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哲學史中,思想家們以什么樣的認知方法來理解、探究世界?
這些思路與成就又為過去及當下的科學技術、政治與倫理思想提供了怎樣的理論框架?
本書拋棄了一般哲學史著作的線性敘事,以專題劃分,深入考察了證明何以為知識奠基、經驗與知識的關系、心智的本質、個體行動的倫理等諸多學界迄今仍持續追蹤、不斷推進的重要問題,展現出哲學獻給世界的豐碩成就。作者也以獨特的敘述方式跨越學科邊界,揭示出計算理論、人工智能、貝葉斯統計學等現代科學的哲學來源,以及思維推演的數學根基,從而恢復了古今思想、科學進步與哲學傳統之間從未中斷的聯系。
《透徹思考》歡迎且值得來自不同層次與背景、對哲學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各章均設有習題與拓展閱讀,書中亦對哲學史上的經典論證加以拆解,即便非專業讀者也可在明晰引領下學會哲學的論證路徑,借由種種透徹思考的方式,檢驗日常生活中的謬誤與迷思。
一份與時俱進、融會貫通的哲學講義
匹茲堡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等多所高校使用教材
穿越智慧演進之旅,跨學科感知哲學成就
學會哲學論證,人人都能透徹思考
第一版序
關于偉大的哲學教師莫里斯·拉斐爾·科恩(Morris Raphael Cohen),有一個流傳頗廣的故事。 有一年,在科恩的哲學入門課程的最后一次講座之后,一個學生走過去抗議說:科恩教授,你已經摧毀了我所相信的一切,但你沒有給我任何東西來取代它。據說科恩回答說:先生,你會記得,赫拉克勒斯(Hercules)的勞動之一是清理奧吉安(Augean)馬廄。 你還會記得,他沒有被要求重新填充它們。我支持這位學生。 對這個學科感到好奇的人可能想了解哲學的歷史觀,但他們或許也想知道,除了那段歷史之外,哲學還留給他們什么。 事實上,哲學史已經為當代知識生活的廣泛領域提供了信息,甚至幫助創造了這些領域;掩藏這些貢獻似乎對學生以及這個學科都是一種傷害。 本書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對哲學的介紹,以說明幾個核心問題的歷史發展和現代成果。 我考慮的問題是這些:
? 什么是證明,以及為什么證明能提供知識?
? 我們如何利用經驗來獲得知識或以合理的方式改變我們的信念?
? 心智以及心理事件和心理狀態的本質是什么?
在我們這個世紀,對這些問題進行哲學反思的傳統幫助創建了認知心理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數理邏輯和統計學的貝葉斯分支等學科。 本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了解這些聯系,并提供足夠的細節來挑戰他們中的佼佼者。 我之所以選擇這些主題,是因為這些哲學問題似乎特別核心且歷史悠久,而且它們引出的許多當代領域都是開放和令人興奮的。 哲學史與當代學科之間的其他聯系,例如與現代物理學的聯系,被處理得非常簡略。 還有一些由于篇幅所限而沒被提及。 我特別遺憾的是沒有關于倫理學、經濟學和法學的章節。
本書意在與偉大哲學家的選集一起使用,大多數章節附有歷史文獻和當代讀物的建議。 本書旨在作為一種介紹,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高中畢業生如果愿意花一些精力,應該可以讀完這本書的全部內容。 然而,這并不特別容易。 哲學是不容易的。我的經驗是,對認識論和形而上學感興趣的高年級學生,以及那些在接受了其他學科的訓練之后才來學習哲學的人,都可以閱讀本書并從中有所收獲。 我試圖使問題和觀點清晰、簡單、連貫,即使有時需要忽略哲學傳統中真正的復雜性或忽略其他的解釋。 我避免了對我認為不可靠的論點進行虛偽的辯護,盡管有時這會造成輕視某 些進程的感覺,而這些進程也是優秀的學者傾注了大量心血凝成的。 一本教科書并 不是對當代問題提出原創性觀點的地方。 盡管如此,這本書的部分內容可能引起專 業哲學家的興趣,因為這些部分對一些當代議題有話要說。
本書比較具有挑戰性的部分和章節都標有星號(*)。 其中一些材料,我相信對 于真正理解哲學探究所產生的問題、理論和成就是至關重要的,但它們比書中的其 他部分牽涉到更多的數學細節。 有時,其他章節使用了帶星號的章節的概念,我需 要導師或讀者自行來填補其中遺漏的任何背景知識。 每一章附有一個建議閱讀的 書目。 這些書目并非詳盡無遺,甚至未必一定具有代表性。 但這些書單提供了關于 各種主題的文獻介紹。
我感謝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思考如何在歷史背景下呈現哲學問題方面提 供了大量的幫助,感謝他影響了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并感謝他提供了許多插圖。 安德麗亞·伍迪(Andrea Woody)對手稿進行了部分以及整體的閱讀,并提出了許多 改進意見。 她還幫助構建了參考書目。 道格拉斯·斯道克(Douglas Stalker)對我的 初稿提出了詳細而寶貴的意見。 阿麗森·考斯特(Alison Kost)閱讀并評論了大部分 的手稿。 瑪莎·謝因斯(Martha Scheines)閱讀、修改和校對了初稿。 艾倫·特維茨 (Alan Thwaits)提出了特別有價值的文體建議并糾正了一些錯誤。 本書在卡內基梅 隆大學的哲學入門課程中使用了三年,我很感謝這些課程的學生。 本書的第三次印刷得益于托馬斯·理查德森(Thomas Richardson)對第一版指出 了一些錯誤,克里夫頓·麥克托什(Clifton McIntosh)也發現了一些其他錯誤。 邁克 爾·弗里德曼(Michael Friedman)的工作使我修改了對康德的介紹,而戴維·卡里爾 (David Carrier)的評論文章則讓我刪除了一個注釋。
克拉克·格利穆爾(Clark Glymour,1942),卡內基梅隆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兼任匹茲堡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佛羅里達人類和機器認知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統計部門研究員,1989年獲古根海姆獎。格利穆爾和他的合作者創造了貝葉斯網絡的因果解釋。他的研究領域包括認識論(尤其是機器人認識論)、機器學習、自動推理、判斷心理學和數學心理學等。他的其他著作有《心靈之箭:貝葉斯網絡和圖形因果模型》《伽利略在匹茲堡》《發現因果結構:人工智能、科學哲學與統計模型》(合著)、《因果、預測與搜索》(合著)等。
張坤,現任卡內基梅隆大學哲學系教授(并在機器學習系兼職),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學機器學習系教授以及執行主任。
張寄冀,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以及文學院副院長。
中文版序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部分 證明的觀念
第一章 證明
第二章 亞里士多德的演示與證明理論
第三章 觀念、組合以及思想的數學
第四章 思想的法則
第五章 弗雷格的邏輯新世界
第六章 現代邏輯*
第二部分 經驗、知識和信念
第七章 懷疑論
第八章 貝葉斯方法*
第九章 康德方法
第十章 知識與可靠性
第十一章 決策與因果
第三部分 心智
第十二章 心智與意義
第十三章 可計算性*
第十四章 心智的計算觀念
第四部分
第十五章 道德問題、道德工具以及倫理理論面臨的挑戰
第十六章 道德與政治理論
第十七章 現實世界中的倫理
后記
部分術語中英對照表
部分人名中英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