬朝政的首腦人物,相當于不是丞相的丞相。當然,漢獻帝那個朝廷,是被曹操架空了的。曹操本人,也在建安十三年恢復丞相職位后親任其職,所以不能說荀或就是“不是丞相的丞相”。不過,曹操是經常要外出行軍打仗的。即便回師,也住在鄴城,不在許縣。朝廷里的日常事務,就交給荀或了,由荀或幫他看住朝廷,看住皇帝。所謂“居中持重”,就是這個意思(居中,就是在朝廷做官;持重,就是承擔重任)。荀或不但幫曹操看家護院,而且幫曹操出謀劃策。曹操在外面打仗,有了問題,總要寫信回去問荀或,荀或也總能給予協助和支持,想出辦法,做出決定。起到的作用,和隨軍的郭嘉、賈詡一樣。也就是說,荀或對于曹操,是蕭何兼張良。由這樣一個人領銜提出封公建國的議案,較之董昭,分量顯然要重得多,身份也合適得多。但是荀或反對。盡管從“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的語氣上看,荀或這話是對董昭等人說的。但以他之聰明睿智,不會不知道封公建國這事,表面上是董昭的建議,實際上是曹操的心意。董昭等人的“密以咨或”,也實際上是代替曹操來打探,所以他這話其實是說給曹操聽的。但為了留有余地,他裝作不知道這是曹操的意思,希望曹操聽了這話以后能就坡下驢,阻止董昭他們的行動。然而曹操早就鐵了心,哪里肯聽?結果不但深感失望,而且大為光火,《荀或傳》的說法是“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曹操很生氣,后果很嚴重。正好這時要南征孫權,曹操就上表朝廷,要荀或到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勞軍,趁機把荀或扣在軍中,以侍中兼光祿大夫的身份“參丞相軍事”,實際上是免掉了他尚書令的職務。荀或隨軍來到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就病倒了。不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荀或的死,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憂郁而死,一種是被迫自殺。前一種見于《三國志》荀或本傳,說法是“以憂薨”(薨音轟)。后一種見于荀或本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說是曹操送給荀或一個食盒,荀或打開一看,里面是空的,于是服毒自殺。這事當時就鬧得沸沸揚揚,謠言四起。荀或本傳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說,荀或死后,有人從壽春逃出去報告孫權,說曹操要荀或謀殺伏皇后,荀或不肯,就自殺了。這當然是謠言。但我們也很想知道,荀或到底是怎么死的?他和曹操為什么最后會鬧到這個地步?在史家諱莫如深的故事背后,又究竟隱藏著什么?先說《獻帝春秋》的故事。這故事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車騎將軍董承因“衣帶詔”一案被殺,伏皇后便給她的父親屯騎校尉伏完寫信,說曹操殺了董承,皇上十分怨恨。伏完收到這封信,就拿給荀或看。荀或看了很反感,卻又一直不說。后來這封信落到了曹操手里——據說是伏完的小舅子樊普密封了交給曹操的,萄或就緊張了,從許縣跑到鄴城,向曹操提出嫁女兒給皇帝的建議。曹操說,宮中有皇后呀!小女怎么能夠配皇上?再說了,曹某位居丞相,靠的是戰功,難道還要靠裙帶關系嗎?荀或說,伏皇后沒有兒子,又本性兇殘,內心邪惡。她在給伏完的信中惡毒攻擊丞相,話說得很難聽,可以因此廢了她!曹操說,有這事嗎?足下怎么不早說?荀或假裝大吃一驚的樣子說,早就說過了呀!曹操說,這么大的事,我還會忘記?荀或又假裝大吃一驚的樣子說,真的沒說過嗎?啊,啊,想起來了!當時明公不是在官渡和袁紹作戰嗎?荀或擔心增加明公的后顧之憂,就沒有講。曹操又問,官渡之戰后怎么不講?荀或沒有話說,只好連連認錯謝罪。結果“太祖以此恨或”。這故事一看就是假的。裴松之就說“雖在庸人,猶不至此”,何況是荀或?