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地球已有46億年的歷史。大氣、山川、海洋、火山等地球上的一切都在述說著她傳奇的生命歷程。隨著時間的流逝,生命在地球的大舞臺上不斷地交替變換、歷經滄桑。但倘若因此便認定世界麻木不仁,那只是因為你沒能看清真相。年復一年,在貌似死寂的星球上,沖突四起,矛盾更迭,留下了萬物逆旅的痕跡。這些痕跡中,有些屬于動物和植物,有些則屬于它們腳下的泥土。
這本書既是一本科普讀物,又是一本文化讀物:它講大氣的運行、地貌的變遷、河流的緣起與影響、海洋、火山、地震、金屬礦物,還講亞里士多德對生命的看法、人類文明的更迭、諾亞的方舟、人的欲望、大航海時代等。在介紹地球知識、普及科學的同時,也帶我們體驗了一場人類文明的形成之旅。
本書介紹了地球46億年的全部歷史。
地球如今的面貌,由其過去46億年的絲絲變化、纖纖遷移累積而來。書中介紹海洋、巖石、生命、大氣、河流、礦物的篇章都十分吸引人。今天的地球看起來平靜而安詳,實際上,它是經歷了無數驚心動魄的掙扎才生長為如今的面貌。這本書寫出了地球的滄桑和厚重,頗具畫面感。這本書從頭至尾銜接成了一副歷史的畫卷,美不勝收、妙不可言,讀來會讓人不由得揣測其神秘、回味其奇妙。
《46億年的地球物語》包含恢宏大計、頭頂的海洋、大地留痕、暗流涌動、冰師勁旅、貪婪的海洋、火神之怒、演變中的世界、石頭里的人類史、巖石貴族、時間的饋贈和有限的自由十二個章節,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地球演化與生命更迭過程中的各種有趣的現象。
這本書力求以生動與淺顯的語言,提升我們對地球歷史及人類自身的正確認識,幫助我們思考人類與地球的關系。
總的來說,這本書文字簡潔,圖片豐富,詳細地介紹了地球的發展史,生動且有趣,適合一家人一起閱讀。
約翰·H.布瑞德雷(John H. Bradley ),1898―1962,美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其曾經致力于地球科學、史前文明的研究和考察。主要著作有Farewell Thou Busy World,Parade of the Living,a History of Life on Earth等。
譯者簡介:吳奕俊,本科畢業于國際關系學院,碩士畢業于英國華威大學,現任教于暨南大學。譯有《習慣的力量》《大國與將軍》《塵封舊案》《哈佛經典談判術》等作品,其中,《惠特妮?休斯頓傳》獲2012年新華網影響力圖書獎。
??的正確認識,幫助我們思考人類與地球的關系。
總的來說,這本書文字簡潔,圖片豐富,詳細地介紹了地球的發展史,生動且有趣,適合一家人一起閱讀。
第一章 恢弘大計 4
年復一年,在貌似死寂的星球上,沖突四起,矛盾更迭,留下了萬物逆旅的痕跡。這些痕跡中,有些屬于動物和植物,有些則屬于它們腳下的泥土。 4
一、地球與生命的更迭 4
二、地球的歷史 6
三、宇宙的軌跡 9
四、地貌的演變 11
五、地球的命運 13
六、生命的代價 16
第二章 頭頂的海洋 18
在大氣的海洋下,無論是人類還是鼠類,無論是有機的生命還是無機的巖石,都在各自的命運軌跡上前行。 18
一、月球上的平原 18
二、地球的起源 21
三、大氣的運動 23
四、氣候是王者 25
第三章 大地留痕 28
液態水撰寫了陸地絕大部分的歷史。長久以來,地球與其孕育的生命演繹了一幕幕悲歡離合的故事。然而,倘若沒有水的存在,所有的劇目都將戛然而止。地球上每一片土地的命運無時無刻不受到水汽的影響。大氣層源源不斷地從陸地竊取水汽,然后又將其盡數歸還。 28
一、水的神奇 28
二、洪流與峽谷 30
三、河流與文明 32
四、河流的形成 34
五、出征的河流 37
六、是福音也是詛咒 40
