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的智慧》一書在參照各種版本的基礎上,精心篩選出具可靠性、時代性、契合度的經典原文。為便于閱讀,我們將全書分為處世篇、修持篇、養身篇、閑適篇,并編制了主題目錄。書中準確流暢的“釋義”和詳盡的“注釋”,更便于您去閱讀和理解。獨特的“新解”,意在揚棄封建糟粕,賦予時代新義,為您處理社會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
1、明代道人編著的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格言式小品文集,揉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之長,更富智慧性。
2、“菜根”意謂“人的才智和修養只有經過艱苦磨煉才能獲得”,這是平實的處世智慧。
3、書中準確流暢的“釋義”和詳盡的“注釋”,更便于您去閱讀和理解。
4、獨特的“新解”,意在揚棄封建糟粕,賦予時代新義,為您處理社會問題時提供有益的借鑒。
5、眾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教予世人出世入世之法則及為人處世之道,發人深思。
《菜根譚》成書于明代萬歷年間,400多年來,廣為流傳,歷久不衰,人們對其評價頗高。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庇种^:“咬得菜根香,尋出孔顏樂!
《菜根譚》不囿于一家之見,而熔儒、釋、道三家思想于一爐,以儒家的入世思想為經,佛家的出世思想與道家的清靜無為思想為緯,從提高人的素質和品位入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做人、處世、修身、養性的方法體系。其語言精警、文辭雋永、含義深邃、易懂好記。正是因為《菜根譚》中的這種智慧,使其有別于那些消極避世、空疏玄談的勸誡箴言書;也正是因為不同時代、不同國別、不同階層的人都能從中嚼出一番滋味來,所以使得此書能夠流傳海內外。故此,編者重新演繹《菜根譚》,得此《菜根譚的智慧》,以淺薄的理解和世人共探討幾百年前的智慧之書。
《菜根譚》有多種版本傳世,本書在參照各種權威版本的基礎上,精心篩選出最具可靠性、時代性、契合度的經典原文。為便于閱讀,編者將全書分為處世篇、修持篇、養身篇、閑適篇,并編制了主題目錄。書中準確流暢的“譯文”和詳盡的“注釋”,更便于您去閱讀和理解。獨特的“解讀”,意在揚棄封建糟粕,賦予時代新義,為您處理社會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明代人,藉貫不詳。
魯一帆,男,1976年生人,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生,目前就職于南陽師范學院文學院,講授文字學。多年來利用工作之余,參與編寫過多部經典國學的出版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處世篇
退即是進與就是得8
讓名遠害 歸咎養德9
天道忌盈 業不求滿10
責毋太嚴 教毋過高11
無過是功 無怨即德12
憂勤勿過 待人勿枯13
立身要高 處世須讓14
忘怨忘過 念功念恩15
施而無求 求之無功16
殺氣寒薄 和氣福厚17
多喜養福 去殺遠禍18
藏巧于拙 寓清于濁19
毋攻短處 化誨頑固20
親善防讒 除惡守密21
富多炎涼 親多妒忌22
陰惡禍深 陽善功小23
警世救人 功德無量24
趨炎附勢 人情之常25
一念一行 都宜慎重26
春風育物 朔雪殺生27
誠和氣節 陶冶暴惡28
庸德庸行 和平之基29
金須百煉 矢不輕發30
忘恩報怨 刻薄之尤31
讒言自明 媚阿侵肌32
處世要道 不即不離33
過儉則吝 過讓則卑34
喜憂安危 勿介于心35
量寬福厚 器小祿薄36
勿逞己長 勿恃所有37
謹言慎行 君子之道38
云去月現 塵拂鏡明39
善根暗長 惡損潛消40
學貴有恒 道在悟真41
修持篇
良藥苦口 忠言逆耳42
凈從穢生 明從暗出43
原其初心 觀其末路44
卑知高危 晦曉明靄45
放得心下 入圣超凡46
超越天地 不求名利47
吉人安詳 惡人殺氣48
中和為福 偏激為災49
保已成業 防未來非50
君子德行 其道中庸51
窮當益工 勿失風雅52
卻私扶公 修身種德53
震聾啟聵 保持清醒54
辨別是非 認識大體55
暗室磨煉 臨深履薄56