再說了,董承“衣帶詔”一案事在建安五年正月,伏皇后被殺則在建安十九年十一月。兩件事間隔將近十五年,一封信怎么可能瞞那么久?荀或去世于建安十七年底,他什么時候去和曹操說這件事?至少也在該年十月曹操南征孫權之前。那么,曹操又為什么要過兩年才殺伏皇后?其實,不但荀或這故事是假,就連董承“衣帶詔”案和伏皇后書信案,都很可疑。“衣帶詔”一案的可疑,我在《青梅煮酒》一集已經講過;伏皇后一案的可疑,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也有分析。為了說清楚道理,我們還得把這故事講一遍。據《三國志·武帝紀》,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一月,伏皇后十四年前給她父親屯騎校尉伏完寫信一案東窗事發,皇后被廢并被處死,她的兄弟也被誅殺。事情的經過,裴松之注引《曹瞞傳》有比較詳細的描述。《曹瞞傳》說,當時曹操派接替荀或擔任尚書令的華歆(歆音新)帶兵去抓皇后,皇后關了門,躲在墻壁里。華歆劈開門,砸破墻壁,一把將皇后拖了出來。這時,皇帝正和御史大夫郗慮坐在一起。皇后披頭散發光著腳走過,拉著皇帝的手說,就不能救救我么?皇帝說,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性命什么時候結束。又對郗慮說,郗公,天底下還有這樣的事么?郗慮怎么說書上沒寫,大約是形同木偶吧!這故事后來被載人《后漢書·伏皇后紀》,而且常常被用來證明曹操之犯上作亂,華歆之為虎作倀,郗慮之沒心沒肺。然而呂思勉先生卻指出,“一望而知其是附會之談”。呂先生還特別告訴我們,不要以為這事后來載人了《后漢書》,就信以為真。這話是對的,《后漢書》靠不住的地方多了!何況《后漢書》之所本,又是原本就很靠不住的《曹瞞傳》!當然,伏皇后被廢被殺,總是真的。不過事情的起因,卻很可疑。呂先生的意思,是這事一定另有原因。呂先生說,但凡做大事的人,總會有人說好,有人說壞,根本就不可能人人都說好。所以,做大事的人,都是把毀譽置之度外的。何況曹操又豈是在乎別人說三道四的人。如果因為別人寫了一封辱罵他的信,就要殺人,那真不知道要殺多少才夠。因此,此案一定另有政治上的陰謀,只不過真相已不傳于世了。呂先生這番話,我認為十分在理。我的看法,是這件事的背后不但另有原因,而且很可能是一個天大的陰謀,否則不會動到皇后頭上。誰都知道,皇后位居中宮,母儀天下,哪里是可以隨便廢的?更不用說隨便殺了。就算要廢要殺,那也是皇帝的權力,豈能由丞相來代行其事?何況皇后并沒有罪,她只不過轉述了皇帝的話。皇帝說丞相的壞話,卻由丞相替皇帝來處置皇后,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有人說,這正好證明了獻帝是傀儡,曹操太猖狂。這話也似是而非。獻帝窩囊不假,曹操猖狂是實,但窗戶紙并沒有捅破,面子還是維護著的。建安十九年的曹操,和皇帝的關系確實已經非常微妙,但絕沒有到公開翻臉的程度。這年三月,皇帝還剛剛給了他“位在諸侯王上”的待遇;以后,也還有用得著這個傀儡皇帝的地方,曹操怎么會連假仁假義的樣子都不裝了?不管怎么說,越俎代庖替皇帝廢皇后,總歸是不給皇帝面子,在別人看來也是欺人太甚。這個利害,曹操不可能不知道。因此,這件事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背后有一個天大的陰謀。這個陰謀是沖著曹操來的,皇后卷入了其中,或者必須借皇后的一顆人頭才能殺一做百。正因為陰謀太大,甚至皇帝本人也參與其中,他才忍氣吞聲,唯唯諾諾任由曹操大施暴虐。也正因為陰謀太大,誰都不能公開說出來,這才胡亂找了一個小岔子來做掩飾。我甚至懷疑皇后根本就沒寫什么信,這封信是曹操捏造的,用來陷害皇后的。反正伏完在建安十四年已經去世,死無對證。皇帝自己心虛,不敢公開證誣,只好眼睜睜看著那伏皇后變成冤魂。可憐一個弱女子,就這樣成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某些臭男人的替罪羊。P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