第四章 暗流涌動 42
在所有被人們認識的地下水中,最深、最靜的莫過于古代海洋殘余下來的咸海水。隨著地球的變遷,這些水被埋藏在大陸的沉積物中,他們被密封起來,無法蒸發,也很難參與到水循環中。它們是地貌消亡和一個被遺忘的時代的痛苦的回憶者。 42
一、地表下的力量 42
二、地下水的變遷 45
三、地下水的蔓延 47
四、地下的迷宮 49
五、地下水的征程 52
第五章 冰師勁旅 53
從最悲觀的角度來看,冰川也頂多就是一串叨擾地球過于頻繁的詛咒,而這詛咒的影響總是不能長久——一旦詛咒被施下,解咒的那一天也就必將來臨。本應漫長的冰期時常被溫暖的間冰期中斷,變得相對短促。 53
一、冰雪的考驗 53
二、冰川的生長 57
三、冰斗與冰舌 59
四、冰川的黃金時代 62
五、冰川爆發 64
六、來意不善的冰川 66
第六章 貪婪的海洋 69
用科學征服世界的路走得很慢也很費力。海洋到底有多深還是無法測量和實驗出來,許多深不可測的洞穴還是像謎一樣。證據不足或是沒有鐵證反駁,依然困擾著人們。 69
一、貪婪的海洋 69
二、一只頑固的怪物 70
三、被吞滅的陸地 72
四、淺海區的世界 74
五、海底深淵 77
第七章 火神之怒 79
火山爆發,以及它所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并不是陸地獨有的現象。海底的火山活動或許不如陸上那么明顯,但是也同樣常見。很多水手都曾目睹過這樣的異象,一股股蒸汽、氣體,石塊甚至火焰從海底噴涌到高空。火山石充氣膨脹,從海底漂浮到水面上,密密麻麻地覆蓋 79
一、火山島 79
二、地下惡魔 81
三、夏威夷群島 82
四、兩類火山 85
五、地球內部的動蕩 88
第八章 演變中的世界 90
有數據作證,地震理所當然地成為人類的頭號強敵。有火災、山崩和海嘯這幫幫兇,地震對人類造成的威脅遠遠超過自然界其他力量。相比之下,龍卷風、洪災、火山的災難度小了許多。 90
一、大地的震顫 90
二、地震之秘 92
三、災難 93
四、大地變形記 95
五、地球的內心 97
第九章 石頭里的人類史 99
早期人類史同后期地球發展史相互交織,歲月流轉,時光永恒,遠古歷史行色匆匆,普通的計時方法和記錄已經無法跟上它們的腳步。于是,人類生存的痕跡和他們腳下的土地一樣,封存在了巖層里。 99
一、石器時代 99
二、人的欲望 100
三、中石器時代 103
四、史前工業 104
五、幕后英雄:石鹽 106
第十章 巖石貴族 109
人類對土地世界的貴族——寶石的態度顯露了他們向往美好,喜愛稀有事物,敬畏上帝,懼怕魔鬼,追求特殊權勢,它是人類虛榮心理、嫉妒心理和貪婪心理的真實寫照。寶石的歷史實際也是折射人類內心的一面鏡子。 109
一、寶石:人心的鏡子 109
二、珠寶 111
三、對寶石的迷信 112
四、寶石的特異功能 113
第十一章 時間的饋贈 116
如果人類對金屬的認識僅僅停留在原生金屬階段,超越石頭文化永遠都只是個夢。不論局部地區發現多少這樣的原生金屬,都不足以撐起金屬時代的整片天空。只有掌握了從礦石中提取礦物,學會將它們融化、鑄造、制作合金,對它的形狀、威力操控自如的時候,人類才夠格宣布征服了礦物世界,取得重大勝利。 116
一、銅的文明 116
二、巖漿邊緣 118
三、鐵的時代 120
四、稀有礦物 122
五、白金,以稀為貴 123
六、賓夕法利亞時期 126
七、諾亞的方舟 128
八、石油之秘 129
第十二章 有限的自由 131
無論人類精神在天空中翱翔得多么高遠,它始終受到人類欲望的牽制。人性像支軍隊一般行進在欲望不斷擴大的路上。人類欲望的基礎是植被,植被之下是土地,土地之下是變化萬千、永不消逝的自然力量。 131
一、追求自由 131
二、宇宙的囚奴 134
三、未知的前途 135
第十章 巖石貴族