分清功過 勿顯恩仇57
以德御才 德才兼備58
功名一時 氣節千載59
自然造化 智巧不及60
真誠為人 圓轉涉世61
情急招損 嚴厲生恨62
回歸自然 述古暢懷63
勿昧所有 勿自夸耀64
自薄而厚 先嚴后寬65
超然事外 明曉利害66
忙里偷閑 鬧中取靜67
富知貧痛 少念老哀68
藏才隱智 任重致遠69
冷靜觀人 理智處世70
惡不即就 善不即親71
刻失人和 濫招惡友72
居官有度 居鄉易交73
逆境比下 怠荒思上74
得休便休 了時無了75
知足則仙 善用則生76
退步寬平 清淡悠久77
處進思退 著手圖放78
躁極則昏 靜極則明79
安樂尋常 事無絕對80
見微知著 守正待時81
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82
以我轉物 逍遙自在83
落葉蘊芽 生機含殺84
順逆一視 欣戚兩忘85
把握本質 卷舒自在86
貪眼前利 忽潛在危87
適可而止 持盈保泰88
漚生大海 影滅長空89
養身篇
弄權一時 凄涼萬古90
淡中知味 常里識英91
靜中觀心 真妄畢見92
淡泊明志 肥甘喪節93
動靜合宜 道之真體94
志在林泉 胸懷廊廟95
正氣天地 清名乾坤96
伏魔自心 馭橫平氣97
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98
念頭勿濃 勿陷枯寂99
君子無禍 勿罪冥冥100
相觀對治 方便法門101
拔去名根 融去客氣102
心地光明 念勿暗昧103
勿羨貴顯 勿慮饑餓104
病未足羞 無病吾憂105
品質修養 切忌偏頗106
舍己毋疑 施恩不報107
恣勢弄權 自取滅亡108
文無奇巧 人宜本然109
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110
有識有力 私魔無蹤111
量弘識高 功德日進112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113
心體之念 天體所現114
渾然和氣 居身珍寶115
疾病易醫 魔障難除116
行戒高絕 性忌褊急117
不憂患難 不畏權豪118
靜中真境 淡中本然119
消些幻業 增長道心120
出世涉世 了心盡心121
云中世界 靜里乾坤122
象由心生 象隨心滅123
夢幻空華 真如之月124
煩惱由我 嗜好自心125
世態變化 萬事達觀126
流水落花 身心常靜127
心地平靜 青山綠水128
處世忘世 超物樂天129
徹見真性 自達圣境130
欲望尊卑 貪爭無二131
人我一視 動靜兩忘132
山居清灑 入都俗氣133
禍?鄻 一念之差134
機息心清 月到風來135
萬鐘一發 存乎一心136
以我轉物 物勿役我137
就身了身 以物付物138
處處真境 物物真機139
風跡月影 過而不留140
讀心中文 聽本真曲141
閑適篇
心虛明理心實卻欲142
道德學問 隨事警惕143
濃夭淡久 大器晚成144
不以神用 何以得趣145
野趣豐處 詩興自涌146
雪夜讀書 登高心曠147
猛氣化冰 無事為福148
心植善根 根固葉榮149
厚德積福 逸心補勞150
言者無行 談者不真151
世間廣狹 皆由自造152
會個中趣 破眼前機153
萬象皆幻 達人須達154
廣狹長短 由于心念155
修養定靜 臨變不亂156
除去惱熱 身心安樂157
超越喧寂 悠然自適158
濃處味短 淡中趣長159
臥云弄月 絕俗超塵160
俗不及雅 淡反勝濃161
身放閑處 心在靜中162
不希榮達 不畏權勢163
圣境之下 調心養神164
繁華之春 不若秋實165
欲心邪念 虛心正念166
富者多憂 貴者多險167
乾坤自在 物我兩忘168
生死成敗 一任自然169
猛獸易服 人心難制170
人生無常 盛衰何恃171
寵辱不驚 去留無意172
苦海茫茫 回頭是岸173
冷眼視事 如湯消雪174
心月開朗 水月無礙175
毀譽褒貶 一任世情176
真得天然 造作減味177
心境恬淡 絕慮忘憂178
真不離幻 雅不離俗179
布茅蔬淡 頤養天和180
斷絕思慮 一真自得181
任其自然 萬事安樂182
思及生死 萬念灰冷183
雌雄妍丑 俄而何在184
自然真趣 閑靜可得185
人我合一 去留鳥伴186
觀物有得 勿徒留連187
陷于不義 生不若死188
茫茫世間 矛盾之窟189
世間皆樂 苦自心生190
口耳嗜欲 但求真趣191
退即是進與就是得
處世①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②;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注釋
