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著《中國人的修養》是一部公民必讀的道德實踐之書。
公民道德的進步,是一個民族富強與文明的必備條件。當下的我國社會,物質文明已經相當發達,但社會道德體系卻幾盡崩潰,各種道德危機層出不窮。個人道德素養的普遍缺失,引起不少有識之士的極大擔憂。面向大眾的基礎道德修養的有力引導,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中國人的修養》是蔡元培公民道德修養方面的代表作,主要收錄他最為重要的道德思想代表作品《中學修身教科書》和《華工學校講義》,并收錄蔡元培其他有關道德修養的零散文章,充分體現了蔡元培先生對于現代中國人應具有的道德素養的總體構想。
從形式上看,本書原是普通學生所用的教科書,乃是通俗的指導實踐之書,而非學術理論著作。它完美結合了中華傳統修身與現代公民教育的觀念,以具體的行為實踐為出發點,用淺顯的思想、易操作的方法來直接引導讀者,是一部值得所有國人閱讀的道德自修手冊。
一個國民道德素質普遍低下的民族,是無法稱之為文明的民族的。在今天,想要復興曾經輝煌的中華文明,積極改造國民性、重建社會道德體系,乃是極為關鍵的因素之一。
蔡元培這本書,秉承中華修身傳統,融匯西方的公民教育觀念,是一部百年罕見的公民道德實踐之書,放在現在尤其意義非凡。這次我們重拾家珍,將其譯成白話文重新出版,讓這部經典之作在讀者面前再次煥發光芒。今天中國的青年,若想要從我做起,培養健全的人格、塑造合格的公民,《中國人的修養》實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中國人的修養》(蔡元培著)看點: 道德崩潰的一劑良藥——當下中國人急需的道德課本 中西合璧,中國人的普世價值 當下中國,人心之不堪、道德之崩壞,已到了不可忍受,必須改變的地步。國人道德素養,急需改善! 《中國人的修養》是北京大學老校長、新文化運動精神導師蔡元培先生大作,此書融匯中西,樸實無華,直指當下現實,是當下道德崩壞的一劑 良藥! 只有公民素質普遍優化,才能期待大國的崛起。塑造一個國家的偉大品格,從閱讀這本書開始。
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近代革命家、教育家、倫理學家。清同治七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紹興。光緒二十年(1894)晉階翰林,四年后棄官回鄉從教。1912年任民國第一任教育總長。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28年任新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1937年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是民國時期現代教育制度的主要締造者,其一生主張教育救國,認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社會的變革。蔡元培先生為人寬厚溫良,曾兩度游學歐洲,對中國社會的弊端有透徹的認識,因此在國內大力提倡民主、自由與人權思想,致力于改良社會風氣,且尤其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及相應的世界觀、人生觀、美學教育。
中學修身教科書
例 言
上 篇
修己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體育
第三節 習慣
第四節 勤勉
第五節 自制
第六節 勇敢
第七節 修學
第八節 修德
第九節 交友
第十節 從師
第二章 家族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子女
第三節 父母
第四節 夫婦
第五節 兄弟姊妹
第六節 族戚及主仆
第三章 社會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生命
第三節 財產
第四節 名譽
第五節 博愛及公益
第六節 禮讓及威儀
第四章 國家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法律
第三節 租稅
第四節 兵役
第五節 教育
第六節 愛國
第七節 國際及人類
第五章 職業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傭者及被傭者
第三節 官吏
第四節 醫生
第五節 教員
第六節 商賈
下 篇
緒論
第二章 良心論
第一節 行為
第二節 動機
第三節 良心之體用
第四節 良心之起源
第三章 理想論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快樂說
第三節 克己說
第四節 實現說
第四章 本務論
第一節 本務之性質及緣起
第二節 本務之區別
第三節 本務之責任
第五章 德論
第一節 德之本質
第二節 德之種類
第三節 修德
第六章 結論
華工學校講義
德育三十篇
合群
舍己為群
注意公眾衛生
愛護公共之建筑及器物
盡力于公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責己重而責人輕
勿畏強而侮弱
愛護弱者
愛物
戒失信
戒狎侮
戒謗毀
戒罵詈
文明與奢侈
理信與迷信
循理與畏威
堅忍與頑固
自由與放縱
鎮定與冷淡
熱心與野心
英銳與浮躁
果敢與鹵莽
精細與多疑
尚潔與太潔
互助與倚賴
愛情與淫欲
方正與拘泥
謹慎與畏葸
有恒與保守
智育十篇
文字
圖畫
音樂
戲劇
詩歌
歷史
地理
建筑
雕刻
裝飾
散 論
社會改良會言
世界觀與人生觀
養成優美高尚思想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在南開學校敬業、勵學、演說三會聯合講演會上的演說詞
科學之修養
義務與權利
我的新生活觀
說青年運動
怎樣才配做一個現代學生
美育與人生
我的讀書經驗
附錄 我在北京大學的經歷
第一章修己
第一節總論
人之生也,不能無所為,而為其所當為者,是謂道德。道德者,非可以猝然而襲取也,必也有理想,有方法。修身一科,即所以示其方法者也。[?作者在此處加批注:“僅說到國家而止!
