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一直是語言學、哲學、邏輯學、心理學等學科共同關注的課題。以多學科理論為基礎研究否定,更易于認清否定的本質,更易于對語言中的否定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全書在系統分析哲學、邏輯學、心理學否定研究的基礎上,以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為基礎,從認知角度對漢語中的否定進行發生學解釋,總結否定的本質,建立新的分類系統,區分標志否定和非標志否定,對漢語否定的結構、語義、表達、演化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 否定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人的認知心理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體驗性、互動性、生成性特征。否定首先可以分為客觀否定和主觀否定兩類。其中,客觀否定可以下分為基于空間的否定、基于時間的否定和基于價值的否定,都是有所否定;主觀否定可以下分為故反否定和故意否定,故意否定又包括否定祈使、否定評價和融情否定三個次類。主觀否定都是無所否定。 否定,從語言表達中標志角度分為標志否定和非標志否定。標志否定主要包括“沒”系否定、“不”系否定和“別”系否定。否定標志“沒”源于陷沒義動詞“沒”,反映基于存在并從空間域和時間域進行考察的認知結果,對應特定認知格局,可以否定存在和數量,遵循否定范圍原則和數量優先原則。“沒”發生了副詞化和情態化兩種虛化現象,反映了空間域向時間域的投射以及主觀化現象。否定標志“不”基于“沒”產生,反映基于存在并從價值判斷角度進行考察的認知結果,是將過去時間域的否定格局轉換到未來時間域而生成的一個新的認知格局,可以否定關系、事件、屬性和數量,遵循否定范圍原則和數量優先原則。“不”發生情態化產生減量功能和修正功能,表示說話人特定的情感、態度和認識。“別”類否定的本質是主觀否定和無所否定,體現明顯的言語行為性,主要有“別”“不”“少”等表達方式,其中“別”有情態化現象。非標志否定是結構中沒有否定標志卻能表達否定意義或具有否定功能的情形,都屬于規約性表達,基本以構式呈現,在普通話和方言中有多樣表達方式。
王世凱,男,1974年7月出生,南開大學博士,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天津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流專業負責人,從事語言學研究,主攻語法學。 現為中國社會語言學會理事、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理事、中國語言學會會員、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員、全國高等學校現代漢語研究會會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國家語委項目評審專家。截至目前,在《語言教學與研究》《語文研究》《語言文字應用》《漢語學習》《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等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學林出版社等機構出版《現代漢語時量范疇研究》《語言政策理論與實踐》《語言資源與語言研究》等個人專著7部,合著5部,主編《新編現代漢語教程》(上下)一套;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青年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國家語委規劃項目等各類項目21項;17項科研成果、15項教學成果獲得省部級等各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