、偬幨溃簩彾仁篱g,即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與人往來相處的基本做人態度。②張本:為事態發展預先做的輿論或行動上的安排。
譯文
為人處世要有退讓一步的態度才算高明,因為現在讓一步就等于為日后進一步做好準備;而待人接物以寬厚態度為最快樂,因為給人家方便實際上是日后給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礎。
新解
“手把青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稻(道),退后原來是向前!辈即蜕械倪@首《插秧詩》,點出了小生活中的大智慧。其實,日常生活中隨處都能見到退即是進的例子:漿往后劃,船舶才能前行;弓往后拉,箭矢才能向前;拳頭回收,打出去才更有力量……明白了這一點,當我們待人處世時就要學會退讓。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堵車已經成了大小城市的通病。其實很多情況下的交通堵塞,都是因車輛之間互不讓行導致的。在交通不暢或道路狹窄的地方,如果誰都不肯相讓,見縫插針似地不停加塞,最終必然盤根錯節釀成大堵車。若是有人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那么他自己也會有寬平之路可以輕松通過。所以,為人處世學會退讓,待人接物學會寬容,在給人家方便的同時,也是為自己留下后路。
讓名遠害歸咎養德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①;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②養德③。
注釋
①遠害全身:遠離禍害,保全性命。②韜光:韜,本義是劍鞘,引申為掩藏。韜光是掩蓋光澤,喻掩飾自己的才華。蕭統《陶靖節集序》:“圣人韜光,賢人遁世!雹垧B德:修養品德。諸葛亮《誡子書》:“君子之行,以靜養身,以儉養德。”
譯文
完美的名譽和高尚的節操,不要一個人獨占,分一些給旁人,才不會惹發他人嫉恨招來禍害從而保全生命;恥辱的行為和不利于己的名聲,不可以完全推卸到他人身上,要自己承擔幾分,才能掩藏自己的才能而提高品德修養。
新解
清末湘淮二軍,湘軍美名傳世,對淮軍眾人則頗有垢言。什么原因?湘軍做事推功,必稱眾人;淮軍邀賞,專損盟友。鄂西“剿捻”之戰,淮軍將領劉銘傳在戰后上表敘功之時,不但不據實共請,反而無中生有,誣訴湘勇鮑超。由此小節可見二軍聲名不同。
天道忌盈業不求滿
事事留個有余不盡的意思,便造物①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招外憂②。
①造物:指創造天地萬物的神,通稱造物主!肚f子·大宗師》:“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雹谕鈶n:外來的攻訐、忌恨。
做任何事情都要留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這樣即使是造物主也不會嫉妒我,神鬼也不會傷害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盡善盡美,一切功勞都希望登峰造極,即使不為此而發生內亂,也必然會為此而招致外患。
俗話說:“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荊”就是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適可而止。
做事求全求美,這本身并沒有錯。你只要清楚地知道物極必反、盈滿則虧這個道理,就無須為一時的不夠完美而懊惱。人生在世就是這樣,有上坡就會有下坡,有高峰就必然有低俗,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會發生質的變化。所以,我們可以追求完美,但不能要求一定達到完美,凡事不可太過強求。
做人也不可太過固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免不了會因為種種原因受到別人有意或無意的傷害。如果真遇到這種事情,沒必要太理直氣壯地把人逼得毫無退路。俗話說:“饒人一條路,傷人一堵墻!蔽覀冊跒閯e人留下余地時,也就為自己留下了一條后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是不變的。不給別人留余地,一旦事情有變,就會使自己陷于難堪的境地。