]
夫事必有序,道德之條目,其為吾人所當為者同,而所以行之之方法,則不能無先后,所謂先務者,修己之道是已。
吾國圣人,以孝為百行之本,小之一人之私德,大之國民之公義,無不由是而推演之者,故曰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由是而行之于社會,則宜盡力于職分之所在,而于他人之生命若財產若名譽,皆護惜之,不可有所侵毀。行有余力,則又當博愛及眾,而勉進公益,由是而行之于國家,則于法律之所定,命令之所布,皆當恪守而勿違。而有事之時,又當致身于國,公爾忘私,以盡國民之義務,是皆道德之教所范圍,為吾人所不可不勉者也。
夫道德之方面,雖各各不同,而行之則在己。知之而不行,猶不知也;知其當行矣,而未有所以行此之素養,猶不能行也。懷邪心者,無以行正義;貪私利者,無以圖公益。未有自欺而能忠于人,自侮而能敬于人者。故道德之教,雖統各方面以為言,而其本則在乎修己。
修己之道不一,而以康強其身為第一義。身不康強,雖有美意,無自而達也?狄訌娨,而不能啟其知識,練其技能,則奚擇于牛馬;故又不可以不求知能。知識富矣,技能精矣,而不率之以德性,則適以長惡而遂非,故又不可以不養德性。是故修己之道,體育、知育、德育三者,不可以偏廢也。
第二節體育
凡德道以修己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體育為本。
忠孝,人倫之大道也,非康健之身,無以行之。人之事父母也,服勞奉養,惟力是視,羸弱而不能供職,雖有孝思奚益?況其以疾病貽父母憂乎?其于國也亦然。國民之義務,莫大于兵役,非強有力者,應征而不及格,臨陣而不能戰,其何能忠?且非特忠孝也。一切道德,殆皆非羸弱之人所能實行者。茍欲實踐道德,宣力國家,以盡人生之天職,其必自體育始矣。
且體育與智育之關系,尤為密切,西哲有言:康強之精神,必寓于康強之身體。不我欺也。茍非狂易,未有學焉而不能知,習焉而不能熟者。其能否成立,視體魄如何耳。也嘗有抱非常之才,且亦富于春秋,徒以體魄孱弱,力不逮志,奄然與凡庸伍者,甚至或盛年廢學,或中道夭逝,尤可悲焉。
夫人之一身,本不容以自私,蓋人未有能遺世而獨立者。無父母則無我身,子女之天職,與生俱來。其他兄弟夫婦朋友之間,亦各以其相對之地位,而各有應盡之本務。而吾身之康強與否,即關于本務之盡否。故人之一身,對于家族若社會若國家,皆有善自攝衛之責。使傲然曰:我身之不康強,我自受之,于人無與焉。斯則大謬不然者也。
人之幼也,衛生之道,宜受命于父兄。及十三四歲,則當躬自注意矣。請述其概:一曰節其飲食;二曰潔其體膚及衣服;三曰時其運動;四曰時其寢息;五曰快其精神。
少壯之人,所以損其身體者,率由于飲食之無節。雖當身體長育之時,飲食之量,本不能以老人為例,然過量之忌則一也。使于飽食以后,尚歆于旨味而恣食之,則其損于身體,所不待言。且既知飲食過量之為害,而一時為食欲所迫,不及自制,且致養成不能節欲之習慣,其害尤大,不可以不慎也。
少年每喜于閑暇之時,雜食果餌,以致減損其定時之餐飯,是亦一弊習。醫家謂成人之胃病,率基于是,是烏可以不戒歟?
酒與煙,皆害多而利少。飲酒漸醉,則精神為之惑亂,而不能自節。能慎之于始而不飲,則無慮矣。吸煙多始于游戲,及其習慣,則成癖而不能廢。故少年尤當戒之。煙含毒性,卷煙一枚,其所含毒分,足以斃雀二十尾。其毒性之劇如此,吸者之受害可知矣。
凡人之習慣,恒得以他習慣代之。飲食之過量,亦一習慣耳。以節制食欲之法矯之,而漸成習慣,則舊習不難盡去也。
清潔為衛生之第一義,而自清潔其體膚始。世未有體膚既潔,而甘服垢污之衣者。體膚衣服潔矣,則房室庭園,自不能任其蕪穢,由是集清潔之家而為村落為市邑,則不徒足以保人身之康強,而一切傳染病,亦以免焉。
且身體衣服之清潔,不徒益以衛生而已,又足以優美其儀容,而養成善良之習慣,其裨益于精神者,亦復不淺。蓋身體之不潔,如蒙穢然,以是接人,亦不敬之一端。而好潔之人,動作率有秩序,用意亦復縝密,習與性成,則有以助勤勉精明之美德。借形體以范精神,亦繕性之良法也。
運動亦衛生之要義也。所以助腸胃之消化,促血液之循環,而爽朗其精神者也。凡終日靜坐偃臥而怠于運動者,身心輒為之不快,馴致食欲漸減,血色漸衰,而元氣亦因以消耗。是故終日勞心之人,尤不可以不運動。運動之時間,雖若靡費,而轉為勤勉者所不可吝,此亦猶勞作者之不能無休息也。
凡人精神抑郁之時,觸物感事,無一當意,大為學業進步之阻力。此雖半由于性癖,而身體機關之不調和,亦足以致之。時而游散山野,呼吸新空氣,則身心忽為之一快,而精進之力頓增。當春夏假期,游歷國中名勝之區,此最有益于精神者也。
