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一本關于我們所給定的理由以及這些理由如何給定的書。它考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給出的理由如何取決于社會關系,并反過來構建社會關系。本書以簡易平實的風格探討了人們如何通過不同的理由來確認、建立、協商、修復或終止與他人的關系。
蒂利考察了人們所給出的大量不同類型的原因。例如,他描述了一個空中交通管制員如何根據說話對象的轉換,以不同方式解釋兩架飛機的幾近失蹤:對于在雞尾酒會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種無所謂的口吻說“這種事三天兩頭都會發生”,或對已曝光的事件天馬行空、侃侃而談;對于工作中的同事,他會試著做出一番、更專業的解釋;而在給部門領導的正式報告中,他會提供一套細針密縷、字斟句酌的解釋。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為四種:
慣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個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為她妒忌我的姐姐。”
專業表述:“點火裝置的短路造成了發動機轉子的失靈。”
準則:“按照第369條法規,我們不能交出檔案。”
為了闡明這一論題,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對九一一襲擊給出不同的理由。他還考察了那些給出一種原因的人如何經常將其轉換為另一種原因。例如,一個醫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學的專業語言來理解一種病癥,但在對生物化學一無所知的病人面前,他會求助于慣例和故事。
全書隨處可見關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體驗的精彩軼事。《為什么?》告訴我們,故事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譯者是蒂利正式指導過的最后一位學生。為蒂利作品的引進,耗費心血,譯文謹嚴,行事謙退。實可敬重。
本版為譯者精修版。變動處為:將首版被壓縮的《譯后記》增補、重寫為數萬字《代譯序》。修訂初版因出版匆忙、人手不足造成的錯訛不當。
譯者是社會科學大師查爾斯·蒂利正式指導的末一位學生。為大師作品翻譯引進,竭盡心力:以首版四遍逐字逐句斟酌(兩遍英文對照兩遍中文誦讀)譯文的精神,重新修訂數萬字《代譯序》,從索引到原書邊碼,都以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心態力求謹慎妥當。
首版出版匆忙,編校排不足、裝楨縮水外,將譯者介紹蒂利的文章強行壓縮。常感歉然。承蒙讀者和渠道不棄,得到再版機會。有幸得到譯者重寫序,也經許多師友幫助,不敢埋沒他們的心血功德。也不敢說這次編校已達至善,請多多指正缺點,使書籍品質繼續提高。
書中的理論和故事,我國群眾怕將有深切共鳴,比如:群眾有豐富的經驗,在遭遇侵害、或申請取得權利時,遇到職能部門打起官腔,就知道事情不好辦了。群眾應對這樣的不利局面,一種方法是試圖證明對方適用的準則不正確,一種是陳訴苦情,試圖以簡明的故事,顯示出是非判斷。
編輯在排版校對中,多有會心苦笑。謹推薦給其他國人和讀者。
查爾斯·蒂利(Charles Tilly)(1929-2008)是20世紀下半葉和21世紀初世界杰出的社會科學家之一,被譽為“21世紀社會學之父”、“美國多產、有趣的社會學家”。蒂利于1950年本科畢業于哈佛大學,1958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并曾求學 于英國牛 津大學和法國西部天主教大學。先后任教于特拉華大學、哈佛大學、多倫多大學、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新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生前為哥倫比亞大學約瑟夫?L. 伯滕威澤社會科學講席教授,在社會學、政治學與歷史學三系同時任教。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美國哲學院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社會學研究學會、比較研究學會特約會員,密歇根大學、多倫多大學、巴黎政治學院、鹿特丹大學、日內瓦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魁北克大學、克里特大學等校榮譽博士,并獲法國棕櫚葉教育騎士勛章、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阿爾伯特?O. 赫希曼獎、美國社會學會終身成就獎、國際政治學會卡爾·多伊奇獎以及美國社會學會、社會問題學會和美國政治學會民主化專業委員會的年度佳著作獎等榮譽。蒂利的研究集中于宏觀社會變遷與抗爭政治(尤其是1500年以降的歐洲),一生出版了五十多部學術著作,發表了六百多篇學術論文和評論。他的《從動員到革命》被美國社會學會選為1970-1995年具影響的十七部著作之一,《從動員到革命》和《斗爭的動力》均躋身社會學史上引用率高的著作。蒂利被廣泛視為歷史社會學和抗爭政治研究的奠基人。