責毋太嚴教毋過高
攻①人之惡②毋③太嚴,要思其堪受④;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①攻:抨擊、指責。②惡:本指罪過、罪惡,此處指缺點、隱私。③毋:無、不。④堪受:經得起,忍受。
責備別人的過錯時不可太嚴厲,要考慮到對方能否承受;教誨別人做好事時,不可期望太高,要顧及對方能否做到。
古人云:“唯恕平情,唯儉足用。”儒家強調人際關系上要講一“吮字,對人不可太苛太嚴,尤其對別人的過錯,要有一種寬厚的態度。在批評別人時,要照顧到別人的情緒和接受能力。教誨別人,要給人以如沐春風、和風細雨、徐徐而來的感覺。
無過是功無怨即德
處世不必邀①功,無過便是功;與人②不求感德③,無怨便是德。
、傺呵,謀齲《論衡·自然》有云:“堯則天而行,不作功邀名!雹谂c人:幫助別人,施恩于人。③感德:感激他人的恩德。
人生在世,不必刻意去謀取功勞,其實只要沒有過錯就算是功勞;救助人不必要求對方感恩戴德,只要對方不怨恨自己就算是恩德。
“無過是功,無怨即德”,是勸誡人們不要有刻意求功、施恩圖報的虛榮不實之心。一個人只要能夠兢兢業業、踏踏實實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力爭不犯過錯,這便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同時,天下父母莫不以此準則看護自己的孩子。父母一生養育,一世辛勞,對子女卻一無所求,這便是所謂的“只要你過得比我好”。父母對子女的這種寬厚淡泊之情,實在是人間最純樸最無私的真情。
憂勤勿過待人勿枯
憂勤①是美德,太苦則無以適性怡情②;澹泊是高風③,太枯④則無以濟人利物⑤。
①憂勤:憂患勞苦。②適性怡情:順應自然天性,使心情愉快精神爽朗。③高風:高尚的風范或高風亮節。④枯:已經喪失生機的樹木,此處有過于刻板清淡、不近人情的含義。⑤濟人利物:救助世人,報效天下的意思。濟,救助、幫助。物,是泛指社會上的人和事。利物,就是有利于天下。
憂患與勤勞是一種很好的美德,但是過度勞苦,精神得不到調劑就會喪失生活樂趣;把功名利祿看得淡泊本是一種高尚的情操,但是過分清心寡欲而冷漠,就不能去救助世人,報效天下了。
對分內之事全力以赴,這是“敬業”,是一種美德;但如果陷于事務圈而不能自拔,或因過度的忙碌而心力交瘁失去自我,卻又是不足取的?吹篱g功名,摒棄世俗欲望,是一種高尚情懷;但如果因此而逃避社會,忘記自身的社會、家庭責任,忘記人間冷暖甚至于自我封閉,則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所以,儒家提倡恰如其分、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鬃铀^“過猶不及”,就是說我們任何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人生在世,操勞事務之外,取一分玩心,清心寡欲之時,不忘濟世。這樣做方為中道,生活才會更顯得有節奏,充滿情趣。
立身要高處世須讓
立身①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②,泥中濯足③,如何超達④?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⑤,羝羊觸藩⑥,如何安樂?
、倭⑸恚涸谏鐣仙,接人待物。②塵里振衣:振衣是抖掉衣服上沾染的灰塵,故在灰塵中抖去塵土會越抖越多,喻做事沒有成效。③泥中濯足:在泥巴里洗腳,必然是越洗越臟,比喻做事白費力氣!睹献印るx婁》:“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濯,洗滌。④超達:超脫流俗,見解高明。⑤飛蛾投燭:飛蛾是一種喜歡接近火的昆蟲,因此又名“燈蛾”,飛蛾接近燈火往往葬身火中,喻自取滅亡。⑥羝(dU)羊觸藩:羝,指公羊。藩是竹籬笆。公羊雄健魯莽,喜歡用犄角頂撞籬笆,往往把犄角卡住不能自拔,世人就用羝羊觸藩來比喻做事的進退兩難。
立身處世假如不能站得高看得遠一些,就好像在灰塵里抖衣服,在泥水里洗腳一樣,又如何能超凡脫俗出人頭地呢?處理事物假如不留一些余地,就好像飛蛾撲火,公羊頂撞籬笆被卡住角一樣,哪里能夠使自己的身心感到愉快呢?