是故運動者,所以助身體機關之作用,而為勉力學業之預備,非所以恣意而縱情也。故運動如飲食然,亦不可以無節。而學校青年,于蹴鞠競渡之屬,投其所好,則不惜注全力以赴之,因而毀傷身體,或釀成疾病者,蓋亦有之,此則失運動之本意矣。
凡勞動者,皆不可以無休息。睡眠,休息之大者也,宜無失時,而少壯尤甚。世或有勤學太過,夜以繼日者,是不可不戒也。睡眠不足,則身體為之衰弱,而馴致疾病,即幸免于是,而其事亦無足取。何則?睡眠不足者,精力既疲,即使終日研求,其所得或尚不及起居有時者之半,徒自苦耳。惟睡眠過度,則亦足以釀惰弱之習,是亦不可不知者。
精神者,人身之主動力也。精神不快,則眠食不適,而血氣為之枯竭,形容為之憔悴,馴以成疾,是亦衛生之大忌也。夫順逆無常,哀樂迭生,誠人生之常事,然吾人務當開豁其胸襟,清明其神志,即有不如意事,亦當隨機順應,而不使留滯于意識之中,則足以涵養精神,而使之無害于康強矣。
康強身體之道,大略如是。夫吾人之所以斤斤于是者,豈欲私吾身哉?誠以吾身者,因對于家族若社會若國家,而有當盡之義務者也。乃昧者,或以情欲之感,睚眥之忿,自殺其身,罪莫大焉。彼或以一切罪惡,得因自殺而消滅,是亦以私情沒公義者。惟志士仁人,殺身成仁,則誠人生之本務,平日所以愛惜吾身者,正為此耳。彼或以衣食不給,且自問無益于世,乃以一死自謝,此則情有可憫,而其薄志弱行,亦可鄙也。人生至此,要當百折不撓,排艱阻而為之,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見險而止者,非夫也。
第三節習慣
習慣者,第二之天性也。其感化性格之力,猶朋友之于人也。人心隨時而動,應物而移,執毫而思書,操縵而欲彈,凡人皆然,而在血氣未定之時為尤甚。其于平日親炙之事物,不知不覺,浸潤其精神,而與之為至密之關系,所謂習與性成者也。故習慣之不可不慎,與朋友同。
江河成于涓流,習慣成于細故。昔北美洲有一罪人,臨刑慨然曰:吾所以罹茲罪者,由少時每日不能決然早起故耳。夫早起與否,小事也,而此之不決,養成因循茍且之習,則一切去惡從善之事,其不決也猶是,是其所以陷于刑戮也。是故事不在小,茍其反復數次,養成習慣,則其影響至大,其于善否之間,烏可以不慎乎?第使平日注意于善否之界,而養成其去彼就此之習慣,則將不待勉強,而自進于道德。道德之本,固不在高遠而在卑近也。自灑掃應對進退,以及其他一事一物一動一靜之間,無非道德之所在。彼夫道德之標目,曰正義,曰勇往,曰勤勉,曰忍耐,要皆不外乎習慣耳。
禮儀者,交際之要,而大有造就習慣之力。夫心能正體,體亦能制心。是以平日端容貌,正顏色,順辭氣,則妄念無自而萌,而言行之忠信篤敬,有不期然而然者?鬃訉︻仠Y之問仁,而告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由禮而正心,誠圣人之微旨也。彼昧者,動以禮儀為虛飾,袒裼披猖,號為率真,而不知威儀之不攝,心亦隨之而化,漸摩既久,則放僻邪侈,不可收拾,不亦謬乎。
第四節勤勉
勤勉者,良習慣之一也。凡人所勉之事,不能一致,要在各因其地位境遇,而盡力于其職分,是亦為涵養德性者所不可缺也。凡勤勉職業,則習于順應之道,與節制之義,而精細尋耐諸德,亦相因而來。蓋人性之受害,莫甚于怠惰。怠惰者,眾惡之母。古人稱小人閑居為不善,蓋以此也。不唯小人也,雖在善人,茍其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則必由佚樂而流于游惰。于是鄙猥之情,邪僻之念,乘間竊發,馴致滋蔓而難圖矣。此學者所當戒也。
人之一生,凡德行才能功業名譽財產,及其他一切幸福,未有不勤勉而可坐致者。人生之價值,視其事業而不在年壽。嘗有年登期耋,而悉在醉生夢死之中,人皆忘其為壽。亦有中年喪逝,而樹立卓然,人轉忘其為夭者。是即勤勉與不勤勉之別也。夫桃梨李栗,不去其皮,不得食其實。不勤勉者,雖小利亦無自而得。自昔成大業、享盛名,孰非有過人之勤力者乎?世非無以積瘁喪其身者,然較之汩沒于佚樂者,僅十之一二耳。勤勉之效,蓋可睹矣。
第五節自制
自制者,節制情欲之謂也。情欲本非惡名,且高尚之志操,偉大之事業,亦多有發源于此者。然情欲如駿馬然,有善走之力,而不能自擇其所向,使不加控御,而任其奔逸,則不免陷于溝壑,撞于巖墻,甚或以是而喪其生焉。情欲亦然,茍不以明清之理性,與堅定之意志節制之,其害有不可勝言者。不特一人而已。茍舉國民而為情欲之奴隸,則夫政體之改良,學藝之進步,皆不可得而期,而國家之前途,不可問矣。此自制之所以為要也。
自制之目有三:節體欲,一也;制欲望,二也;抑熱情,三也。