人類對土地世界的貴族——寶石的態度顯露了他們向往美好,喜愛稀有事物,敬畏上帝,懼怕魔鬼,追求特殊權勢,它是人類虛榮心理、嫉妒心理和貪婪心理的真實寫照。寶石的歷史實際也是折射人類內心的一面鏡子。
一、寶石:人心的鏡子
征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絕非一蹴而就,這部征服史也夾雜著人們發揮聰明才智,充分挖掘礦石特殊用途的故事。從石器時代到機器時代,礦石的用途不斷拓寬,標志著人類滿足生存所需的能力不斷增強。但是,生存并不構成生活的全部。有趣的是,還有一些礦物和巖石映射出的是人類思想及行為奇特的變化軌跡,不一定百分百吻合,但足以說明問題。人類對土地世界的貴族——寶石的態度顯露了他們向往美好,喜愛稀有事物,敬畏上帝,懼怕魔鬼,追求特殊權勢,它是人類虛榮心理、嫉妒心理和貪婪心理的真實寫照。寶石的歷史實際也是折射人類內心的一面鏡子。
寶石絢麗奪目,堅固耐用且珍貴罕見,集三重優勢于一身,自然界中這樣的無機物難得一見,因而在眾多普通礦石中脫穎而出。一些礦物雖美麗絕倫但不堪一擊,難以承受點綴戒指或是裝飾項鏈之重擔。還有些容易出現刮痕,或是分子結構內在的解理平面處易發生斷裂。還有一些——典型的像孔雀石、珊瑚和琥珀,雖硬度較低,卻依舊深得慧眼識珠者喜愛。黃金和珍珠硬度也不高,但仍因美麗罕見而備受推崇。奇怪的是,論外觀,螢石不遜色于藍寶石,論光澤,玄精石也不亞于珍珠,但前兩者硬度低且儲量豐富,因而被不被看好。
一些礦石既漂亮又堅固,但仍未躋身寶石行列只因為它們太過稀松平常。精致的石榴石或許比二流紅寶石漂亮,但沒有哪個女人會特別渴望擁有一塊石榴石,除非她誤把石榴石當作紅寶石。藍綠色綠寶石的顏色宛如大海般美麗,可惜的是,但凡有點地位的人都可以擁有一塊上好的海藍寶石,因而也不顯珍貴。黃色和粉色綠寶石也很美麗,卻不如綠寶石罕見,正因為這樣,綠寶石在每個時代都是寵兒。
使普通礦物變身珍貴寶石的魔法,跟礦物本身被賦予的魔力一樣神奇,一切寶石皆從土壤中衍生出來,以普通物質的特殊形式存在。碳元素是煤的基本組成單位,也是動植物體內主要成分,空氣中、海洋中、巖石里,隨處可見,但純凈的鉆石形式的碳,算得上千年奇觀。剛玉是硬鋁氧化的產物,散漫分布在巖石各處,通常呈棕褐色,不討人喜,但偶爾也有藍色寶石形成,每克拉價值500美元。若形成的是紅色寶石,即傳說中的鴿血紅,那就更稀罕了,一克拉少說也值5000美元。
至于礦物為什么必須稀有才能被稱作寶石,這是個謎,即使沒有斯芬克斯之謎 那么難以破解,也八九不離十了。論美麗,寶石比其親緣礦石略勝一籌,它美就美在色澤。有些顏色由礦物固有的化學成分決定。許多含大量金屬的礦石就是如此,它們的顏色穩定,持久不變。如果顏色足夠漂亮,像碳酸鹽巖中的銅一樣——孔雀石和藍銅礦——那它就能成功進軍寶石界。
許多礦石原本無色,雜質混入才生成新的顏色。有些礦石正因為雜質才搖身一變成美麗耀眼的寶石。如石英石就是無色透明物質,普普通通毫無特色,但如果鐵粒子或是氧化錳滲入其中且分布均勻,便會形成紫水晶。但有的瑪瑙和碧璽中的染色雜質呈帶狀分布;有的呈樹狀雜亂分布,如蒙大拿州生產的蘚紋瑪瑙中二氧化錳就是這樣。
不少寶石的光學特性也能決定或改變其顏色。貓眼石內細小裂縫遍布,將透過它的白光分解。同樣,類似穩定的光作用若不是發生在寶石內而是肥皂泡表面,形成的就是彩虹。有時候光和礦物結構之間的關系微妙復雜,使得寶石透明有光澤,許多珠寶才有了美麗燦爛的資本。這類寶石往往適合供人欣賞而不是用于科學研究。為什么純粹的光和地球上普通的物質結合會產生美麗的寶石?為什么有些東西能夠激起人欣賞美的能力呢?為什么這兩個問題都讓人如此費解?這屬于形而上學的領域了。
二、珠寶
