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信念 信仰》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共產主義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馬克思主義信仰為主線,深刻闡述了科學的理想、信念、信仰與黨的性質、綱領、宗旨、作風、紀律以及組織原則的關系,為優秀大學生加強黨性修養,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進而成長為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提供了理論指導。
張國臣,男,1956年6月生,河南商水人。現任河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南省優秀專家。長期從事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參與省部級課題研究21項,獲省部級獎勵12項,出版專著15部,在高水平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論文80余篇。
序
第一章 理想、信念、信仰概述
第一節 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一、理想、信念、信仰的內涵、特征與功能
二、理想、信念、信仰的相互關系
三、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第二節 大學生要確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一、當代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和信仰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二、科學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保證
三、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和信仰需要認識和把握的幾個關系
第三節 大學生確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的途徑
一、在學習和掌握科學理論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二、在實踐鍛煉中確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三、在黨性修養中堅定科學的理想、信念和信仰
第二章 理想、信念、信仰與大學生黨性修養
第一節 黨性修養是優秀大學生確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的保證
一、優秀大學生黨性修養的內涵與特征
二、優秀大學生黨性修養是黨的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黨性修養是優秀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的重要保證
第二節 優秀大學生黨性修養的內容
一、優秀大學生思想理論和政治修養
二、優秀大學生道德品質和優良作風修養
三、優秀大學生組織紀律和科學文化修養
第三節 優秀大學生黨性修養的途徑
一、學習黨的基本知識,增強黨性觀念
二、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三、在黨內生活中加強黨性修養
第三章 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是確立科學的理想信念的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
二、馬克思主義信仰是科學的信仰
三、科學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礎之上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
一、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
二、毛澤東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第三節 優秀大學生應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
一、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現狀分析
二、馬克思主義為大學生塑造理想信念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三、當代大學生應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
第四章 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和維護黨的性質
第一節 理想、信念是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的根本
一、理想、信念和信仰與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關系
二、中國共產黨的階級性、先進性和人民性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黨的階級性和先進性的集中概括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
第五章 堅定理想信念,做最高綱領與最低綱領的統-論者
第六章 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黨的宗旨
第七章 堅定理想信念,學習和實踐黨的民主集中制
第八章 堅定理想信念,做遵規守紀的模范
第九章 堅定理想信念,弘揚黨的優良作風
第十章 堅定理想信念,努力成為一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理想 信念 信仰》:
2.有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心理素質弱化,理想、信念不堅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的競爭意識、自我表現意識普遍增強,加上當代大學生中相當多的是獨生子女,過慣了安逸的生活,當學習、就業、人際交往、評先評優、申請入黨等方面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時,悲觀主義乘虛而入,頭腦中原有的理想、信念以及信仰頃刻瓦解,有的學習不努力,追求過得去,缺課、逃課成家常便飯;政治上不求上進,集體活動不參加,放棄對理想和信念的追求,進而變為對享樂的追求;有的講究高消費、擺闊氣;不考慮自己的經濟能力,借債消費;有的片面強調個性、自由和個人權利,忽視集體、紀律以及責任和義務。他們缺乏對理想、信念的認知和情感,沒有在逆境中健康成長的經歷和能力,沒有認識到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是在勤奮刻苦、克服困難和挫折中戰勝自我而逐步實現的。只有從實際出發,不被挫折所嚇倒,培養堅強意志,提升自己的素質,才能使自己在挫折和逆境面前經受鍛煉,接受考驗,適應社會。因此,如何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增強心理調適能力,是大學生確立理想、信念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3.有些大學生在信仰問題上存在著多元性、易變性、盲從性以及功利主義。在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需求多樣化和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在信仰問題上也呈現多元性特點。一些學生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把其作為軟指標、軟任務,對課程內容一知半解,甚至不甚了解,導致理論功底淺、判斷能力差,再加上閱歷不深,與社會接觸不多,缺乏社會政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鍛煉,使大學生在各種文化思潮和良莠不齊的信息面前,不能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正確的判斷,信仰缺乏科學的認知,堅定程度不高,經常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同時也導致信仰問題的盲從;有些學生對西方思潮的內容、本質了解不多,卻跟風、從眾,推崇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有的學生對宗教的實質缺乏認識,受家庭信仰宗教的影響,也跟著長輩參加宗教活動。大學生在信仰問題上出現的偏差,直接影響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大學生在身心走向成熟的重要轉折期,如何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確立科學的理想、信念和信仰,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必須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4.有些大學生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理想、信念和信仰都具有鮮明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有什么樣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就會有什么樣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絕大多數大學生具有與時代特征相適應的價值觀體系,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作等方面的關系,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現出較高的認同和肯定,追求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認同個人發展、幸福、未來與社會發展進步和國家繁榮富強的緊密聯系。但也有少部分同學受社會錯誤思潮的影響,價值判斷尺度向“實用、利己、享樂”偏移,對一些政治現象、社會現象問題缺乏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關注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在對事情本身的價值判斷上,更多地考慮個人利益和物質追求,貪圖享受;有些學生胸無大志,得過且過,不關心國家大事和社會的發展,對同學、對班集體、對社會冷漠,過分強調個人奮斗,把自己凌駕于他人和社會之上,缺乏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還有些同學平時不學習,考試靠作弊,論文靠抄襲,誠信意識淡薄;還有些學生嚴以待人,寬以律己,撒謊、懶惰、驕橫、行為舉止粗俗,善惡標準失范、道德行為更趨于功利性和隨意性。
(二)當代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和信仰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些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和信仰方面存在的問題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其中,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狀況以及大學生自身思想文化素養,都是影響其理想、信念和信仰形成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