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家小說研究》系一部當代文學研究評論集,共分五輯,對當代文學中的幾部重要作品進行了解析,研究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文本選擇、主旋律題旨、夸文體現象,以及愛情小說、長篇小說的問題發展等創作現象。全書由具體作品入手,深入解析文本背后的成因與得失,頗有批評的張力與價值。
劉霞云,女,安慶懷寧人,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馬鞍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國當代小說思潮與批評。已出版《人性邊緣——現當代小說品評與思考》《人文馬鞍山叢書——馬鞍山名人風韻》等和歷史文化隨筆。在《小說評論》《江淮論壇》《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河南社會科學》《電影文學》等報紙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三十余篇。論文多次獲安徽省文聯文藝評論獎、馬鞍山市社科成果獎、馬鞍山市政府太白文學藝術獎。主持完成安徽省人文社科項目、江蘇省普通高校學術學位科研創新計劃項目共3項;主持在研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青年人才計劃基金項目(15萬)、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共2項。
第一輯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研究專輯
敘事審美立意:也談《秦腔》的“文備眾體”
存在哲學的理性探討與精神家園的感傷追尋——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夢境釋論
歷史·民族·人生:論《穆斯林的葬禮》的影像敘事
遺憾的遺忘——論影片《穆斯林的葬禮》對原著的改編
第二輯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研究專輯
眾“體”喧嘩中的自由放逐——論莫言長篇小說的“跨”體書寫
形格勢制下的影像構建與內核消解——談影片《暖》對莫言小說《白狗秋千架》的改編
虛構的紀實——多重視域下的《溫故一九四二》及《一九四二》
永恒的尖銳對抗與寂寞守望——劉震云小說主旋律題旨釋讀
學習、貼近與發展——魯訊、劉震云小說傳統比較論
第三輯 當代小說名家新作品鑒
荒誕鬧劇背后的真實與莊重——論劉震云新作《我不是潘金蓮》
超越苦難與生死的高尚書寫——評余華新作《第七天》
無意識的男權書寫與有意識的女性觀照——論劉震云的男權意識及新作《我不是潘金蓮》的女性悖論
無“體”之體:芻議當代長篇小說文體發展新趨向——從《瞻對》的文體爭議說起
第四輯 當代作家小說創作總評
新時期以來長篇小說文體研究述評
論新時期以來非學術視野下的長篇小說文體關注
重返歷史現場新尋精神價值——論“十七年”小說的愛情書寫
《人啊,人!》:突破政治文化規約的文體選擇與文學反思
徐貴祥創作綜述
許春樵創作綜述
第五輯 張弦研究專輯
真我心境下的社會反思與人性觀照——論張弦小說主題意蘊的演進與流變
以魯迅為基點論張弦的民族反思與批判精神
善良者不平命運的濫觴與救贖——論張弦小說中的男性形象
論張弦影視劇作的內核構成及價值得失
論張弦影視劇作中女性主體意識的構建與發展
《當代名家小說研究》:
十天之后,瓶子里長出一個葫蘆狀的怪物。村子里的人都跑來觀看,馬智伯的兒子馬聰明緊張地說:“不得了了,這是太歲!當年地主西門鬧挖出的太歲就是這樣子。”我是現代青年,相信科學,不相信鬼神……吃了一個太歲后,我的身體在三個月內增高了十厘米……
《太歲》印證了“太歲”的存在,但莫言小子胡謅吃“太歲”能長個子,讀者自然不信。小說交代西門鬧在接踵而來的革命中被槍斃,還是印證了沖撞“太歲”的可怕下場,為故事情節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在西門豬的輪回中,作者又體現出“豬撒歡”的精神,插入莫言小子的小說《養豬記》、散文《杏花爛漫》、小說《撐桿跳月》、高密貓腔《養豬記》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文章,在情節敘事上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如《杏花爛漫》交代了喜歡滋事生非的莫言小子發現金龍和互助在杏花樹上浪漫約會,便故意喊醒解放前來觀賞,從而引發了解放、金龍、互助、合作四人之間的情感糾葛。莫言小子這次多事所產生的后果是解放的瘋癲、金龍的裝瘋、合作互助兩姐妹的互不理睬。為解決情感糾葛,莫言小子又在《養豬記》中自曝其主動獻計,要求給四人火速完婚以解糾葛之事。眾人竟欣然接受建議,但火速配婚的結果是合作違心嫁解放,互助遂意配金龍。作者本來也可以按照常規的順敘來交代故事進展,但四平八穩的敘述遠不及插入莫言小子精彩的小說來得引人人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