珠寶備受現代女性青睞,不僅因為它漂亮、稀少、貴重,更重要的是,珠寶通常也象征著女性魅力性感的特質,即使不具備這些品質,也一樣令人喜愛。沒有人知道人們對寶石的興趣源自何處。一些人類學家認為是人們對寶石魔力的崇拜。另一些人覺得,寶石就像小玩意可以把動物和嬰孩逗得開開心心的一樣,單憑耀眼和美麗就足以奪人眼球,吸引原始人的注意,這種觀點似乎更合乎邏輯一些。
早在耶穌基督誕生之前,甚至是早期文學出現之前,人類對寶石的興趣就開始萌生,之后那種渴望便一發不可收拾。幾千年前,巴比倫尼亞人就掌握了寶石切割和雕刻的技術。寶石在埃及的法老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漸漸地,幾乎所有地區的人們都對寶石無比渴望。
不同時代追捧寶石的原因不盡相同,不一定總是追求美麗時尚和滿足虛榮心的緣故。事實上,過去人們推崇寶石大多是因為寶石同魔法、宗教和醫藥功效扯上了關系。很早以前,人類就認為寶石具有超自然力量,偉大的神靈棲息在寶石里,掌控著人類的命運。此外,人們認為不同寶石會散發出不同的吸引人的特質,也是各種美德的化身。人們穿戴寶石的目的各異:有的當避邪物驅散惡魔,有的作護身符招來好運,還有的人相信嬰兒出生一個月內,一定會遇到一些特殊的危險,他們如果出生起便佩戴寶石便可化險為夷。
既然所有人都相信可能有奇跡發生,那要相信寶石具有超能力也不是什么難事。現代人很有福氣,他們被賦予了辨別荒唐的能力,得以擺脫這種神經質式的幻想,過去的人大多不得上天如此庇佑。中古時代,幾乎無人質疑寶石具有神秘力量。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對這種奇怪的現象尋根究底,但也沒有懷疑它是否合理的跡象。14世紀,一位宮廷小丑被問到綠寶石的特征是什么時,他竟回答說,戴著綠寶石的人從塔頂落下,綠寶石一定會完好無損。這等詭辯真算是奇聞趣事,令人啼笑皆非。
抽象概念很難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因而需要用實際事物象征抽象概念。死亡、愛國和愛意的概念過于抽象,實際意義不大;但若是一個十字架,畫有星星和條紋的一塊布或是已故朋友的一張照片,便能蕩起人類內心情感的漣漪。于是,人們賦予了寶石特定的象征意義。波斯古老的傳說中,珠寶被視為魔鬼的綜合體。撒旦利用人類的欲望,誘惑他們走上罪惡的深淵,這是他一貫的手法。他發現夏娃喜愛伊甸園的鮮花。因此創造寶石,利用這些永不凋零的花朵將欲望和貪念植根于人性之中。寶石因此成為罪惡的象征。但是哲學家一面發文批判自我主義愚蠢,一面又樂于署上自己的大名;人類一方面熱衷于珠寶,另一方面又清楚對物質的熱衷是滋生貪婪和悲哀的溫床。協調一致從來都不是人類的強項。
象征和迷信之間只隔著一層影子。美好事物的象征本身就是具有積極意義,而邪惡事物的象征本身就是消極的。關于寶石,民間流傳著各種傳說,它們“被賦予”各種力量,但凡人類能想到的都納入其中。不同的寶石所承載的信念也是基于其自身的特點。譬如鉆石硬度大、亮晶晶且純凈透明。因此,鉆石佩戴者也會具備相應的美德:身強體壯、剛毅果敢、膽識過人。紅寶石如熊熊燃燒的烈火般,可以驅散佩戴者心中的惡魔,使其遠離不幸。
在人們看來,寶石不僅擁有驅邪護身的強大力量,還同人類極為相似。《寶石的奇異》一書中,作者喬治?弗雷德里克?坤斯引用了法國作家卡蒂?曼德斯夫人關于神人同形同性論的一段經典描寫:“當我冷落我的寶石們太久之后,紅寶石變得暗淡無光,兩塊綠松石蒼白無生氣,海藍寶石看起來就像充滿淚水的半人半鳥女海妖的眼睛一樣。寶石們若是不喜歡依傍在我身邊了,我不知會有多傷心吶!”約翰曼德維爾爵士對神奇歷史的描述十分有趣,也被喬治引用:“他們(鉆石)不分男女齊聚一堂,天降甘露,他們得以繁榮昌盛;規律繁衍,子孫日漸成長,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寶石們倒是很有分寸,懂得控制生育;可惜的是,這對現代世界未來的新郎官們卻不見得是件值得高興的事。