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為人處世也是如此。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就應該放遠目光,不為小事羈絆。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品德修養,使自己具備遠見卓識。但是,鋒芒太露容易招人嫉恨,才華顯露切記適可而止。所以,我們又需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為人處世學會低調,切忌處處爭先、意氣用事。學會低調,就是要以一種謙虛、合作的態度和人打交道。對于每個人來說,內心可以激昂,但行為一定要保持低調。因為低調本質上是一種寬容,所以低調的人往往更容易受到他人歡迎。
忘怨忘過念功念恩
我有功①于人不可念,而過②則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俟Γ簩λ擞卸鞯禄驇椭。②過:對他人的歉疚或冒犯。
自己對別人有恩德或幫助,不要常常掛在嘴上或記在心頭,但是自己對別人有了過失,則不可不記在心上反省自己。別人對我有過恩惠不可以輕易忘懷,別人對我有怨仇則不可以不忘記。
施恩于人,不求回報,過后就把它忘了,才顯得出是真善。受恩于人,不忘恩情,得之滴水,報之涌泉,才算一個真正有良心的人。待人以寬,責己以嚴,恕人克己,是修身處世的基本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實際生活中循此標準行事,人際關系就會更為和諧,更有利于事業的成功。若如呂后那般,因兄嫂平日冷言相向,就在危急關頭將他們推諸車下,讓他們被項羽捕殺,這樣的行為雖經千年,仍為后世詬玻
施而無求求之無功
施恩者,內不見己,外不見人,則斗粟①可當萬鐘②之惠;利物者,計己之施,責人之報,雖百鎰③難成一文之功。
、俣匪冢憾肥橇科鞯膯挝唬秊橐欢。粟是古時五谷的總稱,凡未去殼的殼糧都叫粟。②萬鐘:鐘是古時量器單位。萬鐘形容多。③百鎰(yK):古時候的重量單位,二十四兩為一鎰,一說二十兩為一鎰。
施恩惠給別人的人,不可老把恩惠記在心上,不應有讓別人贊美的念頭,這樣即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萬鐘的回報;用財物幫助別人的人,如果計較自己對人的施舍,而且要求人家的報答,這樣即使是付出百鎰,也難收到一文錢的功效。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笔┒髦吮臼巧婆e,一旦人為計較,即落入一個“偽”字,失去了真性情。出于至誠的同情心付出的可能不多,受者卻足可感到人間真情,假如抱著沽名釣譽的心態來行善,即使已經行了善,也不會得到任何回報。朱元璋落難之時,饑餓難當,農戶人家以粗食野菜濟之,他倍覺甘甜,居然終其一生不能忘懷。而當大明建國之后,商人沈秀屢以錢財資助公益事業及軍需,卻因為動機可疑,被朱元璋尋了不是,發配至云南。施舍的目的不同,在一個人心中產生的印象,其差別是多么大呀!
殺氣寒薄和氣福厚
天地之氣①,暖則生,寒則殺。故性氣②清冷③者,受享④亦涼、荩晃┖蜌鉄嵝闹耍涓R嗪瘢錆梢嚅L。
①天地之氣:指天地間氣候的變化。②性氣:性情氣質。③清冷:清高冷漠。④受享:所享有的福分。⑤涼。簺雠c薄同義。
天地間的氣候,春夏和暖時,萬物就生機勃勃;秋冬寒冷時,萬物就喪失生機。所以一個性情高傲冷漠的人,他所能得到的福分自然就淡。恢挥心切﹤性溫和而又熱情助人的人,他獲得的福分不但豐厚,而且他的恩澤也會更久長。
中國古代文化傳統衍生出了一支特殊的知識分子隊伍“清流”(清議之士)。他們形成了一種古怪的“清高”風氣。這些人性情多褊狹刁刻,卻渾然不覺。人都嘆“好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這些人以性情論,當然難說福分,以其與社會不講和,自難享受世俗之樂。最不好辦的是他們以此自傲,視此為榮,實不知早悖逆了天地正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