饑渴之欲,使人知以時飲食,而榮養其身體。其于保全生命,振作氣力,所關甚大。然耽于厚味而不知饜飫,則不特妨害身體,且將汩沒其性靈,昏惰其志氣,以釀成放佚奢侈之習。況如沉湎于酒,荒淫于色,貽害尤大,皆不可不以自制之力預禁之。
欲望者,尚名譽,求財產,赴快樂之類是也。人無欲望,即生涯甚覺無謂。故欲望之不能無,與體欲同,而其過度之害亦如之。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尚名譽者,人之美德也。然急于聞達,而不顧其他,則流弊所至,非驕則諂。驕者,務揚己而抑人,則必強不知以為知,訑訑然拒人于千里之外,徒使智日昏,學日退,而虛名終不可以久假。即使學識果已絕人,充其驕矜之氣,或且凌父兄而傲長上,悖亦甚矣。諂者,務屈身以徇俗,則且為無非無刺之行,以雷同于污世,雖足竊一時之名,而不免為識者所竊笑,是皆不能自制之咎也。
小之一身獨立之幸福,大之國家富強之基礎,無不有借于財產。財產之增殖,誠人生所不可忽也。然世人徒知增殖財產,而不知所以用之之道,則雖藏鏹百萬,徒為守錢虜耳。而矯之者,又或靡費金錢,以縱耳目之欲,是皆非中庸之道也。
蓋財產之所以可貴,為其有利己利人之用耳。使徒事蓄積,而不知所以用之,則無益于己,亦無裨于人,與赤貧者何異?且積而不用者,其于親戚之窮乏,故舊之饑寒,皆將坐視而不救,不特愛憐之情浸薄,而且廉恥之心無存。當與而不與,必且不當取而取,私買竊賊之贓,重取債家之息,凡喪心害理之事,皆將行之無忌,而馴致不齒于人類。此鄙吝之弊,誠不可不戒也。
顧知鄙吝之當戒矣,而矯枉過正,義取而悖與,寡得而多費,則且有喪產破家之禍。既不能自保其獨立之品位,而于忠孝慈善之德,雖欲不放棄而不能,成效無存,百行俱廢,此奢侈之弊,亦不必遜于鄙吝也。二者實皆欲望過度之所致,折二者之衷,而中庸之道出焉,謂之節儉。
節儉者,自奉有節之謂也,人之處世也,既有貴賤上下之別,則所以持其品位而全其本務者,固各有其度,不可以執一而律之,要在適如其地位境遇之所宜,而不逾其度耳。飲食不必多,足以果腹而已;輿服不必善,足以備禮而已,紹述祖業,勤勉不怠,以其所得,撙節而用之,則家有余財,而可以恤他人之不幸,為善如此,不亦樂乎?且節儉者必寡欲,寡欲則不為物役,然后可以養德性,而完人道矣。
家人皆節儉,則一家齊;國人皆節儉,則一國安。蓋人人以節儉之故,而貲產豐裕,則各安其堵,敬其業,愛國之念,油然而生。否則奢侈之風彌漫,人人濫費無節,將救貧之不暇,而遑恤國家。且國家以人民為分子,亦安有人民皆窮,而國家不疲苶者。自古國家,以人民之節儉興,而以其奢侈敗者,何可勝數!如羅馬之類是已。
愛快樂,忌苦痛,人之情也;人之行事,半為其所驅迫,起居動作,衣服飲食,蓋鮮不由此者。凡人情可以徐練,而不可以驟禁。昔之宗教家,常有背快樂而就刻苦者,適足以戕賊心情,而非必有裨于道德。人茍善享快樂,適得其宜,亦烏可厚非者。其活潑精神,鼓舞志氣,乃足為勤勉之助。惟蕩者流而不返,遂至放棄百事,斯則不可不戒耳。
快樂之適度,言之非艱,而行之維艱,唯時時注意,勿使太甚,則庶幾無大過矣。古人有言:歡樂極兮哀情多。世間不快之事,莫甚于欲望之過度者。當此之時,不特無活潑精神、振作志氣之力,而且足以招疲勞,增疏懶,甚且悖德非禮之行,由此而起焉。世之墮品行而冒刑辟者,每由于快樂之太過,可不慎歟!
人,感情之動物也,遇一事物,而有至劇之感動,則情為之移,不遑顧慮,至忍擲對己對人一切之本務,而務達其目的,是謂熱情。熱情既現,茍非息心靜氣,以求其是非利害之所在,而有以節制之,則縱心以往,恒不免陷身于罪戾,此亦非熱情之罪,而不善用者之責也。利用熱情,而統制之以道理,則猶利用蒸汽,而承受以精巧之機關,其勢力之強大,莫能御之。
熱情之種類多矣,而以忿怒為最烈。盛怒而欲泄,則死且不避,與病狂無異。是以忿怒者之行事,其貽害身家而悔恨不及者,常十之八九焉。
忿怒亦非惡德,受侮辱于人,而不敢與之校,是怯弱之行,而正義之士所恥也。當怒而怒,亦君子所有事。然而逞忿一朝,不顧親戚,不恕故舊,辜恩誼,背理性以釀暴亂之舉,而貽終身之禍者,世多有之。宜及少時養成忍耐之力,即或怒不可忍,亦必先平心而察之,如是則自無失當之忿怒,而詬詈斗毆之舉,庶乎免矣。
忍耐者,交際之要道也。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茍于不合吾意者而輒怒之,則必至父子不親,夫婦反目,兄弟相鬩,而朋友亦有兇終隙末之失,非自取其咎乎?故對人之道,可以情恕者恕之,可以理遣者遣之?鬃釉唬汗院穸∝熡谌。即所以養成忍耐之美德者也。