現今關于寶石的迷信五花八門,很難說現代人就比古人聰明幾分。現代人向非洲售賣瑪瑙石用以驅邪,好躲避邪眼攻擊。這種現象令人好奇,卻也著實不敢恭維。就連一些高度文明的人也輕易不敢打破自己頭腦中的迷信,如害怕貓眼石,認為它是不祥之兆的大有人在。不過奇怪的是,貓眼曾經因匯聚所有寶石顏色,被視為融合了所有美德,是大吉大利的好兆頭。
是施虐一方的“女主人”,而甘心前來做“奴”的男人們,則在女王的“調教”下痛并快樂著。比如,有人喜歡被高跟鞋踩住,有人喜歡被女王鞭打,有人喜歡做“狗”在女王腳邊享受著命令和辱罵……在開始之前,雙方要列一個詳細清單,確定“調教”的內容和范圍。而女王們則需要注意,在調教過程中不要對“男奴”造成身體上的過分傷害。
有意思的是,很多前往尋求調教的男人都是有著高學歷或高社會地位的人。
近兩年,美國興起了一種新的性虐待方式,叫做廣場騎馬。在一個特殊的“騎馬場”里,被虐方赤裸身體,套上特制的頭套和韁繩,四肢著地,扮成“馬”。而“主人”們則騎在“馬”的身上,像真正騎馬那樣。整個過程中,雙方沒有語言的交流。
被虐方在這個過程中,一心一意地做一匹“馬”,完全脫離了人類身份,將自己徹底物化,以此得到滿足,釋放壓力和欲望。
還有一種特殊的模特,稱為“繩模”。她們往往是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有被虐待的傾向,喜歡被用各種方式進行捆綁。她們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公共場合被用繩子捆綁起來,供人拍照和欣賞。
性虐待的方式有很多,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圍內,就只能算是情趣。但是,一旦超過一定的界限,就可能會造成無法估量的結局。
小U嘗試了近來比較流行的“性窒息”,他穿上自己最喜歡的女裝,然后帶著絲襪、繩索、塑料袋等多種道具到偏僻無人的地方,將自己進行捆綁,并且塑料袋套頭、絲襪套頭、上吊等窒息性行為,讓自己的大腦達到窒息缺氧的狀態,同時產生幻覺和興奮,他達到了性高潮,感覺自己要飛起來了,似乎都看到了天堂的大門了!但是,在高潮之后,他太累了,甚至有些意識不清。周圍又沒有人幫助他。他掙扎了半天,沒能從自己的繩索中掙脫出來,脖子上的繩子反而越來越緊,最終要了他的命。
更有甚者,像我們在案例中提到的,一些有嚴重的性施虐癥的人,可能會有對人施暴甚至殺害的沖動,在虐殺受害者中獲得快感。中間可能會有性行為,也可能沒有。雖然這種是極少數,但是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一旦發現自己有這種的想法,應該馬上去向心理醫生求助。
5.【解答】戀童癖的治療:挖掘原因,對癥下藥
前面介紹了關于戀童癖的不同類型以及形成原因,那么,在治療戀童癖的方面,我們就應該對癥下藥。
有的人戀童是因為心理不成熟,還處在兒童時期;有的人則是因為在成人社會中經歷了失敗和創傷,轉而將興趣轉移到了兒童身上;有的人因為對于兒童的過度喜愛,而這種喜愛超越了正常的界限;有的人是因為自己兒時受到了來自父母或者親戚的虐待,甚至是性侵害,長大后卻自己卻成為了施虐者;有的人是因為孤單寂寞而又沒有機會接觸到成年女性……
對于這些不同原因造成的戀童癖,應該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進而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
首先,可以通過厭惡療法減輕患者對于兒童的變態愛戀。給他們出示兒童的照片或者錄像,在他們有了性沖動之時對其實行電擊,長此以往,讓他們對于自己之前所偏好的類型產生厭惡,進而減少對兒童的興趣。
