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會階層”作為我國社會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豐富了新時期人民群眾的主體性,成為了與社會主義勞動者、愛國者具有同等地位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使新時期黨領導下的愛國統一戰線獲得了空前具有地擴大和發展,是新時期我國社會階層結構變化的最主要特征。與其他社會階層相比較,新社會階層的年齡結構偏低,學歷結構偏高,在高新科技、教育科研、創新開發、金融管理等知識密集型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新社會階層與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之間有著最為緊密的關聯,或可說,新社會階層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的操作運行者和推動促進者,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其內涵和外延仍在不斷變化。 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過程中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團結、鼓勵和引導這些層出不窮又變動不居的新社會階層,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有生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社會階層理論形成現實依據和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社會階層理論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結合我國新的現實條件,進一步推動了傳統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的中國化發展和創新,成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
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非公有制經濟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社會階層理論、少數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少數民族預科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近年來,在《馬克思主義研究》、《新疆社會科學》、《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成都師范學院學報》等各類核心刊物發表論文7篇,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社會階層思想研究”;主持西南交通大學、四省社會科學院和鄧小平故里管理局鄧小平研究中心科研項目“鄧小平新型社會階層理論研究”。國家社科項目主研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