忿怒之次曰傲慢,曰嫉妒,亦不可不戒也。傲慢者,挾己之長,而務以凌人;嫉妒者,見己之短,而轉以尤人,此皆非實事求是之道也。夫盛德高才,誠于中則形于外。雖其人抑然不自滿,而接其威儀者,畏之象之,自不容已。若乃不循其本,而摹擬剽竊以自炫,則可以欺一時,而不能持久,其凌蔑他人,適以自暴其鄙劣耳。至若他人之才識聞望,有過于我,我愛之重之,察我所不如者而企及之可也。不此之務,而重以嫉妒,于我何益?其愚可笑,其心尤可鄙也。
情欲之不可不制,大略如是。顧制之之道,當如何乎?情欲之盛也,往往非理義之力所能支,非利害之說所能破,而惟有以情制情之一策焉。
以情制情之道奈何?當忿怒之時,則品弄絲竹以和之;當抑郁之時,則登臨山水以解之,于是心曠神怡,爽然若失,回憶忿怒抑郁之態,且自覺其無謂焉。
情欲之熾也,如燎原之火,不可向邇,而移時則自衰,此其常態也。故自制之道,在養成忍耐之習慣。當情欲熾盛之時,忍耐力之強弱,常為人生禍福之所系,所爭在頃刻間耳。昔有某氏者,性卞急,方盛怒時,恒將有非禮之言動,幾不能自持,則口占數名,自一至百,以抑制之,其用意至善,可以為法也。
第六節勇敢
勇敢者,所以使人耐艱難者也。人生學業,無一可以輕易得之者。當艱難之境而不屈不沮,必達后已,則勇敢之效也。
所謂勇敢者,非體力之謂也。如以體力,則牛馬且勝于人。人之勇敢,必其含智德之原質者,恒于其完本務彰真理之時見之。曾子曰: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是則勇敢之本義也。
求之歷史,自昔社會人文之進步,得力于勇敢者為多,蓋其事或為豪強所把持,或為流俗所習慣,非排萬難而力支之,則不能有為。故當其沖者,非不屈權勢之道德家,則必不徇嬖幸之愛國家,非不阿世論之思想家,則必不溺私欲之事業家。其人率皆發強剛毅,不戁不悚。其所見為善為真者,雖遇何等艱難,決不為之氣沮。不觀希臘哲人蘇格拉底乎?彼所持哲理,舉世非之而不顧,被異端左道之名而不惜,至仰毒以死而不改其操,至今偉之。又不觀意大利碩學百里諾(Bruno,通譯布魯諾)及加里沙(Galilei,通譯伽利略)乎?百氏痛斥當代偽學,遂被焚死。其就戮也,從容顧法吏曰:公等今論余以死,余知公等之恐怖,蓋有甚于余者。加氏始倡[?作者將“始倡”二字改為“主張”。
]地動說,當時教會怒其戾教旨,下之獄,而加氏不為之屈。是皆學者所傳為美談者也。若而人者,非特學識過人,其殉于所信而百折不回。誠有足多者,雖其身窮死于縲紲之中,而聲名洋溢,傳之百世而不衰,豈與夫屈節回志,忽理義而徇流俗者,同日而語哉?
人之生也,有順境,即不能無逆境。逆境之中,跋前疐后,進退維谷,非以勇敢之氣持之,無由轉禍而為福,變險而為夷也。且勇敢亦非待逆境而始著,當平和無事之時,亦能表見而有余。如壹于職業,安于本分,不誘惑于外界之非違,皆是也。
人之染惡德而招禍害者,恒由于不果斷。知其當為也,而不敢為;知其不可不為也,而亦不敢為,誘于名利而喪其是非之心,皆不能果斷之咎也。至乃虛炫才學,矯飾德行,以欺世而凌人,則又由其無安于本分之勇,而入此歧途耳。
勇敢之最著者為獨立。獨立者,自盡其職而不倚賴于人是也。人之立于地也,恃己之足,其立于世也亦然。以己之心思慮之,以己之意志行之,以己之資力營養之,必如是而后為獨立,亦必如是而后得謂之人也。夫獨立,非離群索居之謂。人之生也,集而為家族,為社會,為國家,烏能不互相扶持,互相挹注,以共圖團體之幸福。而要其交互關系之中,自一人之方面言之,各盡其對于團體之責任,不失其為獨立也。獨立亦非矯情立異之謂。不問其事之曲直利害,而一切拂人之性以為快,是頑冥耳。與夫不問曲直利害,而一切徇人意以為之者奚擇焉。惟不存成見,而以其良知為衡,理義所在,雖芻蕘之言,猶虛己而納之,否則雖王公之命令,賢哲之緒論,亦拒之而不憚,是之謂真獨立。
獨立之要有三:一曰自存;二曰自信;三曰自決。
生計者,萬事之基本也。人茍非獨立而生存,則其他皆無足道。自力不足,庇他人而糊口者,其卑屈固無足言;至若窺人鼻息,而以其一顰一笑為憂喜,信人之所信而不敢疑,好人之所好而不敢忤,是亦一贅物耳,是皆不能自存故也。
人于一事,既見其理之所以然而信之,雖則事變萬狀,茍其所以然之理如故,則吾之所信亦如故,是謂自信。在昔曠世大儒,所以發明真理者,固由其學識宏遠,要亦其自信之篤,不為權力所移,不為俗論所動,故歷久而其理大明耳。
凡人當判決事理之時,而俯仰隨人,不敢自主,此亦無獨立心之現象也。夫智見所不及,非不可咨詢于師友,惟臨事遲疑,隨人作計,則鄙劣之尤焉。
要之,無獨立心之人,恒不知自重。既不自重,則亦不知重人,此其所以損品位而傷德義者大矣。茍合全國之人而悉無獨立心,乃冀其國家之獨立而鞏固,得乎?