其次,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只要患者出現了對兒童產生興趣的想法的時候,就讓他們想象自己因為犯罪被警察帶走,被周圍的群眾指指點點,到了監獄中被獄友看不起等場景。讓他們自己認識到后果的嚴重性,從而從自身的心理上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不適。
在減少對兒童的偏好的同時,更應該培養患者對于成年異性的興趣。一方面,加強他們的社交能力,使他們能夠和成年異性順利進行健康的社交活動。在社交中,培養他們在面對成年異性的勇氣和自信。另一方面,則要讓他們成功對成年異性發生“性”趣,讓他們對成年異性可以有性反應和性沖動。
另外,如果患者有婚姻或者親密關系,最好是能夠請雙方一起來接受治療。因為,這種情況下,往往是婚姻的失敗,在另一半面前抬不起頭來等原因使得患者產生戀童癖。這時候,如果另一半能夠一起接受治療,那么一方面是給予患者精神上的慰藉,另一方面則是從源頭上來查找問題,并且能調整雙方的相處模式。
催眠療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手段。催眠療法可以將患者導入一種特殊的意識狀態中,然后通過暗示或者精神分析的方式來進行治療。
6.【生存法則】這些心理效應讓你越活越快樂
1.上癮效應
如果我們長期固定地某一件事情,經常重復,那么我們的相應的神經細胞之間就會時常整合連接,建立起穩定的關系。而當我們的身體或者大腦產生某種情緒的時候,下丘腦就會分泌出來一種叫做“勝肽”的物質,隨著血液到我們身體的各個細胞之中。久而久之,如果我們不進行這種固定行為,身體就會產生對于這種“勝肽”的饑餓感,而神經細胞之間穩定的通道也已經準備好了。身體就主動對你提出要求:快去做這件事情!于是,我們會發現自己經常在重復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種情緒,已經成為了自己的固定模式,怎么也改不了,就像是上癮了一樣。
對于性虐待癥患者和戀童癖患者也是如此。因為長期通過施虐、受虐、戀童等形式來獲得快感,大腦神經元已經習慣如此,身體也在渴望同樣的勝肽,再加上性快感的驅使,很快患者就會重蹈覆轍,無法克制,繼續著這種上癮一般的行為。
2.吊橋效應
吊橋效應作為著名的愛情理論,相信大家都是聽說過的。當一對男女走到一座搖搖晃晃充滿危險的吊橋的時候,兩個人會把因為面對危險時的緊張而產生的口干舌燥、心跳加速等感覺誤認為是戀愛的感覺。最后兩個人會不自覺地牽手。
事實上,吊橋效應的關鍵就在于“誤解”。在危險面前,很容易將緊張理解為愛意。那么,在兩性之中,也很容易產生“誤會”。
比如,受虐者很容易將屈辱、疼痛帶來的異樣感覺誤以為是性奮、快感,從而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而施虐者則不斷從暴力、命令中得到的征服感誤會為快感。一旦不能滿足,他們就會不斷將行為升級,用新的方式來換得“吊橋”感覺。
3.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的理論無需追溯。在經常通過戀童、施虐、受虐或者其他方式獲得性滿足之后,只要看到或者想到相關場景,心理和生理都會產生自然反應。這也是行偏好障礙患者很難自我控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同樣,條件反射也可以用到性偏好障礙的治療中。比如,前面提過的厭惡療法就是如此。在給性偏好患者展示其相關偏好物品或者場景時,同時給他們進行電擊或者催吐,使其形成條件反射,以此減輕他們的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