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十二五”規劃教材:會計學原理》以財政部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等為依據,以會計系統為主線,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旨在使學生在熟悉會計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其內容實用性強,學生學完后即可對會計工作的具體內容和操作步驟有較全面的了解,同時能夠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高等院校“十二五”規劃教材:會計學原理》中配有大量實例和相應的思考與練習題,具有體系完整、內容精練、注重實務和能力培養等特點。
“會計學原理”是大學會計學的入門課程,然而絕大部分新生在學習該課程時,對企業經營與管理實踐知識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對會計實踐的感性認識。因此,僅僅就會計論會計的傳統教學內容安排經常給教學帶來極大困難,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障礙。
我們認為,針對這種情況,必須提升學生對會計本質的認知水平。“會計學原理”教材內容更應該結合實際和學生的學習特點進一步完善,應將會計知識融入企業的組織形式、經營管理活動和資金運動中陳述,將其作為整個會計學科、會計職業、企業管理的入門課程進行介紹,使學生對會計的產生與用途、會計的本質、會計信息使用與管理有更充分的理解,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升華其認識,并通過初步的項目訓練獲得對會計活動的感性認識,將抽象的會計教學具體化、形象化。因此我們在編寫這本教材時,嘗試打破會計專業傳統教材框架的束縛,根據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重新設計教材體系,使本教材的內容更貼近實際,也更容易為學生接受。
本教材編寫中,我們緊密結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規格和要求,本著“知識一能力一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強調學生的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使學生學完后即可對會計工作的具體內容和操作步驟有較全面的了解,同時能夠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在項目訓練中培養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及職業道德,初步養成“嚴謹細致、誠信守法、開拓進取”的專業素質。
《會計學原理》內容共設十三章,每章后都配備復習思考題和綜合練習題,以利于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本書由湯孟飛擔任主編;蔣宏橋、周健、孫海燕擔任副主編,負責前言的撰寫、全書寫作大綱的擬定和全書編寫的組織工作,并承擔全書的最終審稿工作。各章節編寫分工如下:第一、二章由孫海燕編寫;第四、五、九、十章由湯孟飛編寫;第三、八、十一章由蔣宏橋編寫;第六、七章由步瑞編寫;第十二、十三章由周健編寫。
本書可作為會計類相關專業的會計課程基礎教材,同時也可為從事會計實踐的人員提供指導。
第一章 會計與會計目標
學習目的與要求
第一節 會計與社會財富的管理
一、社會財富及其形態的演變
二、社會財富的管理
第二節 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一、會計的產生
二、會計的發展
三、會計的含義
第三節 會計的目標與任務
一、會計的目標
二、會計的任務
復習思考題
綜合練習題
第二章 現代會計的類型與職能
學習目的與要求
第一節 現代會計的類型與特點
一、對外會計與對內會計
二、企業會計和預算會計
三、現代會計的學科體系
四、現代會計的特點
第二節 會計對象與會計職能
一、會計對象
二、會計職能
復習思考題
綜合練習題
第三章 財務會計的法規體系及內容
學習目的與要求
第一節 財務會計的主要法規體系
一、會計法
二、企業會計準則
三、企業會計制度
第二節 會計假設
一、會計假設的概念
二、會計假設的內容
第三節 會計信息及其質量要求
一、會計信息及其質量要求的含義
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內容
第四節 會計要素
一、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會計要素
二、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
三、會計等式
第五節 會計要素的確認與計量
一、會計要素的確認
二、會計要素的計量
三、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的要求
復習思考題
綜合練習題
第四章 財務會計的一般程序
學習目的與要求
第一節 概述
一、財務會計一般程序的定義
二、財務會計核算工作流程
第二節 會計賬戶和記賬方法
一、會計賬戶
二、復式記賬法
三、借貸記賬法
復習思考題
綜合練習題
第五章 會計事項與借貸記賬法的運用
學習目的與要求
第一節 企業經營過程與會計事項的發生
第二節 籌資業務的核算
一、投入資本的核算
……
第六章 會計憑證
第七章 會計賬簿
第八章 財產清查
第九章 財務報告
第十章 財務會計的核算程序
第十一章 電算化會計
第十二章 會計人員
第十三章 會計機構與會計檔案管理
參考文獻
一、反映企業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
(一)收入
1.收入的定義和特征收入是指企業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根據收入的定義,該要素具有如下特征。
(1)收入是在企業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日常活動是指企業為完成其經營目標所從事的經常性活動及與之相關的主要活動。例如,產品生產企業從事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商品流通企業從事商品的銷售,安裝公司提供安裝服務,租賃公司出租資產,等等,均屬于企業的日常活動。明確界定企業的日常活動,目的是將收入與企業在非日常活動中產生的利得區分開來。企業日常活動產生的經濟利益的流人是收入的內涵。而偶發的一些事項,如企業出售固定資產等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的流人稱為利得,也稱為營業外收入,是企業經濟利益流人的外延。
(2)收入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收入之所以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是由收入與利潤及所有者權益之間的關系所決定的。一般而言,企業進行日常活動實現的收入與其發生的相關費用配比的結果為利潤,而利潤的所有權也是屬于所有者的。在費用一定的情況下,收入越多,實現的利潤也就越多,同時也意味著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增加。因而,收入最終會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增加。收入的這一特征也表明,只有那些會最終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經濟利益流人才能確認為收入,不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經濟利益流人不符合收入的定義,則不應確認為收入。例如,從銀行借款,盡管也導致了企業經濟利益的流人,但該經濟利益的流人不僅不會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增加,反而使企業承擔了一項現時義務。這種經濟利益的流入就不應確認為收入,而應確認為負債。需要說明的是,收入只包括本企業的經濟利益的流入,不包括為第三方或客戶代收的款項。例如,企業為國家代收代繳的增值稅等。
(3)收入是與所有者權益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總流人。收入的發生會導致經濟利益的流人,從而使企業資產增加。但由于投入企業資本而引起的經濟利益的流人不應確認為收入,而應當直接確認為所有者權益的組成部分。
2.收入的組成內容
收入的組成內容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收入即收入的定義所界定的企業日常經營活動帶來的經濟利益的流入,主要包括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和投資收益。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統稱為營業收入。廣義的收入除以上內容,還包括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之外所產生的非經常性的經濟利益流人,即營業外收入,在會計上稱為利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