勇敢而協于義,謂之義勇。暴虎憑河,盜賊猶且能之,此血氣之勇,何足選也。無適無莫,義之與比,毀譽不足以淆之,死生不足以脅之,則義勇之謂也。
義勇之中,以貢于國家者為最大。人之處斯國也,其生命,其財產,其名譽,能不為人所侵毀。而仰事俯畜,各適其適者,無一非國家之賜,且亦非僅吾一人之關系,實承之于祖先,而又將傳之于子孫,以至無窮者也。故國家之急難,視一人之急難,不啻倍蓰而已。于是時也,吾即舍吾之生命財產,及其一切以殉之,茍利國家,非所惜也,是國民之義務也。使其人學識雖高,名位雖崇,而國家有事之時,首鼠兩端,不敢有為,則大節既虧,萬事瓦裂,騰笑當時,遺羞后世,深可懼也。是以平日必持煉意志,養成見義勇為之習慣,則能盡國民之責任,而無負于國家矣。
然使義與非義,非其知識所能別,則雖有尚義之志,而所行輒與之相畔,是則學問不足,而知識未進也。故人不可以不修學。
第七節修學
身體壯佼,儀容偉岸,可能為賢乎?未也。居室崇閎,被服錦繡,可以為美乎?未也。人而無知識,則不能有為,雖矜飾其表,而鄙陋齷齪之狀,寧可掩乎?
知識與道德,有至密之關系。道德之名尚矣,要其歸,則不外避惡而行善。茍無知識以辨善惡,則何以知惡之不當為,而善之當行乎?知善之當行而行之,知惡之不當為而不為,是之謂真道德。世之不忠不孝、無禮無義、縱情而亡身者,其人非必皆惡逆悖戾也,多由于知識不足,而不能辨別善惡故耳。
尋常道德,有尋常知識之人,即能行之。其高尚者,非知識高尚之人,不能行也。是以自昔立身行道,為百世師者,必在曠世超俗之人,如孔子是已。
知識者,人事之基本也。人事之種類至繁,而無一不有賴于知識。近世人文大開,風氣日新,無論何等事業,其有待于知識也益殷。是以人無貴賤,未有可以不就學者。且知識所以高尚吾人之品格也,知識深遠,則言行自然溫雅而動人歆慕。蓋是非之理,既已了然,則其發于言行者,自無所凝滯,所謂誠于中形于外也。彼知識不足者,目能睹日月,而不能見理義之光;有物質界之感觸,而無精神界之欣合,有近憂而無遠慮。胸襟之隘如是,其言行又烏能免于卑陋歟?
知識之啟發也,必由修學。修學者,務博而精者也。自人文進化,而國家之貧富強弱,與其國民學問之深淺為比例。彼歐美諸國,所以日辟百里、虎視一世者,實由其國中碩學專家,以理學工學之知識,開殖產興業之端,鍥而不已,成此實效。是故文明國所恃以競爭者,非武力而智力也。方今海外各國,交際頻繁,智力之競爭,日益激烈。為國民者,烏可不勇猛精進,旁求知識,以造就為國家有用之材乎?
修學之道有二:曰耐久;曰愛時。
錦繡所以飾身也,學術所以飾心也。錦繡之美,有時而敝;學術之益,終身享之,后世誦之,其可貴也如此。凡物愈貴,則得之愈難,曾學術之貴,而可以淺涉得之乎?是故修學者,不可以不耐久。
凡少年修學者,其始鮮或不勤,未幾而惰氣乘之,有不暇自省其功候之如何,而咨嗟于學業之難成者。豈知古今碩學,大抵抱非常之才,而又能精進不已,始克抵于大成,況在尋常之人,能不勞而獲乎?而不能耐久者,乃欲以窮年莫殫之功,責效于旬日,見其未效,則中道而廢,如棄敝屣然。如是,則雖薄技微能,為庸眾所可跂者,亦且百涉而無一就,況于專門學藝,其理義之精深,范圍之博大,非專心致志,不厭不倦,必不能窺其涯涘,而乃鹵莽滅裂,欲一蹴而幾之,不亦妄乎?
莊生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夫以有涯之生,修無涯之學,固?嗖患耙。自非惜分寸光陰,不使稍縻于無益,鮮有能達其志者。故學者尤不可以不愛時。
少壯之時,于修學為宜,以其心氣尚虛,成見不存也。及是時而勉之,所積之智,或其終身應用而有余。否則以有用之時間,養成放僻之習慣,雖中年悔悟,痛自策勵,其所得蓋亦僅矣。朱子有言曰:勿謂今日不學而有來日;勿謂今年不學而有來年,日月逝矣,歲不延誤,嗚呼老矣,是誰之愆?其言深切著明,凡少年不可不三復也。
時之不可不愛如此,是故人不特自愛其時,尤當為人愛時。嘗有詣友終日,游談不經,荒其職業,是謂盜時之賊,學者所宜戒也。
修學者,固在入塾就師,而尤以讀書為有效。蓋良師不易得,借令得之,而親炙之時,自有際限,要不如書籍之惠我無窮也。
人文漸開,則書籍漸富,歷代學者之著述,汗牛充棟,固非一人之財力所能盡致,而亦非一人之日力所能遍讀,故不可不擇其有益于我者而讀之。讀無益之書,與不讀等,修學者宜致意焉。
凡修普通學者,宜以平日課程為本,而讀書以助之。茍課程所受,研究未完,而漫焉多讀雜書,雖則有所得,亦泛濫而無歸宿。且課程以外之事,亦有先后之序,此則修專門學者,尤當注意。茍不自量其知識之程度,取高遠之書而讀之,以不知為知,沿訛襲謬,有損而無益,即有一知半解,沾沾自喜,而亦終身無會通之望矣。夫書無高卑,茍了徹其義,則雖至卑近者,亦自有無窮之興味。否則徒震于高尚之名,而以不求甚解者讀之,何益?行遠自邇,登高自卑,讀書之道,亦猶是也。未見之書,詢于師友而抉擇之,則自無不合程度之慮矣。
修學者得良師,得佳書,不患無進步矣。而又有資于朋友,休沐之日,同志相會,凡師訓所未及者,書義之可疑者,各以所見,討論而闡發之,其互相為益者甚大。有志于學者,其務擇友哉。
學問之成立在信,而學問之進步則在疑。非善疑者,不能得真信也。讀古人之書,聞師友之言,必內按諸心,求其所以然之故。或不能得,則輾轉推求,必逮心知其意,毫無疑義而后已,是之謂真知識。若乃人云亦云,而無獨得之見解,則雖博聞多識,猶書篋耳,無所謂知識也。至若預存成見,凡他人之說,不求其所以然,而一切與之反對,則又懷疑之過,殆不知學問為何物者。蓋疑義者,學問之作用,非學問之目的也。
第八節修德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以其有德性耳。當為而為之之謂德,為諸德之源;而使吾人以行德為樂者之謂德性。體力也,知能也,皆實行道德者之所資。然使不率之以德性,則猶有精兵而不以良將將之,于是剛強之體力,適以資橫暴;卓越之知能,或以助奸惡,豈不惜歟?