代譯序:《為什么?》的理由/v
作者序/lxiii
第一章 為什么給理由?/1
第二章 慣 例/30
第三章 故 事/57
第四章 準 則/91
第五章 專業表述/118
第六章 調和理由/144
參考文獻/166
索 引/178
不管是公職人員、緊急救援人員還是社區學院學生,人們給自己或他人找理由,并不是出于對真相或自圓其說的某種普遍渴求。他們給出的理由常常是膚淺的、矛盾的、虛偽的,或——至少從旁觀者的角度看——牽強的。不管給定理由的同時在做什么其他事情,人們顯然是在協商自己的社會生活。他們在講述自己和理由傾聽者之間的關系。給予者和接收者在確認、協商或修復他們之間的適當關系。
人們通常給定的理由可以劃分為四個互有重疊的類別。
1. 慣例:人們對瀆職、差錯、榮譽或好運所給出的慣常理由:火車晚點了,終于輪到你了,她有家學淵源,他一向運氣好,諸如此類
2. 故事:具有因果元素的解釋性敘事, 既可以是“9?11”大劫這種稀有現象或特殊事件,也可能是朋友背叛、獲得大獎,或畢業二十年后在埃及金字塔偶遇高中同學
3. 支配司法判決、宗教懺悔或頒發獎章這類行動的準則
4. 對以上三者后果的專業表述:對于世貿中心八十八層的伊萊恩?杜奇在9 月11 日一架被劫飛機撞上大樓后的遭遇,結構工程師、皮膚科醫生或矯形外科醫生可能給出的解釋
這四種給定理由的方式均有其獨特之處。依據給予者和接收者之間不同的社會關系,每種方式也表現出不同的內容。除了其他后果,每種方式都會影響到這些社會關系,或確認某種現有的關系,或修復這一關系,或宣告某種新的關系,或否認某種關系的存在。但這四種理由的給定在形式和內容上具有顯著的差異。每種理由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職能。
——————
人們經常以理由修復關系。
例如,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造成了傷害,之后試圖講述一個故事,以表明這種傷害不是故意的,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盡管看上去很糟糕,這并不意味著給予者和接收者的關系已經破裂。“對不起,但是……”這句話常常被用來展開一段以修復關系為目的的故事。程式和因果表述都對關系有影響。
給出與關系相匹配的理由,這個壓力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普遍,以至于我們很少注意到這一點。但當錯配出現時,理由和關系之間的匹配性就得以凸顯。在一項有關人們如何協調人際信任的研究中,社會學家琳達·韋伯(Linda Weber)和阿莉森? 卡特(Allison Carter)訪談了年齡跨度從十幾歲到五十多歲的十九名女子和二十名男子,了解他們最近的感情狀況。一位年輕女子謝利(Shelley)講述了自己和男朋友的故事:
整個過程就是……一切就好像……我們彼此吸引,因為有太多的共同點了,就好像……好像……天哪,遇上這樣的人真是很奇異。而他忽然徹底不再給我打電話,我覺得自己該得到一個解釋。大概三個星期以后,他終于給我打了電話,而我必須步步逼問才得到解釋。他向我做出了解釋;這其實都沒問題,但我的心已經冷了。他原來交往過的一個女人回到了他的身邊,并對他下了最后通牒。……我們談了很久。他知道我的想法。他說,嗯,你知道嗎?我說,什么?他說,我本來想選你的。我說,你錯了。你沒得選擇。我說,第一天你沒回我的電話,你就沒得選擇了。他說,但你一直在給我打電話呀。你沒有選擇了,我說,我想要一個解釋,你該給我一個解釋。(Weber and Carter 2003: 53)
謝利拒絕了變心男友給出的理由,并不是因為它是假的。她拒絕男友的理由,因為這些理由將他們的關系界定為一種他有給予或收回自己的關懷的選項,而她卻沒有。
這引出第三條定律:正如謝利與其前男友的關系所呈現的,理由的給定將對隨后的互動造成影響。影響可以微不足道(片刻的不快),也可能非同小可(終生記恨或分離)。理由的給定之所以有影響,既是因為它對關系做出了界定,也是由于它對一方對另一方的所作所為進行了辯解。理由、關系和行為三者是緊密聯系的。
在尋找理由時,世界貿易中心和五角大樓的目擊者遵循了極為普遍的人類慣習。我們甚至可以將人界定為理由給定的動物。按照定義,其他靈長目也使用語言和工具,甚至有其文化;但只有人在年少時開始給定和要求理由,并在日后的生活中繼續求問理由。
我們所給定的理由塑造了我們與接收者之間的關系。
本書主題還可以倒過來解讀。別人給你的理由反映了他們如何看待與你的關系。在大多數情況下,慣例和故事確認了你已有所感知的關系:你立刻意識到“錯誤”的慣例或故事,且拒絕承認它們所宣示的關系。當有人用你不熟悉的語言向你給定準則或專業表述時,你會迅速在兩種詮釋中選擇:這個人或是誤解了你們的關系,或是以深奧的知識來宣示優越性,并期待你的順從。當然,如果你請對方扼要介紹相關準則和專業知識,你就已經建立起了不平等關系,至少就這段對話而言。一個機智、討巧的對話者能將你想要的理由引向慣例和故事,從而改變雙方的關系。理由的給定具有廣泛的社會職能,而塑造理由給予者和接收者的關系永遠是其中之一。
這正是我試圖將本書寫成一個高超故事的理由。既然你、我和其他所有活生生的人每天都在給定和接收理由,我們何不嘗試探索理由的奧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