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電影》是名電影評論家章柏青先生的影評隨筆集。《閱讀電影》歷數了新中國幾十年以來電影評論的發展歷程,以及相應的電影發展情況,分析了觀眾的欣賞習慣,以及影評該如何寫,影評該面對誰,影評該如何發展等。《閱讀電影》文筆流暢、論證嚴謹,對廣大影迷提升欣賞電影、品味電影的能力大有益處。
影片《元帥與士兵》的失誤
兩部《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特色談
《苔絲》:忠于原著精神的成功之作
《夜茫茫》:掙不斷的鎖鏈
國運與棋運
——評影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
評影片《人到中年》
欲哭不能,欲笑不得
——影片《包氏父子》的藝術追求
驚險影片《誘拐》試析
《十六號病房》:向心靈深處探索
《再生之地》得失談
《人生》漫筆
《紅衣少女》:一面明凈的鏡子
評《一個女演員的夢》兼議驚險影片創作
美國影片《第一滴血》評析
《黃土地》——創新篇
影片《默默的小理河》漫評
路子寬些,再寬些——評電影《野山》
《黑炮事件》的啟示
《神鞭》隨想
《山林中的頭一個女人》:粗獷凝重的森林號子
話說《珍珍的發屋》
《陸軍見習官》的啟迪
勇敢處、聰明處、膽怯處
——《誰是第三者》觀后
《紅高梁》:民族之魂
主旋律.娛樂性.多元化
——從電影《黃土坡的婆姨們》說開去
《開國大典》的史詩味
《南行記》:“大西南電影”的發軔之作
《渴望》:觀眾轟動效應的思考
略評《筏子客》
《過年》賞析
令人驚喜的新生面——評《秋菊打官司》
《香魂女》的啟示
《年輪》的解說
《尼羅河上的慘案》鑒賞
淡而有味——評電影《似水流年》
經典之作《紅色娘子軍》
歷史意識與藝術精神
——評8集電視劇《馬寅初》
樸素是真的高貴
——R呼申.影《直心》札記
感受《棒球少年》
主辯《英雄》五宗罪
戰爭·社會·人
——評電影《高山下的花環》
墨香久遠史韻悠長
——評人文紀錄影片《范曾》
“你瓜,瓜得有鹽有味”
——《無蟬的夏天》觀后
美麗·憂傷-愛
——電影《指尖太陽》觀后
歷史文化紀錄片《鳳舞神州》的藝術特色
家國情懷人民至上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
成長的痛苦,心靈的軌跡
——評電影《青澀日記》
議平庸
切忌故弄玄虛
電影娛樂性四題
電影雅俗之議
寓言電影與套層結構
荒誕、變形、魔幻及其他
《末代皇帝》得奧斯卡大獎之議
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電影觀眾學研究?
“問題電影”與觀眾心理
影視回聲
——電影欣賞與接受札記(十五則)
論謝晉電影的敘事特色
藝術審美的分寸
拓寬少數民族題材影片的創作思路
新中國“十七年電影”的曲折與光彩
內斂——藝術的杠桿
談談“爛片”
略議中國動畫電影的接受問題
論謝晉電影的大眾心理視野
我國農村題材電影走向世界芻議
我國軍事題材電影應融人多元化的創作格局
華語電影的東方視野與國際視野
——以李安電影為例
謝鐵驪導演的藝術之路
“金雞獎”評獎應加以改革
——從《高山下的花環》落選談起
電影分“級”行不行?
——向電影審查進一言
電影審查權究竟屬于誰?
再論電影審查權究竟屬于誰
臺港電影亟待重視
拼將生命鑄銀壇
——悼鐘惦榮老師
淫穢乎?荒誕乎?
——從一起罕見的電影宣傳訴訟案談起
呼喚影評歸來
電影:尋求與觀眾心理的溝通
電影塑造青少年先在結構論
影評的走向
周總理與中國電影
比較藝術作為一種研究的視野與方法
——《中西情節劇電影藝術比較研究》序
《鐘惦棐談話錄》序
《網絡影評的生存狀態及其走向研究》序
精神與靈感的火花
——《影像文化通論》序
審美之難
——《電影性愛的表達與觀看心理》序
社會意識·文化消費·影視觀眾
——《如燕銜泥:影視傳播與社會意識的雙向建構》序
時代、影評與審美范式
——《網絡時代:中國電影批評辨析》序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