德性之基本,一言以蔽之曰:循良知。一舉一動,循良知所指,而不挾一毫私意于其間,則庶乎無大過,而可以為有德之人矣。今略舉德性之概要如下:
德性之中,最普及于行為者,曰信義。信義者,實事求是,而不以利害生死之關系枉其道也。社會百事,無不由信義而成立。茍蔑棄信義之人,遍于國中,則一國之名教風紀,掃地盡矣?鬃釉唬貉灾倚,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信義之可尚也。人茍以信義接人,毫無自私自利之見,而推赤心于腹中,雖暴戾之徒,不敢忤焉。否則不顧理義,務挾詐術以遇人,則雖溫厚篤實者,亦往往報我以無禮。西方之諺曰:正直者,上乘之機略。此之謂也。世嘗有牢籠人心之偽君子,率不過取售一時,及一旦敗露,則人亦不與之齒矣。
入信義之門,在不妄語而無爽約。少年癖嗜新奇,往往背事理真相,而構造虛偽之言,冀以聳人耳目。行之既久,則雖非戲謔談笑之時,而不知不覺,動參妄語,其言遂不能取信于他人。蓋其言真偽相半,是否之間,甚難判別,誠不如不信之為愈也。故妄語不可以不戒。
凡失信于發言之時者為妄語,而失信于發言以后為爽約。二者皆喪失信用之道也。有約而不踐,則與之約者,必致靡費時間,貽誤事機,而大受其累。故其事茍至再至三,則人將相戒不敢與共事矣。如是,則雖置身人世,而枯寂無聊,直與獨棲沙漠無異,非自苦之尤乎?顧世亦有本無爽約之心,而迫于意外之事,使之不得不如是者。如與友人有游散之約,而猝遇父兄罹疾,此其輕重緩急之間,不言可喻,茍舍父兄之急,而局局于小信,則反為悖德,誠不能棄此而就彼。然后起之事,茍非促促無須臾暇者,亦當通信于所約之友,而告以其故,斯則雖不踐言,未為罪也。又有既經要約,旋悟其事之非理,而不便遂行者,亦以解約為是。此其爽約之罪,乃原因于始事之不慎。故立約之初,必確見其事理之不謬,而自審材力之所能及,而后決定焉!吨杏埂吩唬貉灶櫺,行顧言。此之謂也。
言為心聲,而人之處世,要不能稱心而談,無所顧忌,茍不問何地何時,與夫相對者之為何人,而輒以己意喋喋言之,則不免取厭于人。且或炫己之長,揭人之短,則于己既為失德,于人亦適以招怨。至乃訐人陰私,稱人舊惡,使聽者無地自容,則言出而禍隨者,比比見之。人亦何苦逞一時之快,而自取其咎乎?
交際之道,莫要于恭儉。恭儉者,不放肆,不僭濫之謂也。人間積不相能之故,恒起于一時之惡感,應對酬酢之間,往往有以傲慢之容色,輕薄之辭氣,而激成兇隙者。在施者未必有意以此侮人,而要其平日不恭不儉之習慣,有以致之。欲矯其弊,必循恭儉,事尊長,交朋友,所不待言。而于始相見者,尤當注意。即其人過失昭著而不受盡言,亦不宜以意氣相臨,第和色以諭之,婉言以導之,赤心以感動之,如是而不從者鮮矣。不然,則倨傲偃蹇,君子以為不可與言,而小人以為鄙己,蓄怨積憤,鮮不藉端而開釁者,是不可以不慎也。
不觀事父母者乎,婉容愉色以奉朝夕,雖食不重肉,衣不重帛,父母樂之;或其色不愉,容不婉,雖錦衣玉食,未足以悅父母也。交際之道亦然,茍容貌辭令,不失恭儉之旨,則其他雖簡,而人不以為忤,否則即鋪張揚厲,亦無效耳。
名位愈高,則不恭不儉之態易萌,而及其開罪于人也,得禍亦尤烈。故恭儉者,即所以長保其聲名富貴之道也。
恭儉與卑屈異。卑屈之可鄙,與恭儉之可尚,適相反焉。蓋獨立自主之心,為人生所須臾不可離者。屈志枉道以迎合人,附合雷同,閹然媚世,是皆卑屈,非恭儉也。謙遜者,恭儉之一端,而要其人格之所系,則未有可以受屈于人者。宜讓而讓,宜守而守,則恭儉者所有事也。
禮儀,所以表恭儉也。而恭儉則不僅在聲色笑貌之間,誠意積于中,而德輝發于外,不可以偽為也。且禮儀與國俗及時世為推移,其意雖同,而其跡或大異,是亦不可不知也。
恭儉之要,在能容人,人心不同,茍以異己而輒排之,則非合群之道矣。且人非圣人,誰能無過?過而不改,乃成罪惡。逆耳之言,尤當平心而察之,是亦恭儉之效也。
第九節交友
人情喜群居而惡離索,故內則有家室,而外則有朋友。朋友者,所以為人損痛苦而益歡樂者也。雖至快之事,茍不得同志者共賞之,則其趣有限;當抑郁無聊之際,得一良友慰其寂寞,而同其憂戚,則胸襟豁然,前后殆若兩人。至于遠游羈旅之時,兄弟戚族,不遑我顧,則所需于朋友者尤切焉。
朋友者,能救吾之過失者也。凡人不能無偏見,而意氣用事,則往往不遑自返,斯時得直諒之友,忠告而善導之,則有憬然自悟其非者,其受益孰大焉。
朋友又能成人之善而濟其患。人之營業,鮮有能以獨力成之者,方今交通利便,學藝日新,通功易事之道愈密,欲興一業,尤不能不合眾志以成之。則所需于朋友之助力者,自因之而益廣。至于猝遇疾病,或值變故,所以慰藉而保護之者,自親戚家人而外,非朋友其誰望耶?
朋友之有益于我也如是。西哲以朋友為在外之我,洵至言哉。人而無友,則雖身在社會之中,而胸中之岑寂無聊,曾何異于獨居沙漠耶?
古人有言,不知其人,觀其所與。朋友之關系如此,則擇交不可以不慎也。凡朋友相識之始,或以鄉貫職業,互有關系;或以德行才器,素相欽慕,本不必同出一途。而所以訂交者,要不為一時得失之見,而以久要不渝為本旨。若乃任性濫交,不顧其后,無端而為膠漆,無端而為冰炭,則是以交誼為兒戲耳。若而人者,終其身不能得朋友之益矣。
既訂交矣,則不可以不守信義。信義者,朋友之第一本務也。茍無信義,則猜忌之見,無端而生,兇終隙末之事,率起于是。惟信義之交,則無自而離間之也。
朋友有過,宜以誠意從容而言之,即不見從,或且以非理加我,則亦姑恕宥之,而徐俟其悔悟。世有歷數友人過失,不少假借,或因而憤爭者,是非所以全友誼也。而聽言之時,則雖受切直之言,或非人所能堪,而亦當溫容傾聽,審思其理之所在,蓋不問其言之得當與否,而其情要可感也。若乃自諱其過而忌直言,則又何異于諱疾而忌醫耶?
夫朋友有成美之益,既如前述,則相為友者,不可以不實行其義。有如農工實業,非集巨資合群策不能成立者,宜各盡其能力之所及,協而圖之。及其行也,互持契約,各守權限,無相詐也,無相諉也,則彼此各享其利矣。非特實業也,學問亦然。方今文化大開,各科學術,無不理論精微,范圍博大,有非一人之精力所能周者。且分料至繁,而其間乃互有至密之關系。若專修一科,而不及其他,則孤陋而無藉,合各科而兼習焉,則又泛濫而無所歸宿,是以能集同志之友,分門治之,互相討論,各以其所長相補助,則學業始可抵于大成矣。
雖然,此皆共安樂之事也,可與共安樂,而不可與共患難,非朋友也。朋友之道,在扶困濟危,雖自擲其財產名譽而不顧。否則如柳子厚所言,平日相征逐、相慕悅,誓不相背負;及一旦臨小利害若毛發、輒去之若浼者。人生又何貴有朋友耶?
朋友如有悖逆之征,則宜盡力諫阻,不可以交誼而曲徇之。又如職司所在,公爾忘私,亦不得以朋友之請謁若關系,而有所假借。申友誼而屈公權,是國家之罪人也。朋友之交,私德也;國家之務,公德也。二者不能并存,則不能不屈私德以從公德。此則國民所當服膺者也。
第十節從師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在德與才。而成德達才,必有其道。經驗,一也;讀書,二也;從師受業,三也。經驗為一切知識及德行之淵源,而為之者,不可不先有辨別事理之能力。書籍記遠方及古昔之事跡,及各家學說,大有裨于學行,而非粗諳各科大旨,及能甄別普通事理之是非者,亦讀之而茫然。是以從師受業,實為先務。師也者,授吾以經驗及讀書之方法,而養成其自由抉擇之能力者也。
人之幼也,保育于父母。及稍長,則苦于家庭教育之不完備,乃入學親師。故師也者,代父母而任教育者也。弟子之于師,敬之愛之,而從順之,感其恩勿諼,宜也。自師言之,天下至難之事,無過于教育。何則?童子未有甄別是非之能力,一言一動,無不賴其師之誘導,而養成其習慣,使其情緒思想,無不出于純正者,師之責也。他日其人之智德如何,能造福于社會及國家否,為師者不能不任其責。是以其職至勞,其慮至周,學者而念此也,能不感其恩而圖所以報答之者乎?
弟子之事師也,以信從為先務。師之所授,無一不本于造就弟子之念,是以見弟子之信從而勤勉也,則喜,非自喜也,喜弟子之可以造就耳。蓋其教授之時,在師固不能自益其知識也。弟子念教育之事,非為師而為我,則自然篤信其師,而尤不敢不自勉矣。
弟子知識稍進,則不宜事事待命于師,而常務自修,自修則學問始有興趣,而不至畏難,較之專恃聽授者,進境尤速。惟疑之處,不可武斷,就師而質焉可也。
弟子之于師,其受益也如此,茍無師,則雖經驗百年,讀書萬卷,或未必果有成效。從師者,事半而功倍者也。師之功,必不可忘,而人乃以為區區脩脯已足償之,若購物于市然。然則人子受父母之恩,亦以服勞奉養為足償之耶?為弟子者,雖畢業以后,而敬愛其師,無異于受業之日,則庶乎其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