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張騫兩度出使西域,為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奠定了基礎,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 隨后的兩千多年,這條古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國、印度、希臘三大文明,繁榮了中西方沿線各地的貿易和商業往來,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彼此理解、各文明之間的交匯融合。往日的輝煌早已逝去,但是作為商貿大道、文化走廊和開放之路,“絲綢之路”對于今天的中國乃至世界同樣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戰略構想。基于古代陸上與海上兩條絲綢之路而提出的貫穿亞歐非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繼承了古代絲綢之路的開放包容傳統,賦予了古老絲綢之路嶄新的時代內涵,展現了中國日益重視同中亞、阿拉伯國家合作的戰略眼光,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在物質和文化等多方面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從而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戰略棋局。
“一帶一路”涉及近60個國家,沿線國家情況復雜,地緣政治錯綜復雜,語言、歷史、文化、宗教、制度、族群等各方面差異較大,甚至在部分地區存在極端主義的威脅。如何消弭這些差異和不穩定因素,避免產生誤解和誤判,是擺在我們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歷史記憶可以啟迪當代智慧。古絲綢之路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啟示: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和相互之間的深入了解可以消弭一切。這也就成為了“一帶一路”列國巡禮叢書的立足點。
緣此,秉承“高品格、高品位、高品質”的理念,我們組織策劃了面向大眾讀者的彩圖版普及讀物——“一帶一路”列國巡禮叢書。該叢書以國家為獨立主題,點面結合,內容涵蓋各國的自然地理、經濟發展、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神話傳說、名勝古跡、城市風貌等各個方面,架構體系科學嚴謹,表現形式美觀靈活,數千張精美圖片搭配其中,演繹了不同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和城市變遷,愉悅的視覺體驗,帶您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感受各國的文明和歷史,宛如身臨其境般進行一場探索之旅。
此次,我們力邀多國駐華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參與其中。他們為該叢書提供了寶貴的圖片和信息資料,從而保證了書中所涉及的知識點的準確性。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魚尾獅公園:新加坡的標志
魚尾獅公園,是新加坡面積最小的公園。1972年9月15日,由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剪彩開幕。它本來位于新加坡河口,浮爾頓酒店旁的填海地帶,面積僅有71平方米。現今,魚尾獅公園已遷至離原址120米處,位于浮爾頓1號的新家,面積2500平方米,比原來擴大了30多倍。公園里有一大一小兩座魚尾獅塑像,它們是新加坡的標志和象征。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會專程造訪魚尾獅公園,與世界著名的魚尾獅拍照留念。
魚尾獅塑像的由來
魚尾獅是一種虛構出來的獅頭魚身的動物,它是由時任范克里夫水族館館長的Fraser Brunner先生,在1964年設計的。兩年后,新加坡旅游局采用魚尾獅的形象作為標志,一直沿用到1997年。由此,魚尾獅也就成為了新加坡的代表和象征。
獅頭魚身坐立在水波上的魚尾獅,其設計理念是將現實和傳說合二為一的。據《馬來紀年》記載,新加坡古時候名叫淡馬錫,在爪哇語中為海城之意。公元11世紀,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外出游玩時發現了這座小島。當王子登上小島時,他發現了一頭兇猛的野獸,后來他才知道那是頭獅子。于是,這位王子就將這座小島命名為“Singapura”。Singapura”在梵文里的意思就是獅子(Singa)城(pura)。而塑像的魚尾造型,浮泳于層層海浪間,則象征著王子發現小島前的淡馬錫是一座小漁村,代表著今日的新加坡由漁港變成商港的進程,同時也象征著當年漂洋過海、辛苦勞作的祖祖輩輩們。
魚尾獅公園的兩座魚尾獅塑像,均是由雕刻家林浪新先生和他的兩個孩子在1972年5月完成的。大魚尾獅塑像高8.6米,重79噸,塑像內有抽水的發動機,可從獅頭口中噴出一股清泉。小魚尾獅塑像坐立在大魚尾獅塑像身后28米處一個造型獨特的水池中。它高2米,重3噸,身體表面覆蓋有陶瓷鱗片,眼睛則是兩盞紅色的小茶杯。兩座魚尾獅雕像全身潔白、毛發豐美、鱗片鮮活。白色水花從獅口中噴出,流向河水,奔向大海,為這一帶的景致營造了美好的氣氛。
當年,林浪新為了完成這兩尊雕塑,日以繼夜地工作,不論風吹雨淋,他都全身心地投入,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的8個子女輪流給他送飯,一家大小都來幫忙。他在Fraser Brunner的設計圖的基礎上,又融進了自己對它的理解,經過了一番藝術再加工。可以說,魚尾獅塑像的建成,林浪新功不可沒。當有媒體采訪他時,他卻謙虛地表示:魚尾獅對他來說只是一件商品,并不是一件出自他創意的藝術品。無論怎樣,魚尾獅那獨特的魅力都使它成為了新加坡人的驕傲,體現出了新加坡人的智慧、勇氣和力量。
迎賓好客的象征
1972年9月15日,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為魚尾獅塑像的落成主持開幕儀式,他在致詞時表示:希望魚尾獅能夠成為新加坡的象征,就像艾菲爾鐵塔是法國巴黎的象征一樣。為此,政府部門還專門制定了一塊銅匾,上面刻有獻詞“魚尾獅是新加坡迎賓好客的象征”。
果然如大家所期望的,在隨后的數十年里,隨著新加坡不斷出臺新政策大力鼓勵發展旅游業,以及新加坡旅游局計劃周密的促銷策略,新加坡作為一個旅游勝地的知名度很快打響了,而魚尾獅也就自然成了新加坡國際形象的代表。由于魚尾獅具有顯著的表征性,這個原本用于商業的標志,也從旅游的層次,逐漸提升,滲透進了新加坡各個領域和層面,甚至被圖騰化起來。魚尾獅雕像不僅成為了新加坡人心目中至關重要的存在,也成為了吸引各國游客“到此一游”的勝景,它象征著新加坡已經成為了國際游客首選的旅游目的地。
搬遷行動
魚尾獅公園最初坐落于安德遜橋旁邊,但是經過歲月的洗禮,到1998年時,魚尾獅塑像因為抽水機故障而停止了噴水,塑像身上的小鱗片也開始褪色、剝落。魚尾獅前遼闊的海景也被后來建成的濱海橋的橋身擋住。游客們即使到魚尾獅公園內近距離欣賞雕像,也只能看到它的背部。而且,由于公園面積過小,根本沒有位置停放旅游車輛和巴士。公園內也沒有購物超市、餐館及其他休閑設施,十分不便。
于是,2002年,新加坡政府決定將魚尾獅公園從舊址搬遷到了浮爾頓1號大廈前面的河畔。兩座魚尾獅塑像也被遷移至公園內。這次搬遷以及整修共耗資750萬新元。而且在搬遷行動中,旅游局采納了風水師的建議,把魚尾獅塑像擺放在了吉利的方位,面朝東方,向著東面噴水。此外,旅游局還為魚尾獅塑像多添加了一部抽水機,以備不時之需。
李光耀在主持新魚尾獅公園開幕的典禮上說,魚尾獅公園及魚尾獅塑像的搬遷,“象征了現代新加坡不斷跟隨時代變遷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表明了已經躋身世界發達國家行列的新加坡,十分珍惜已經取得的成就,并會更加著力于未來的發展。
新時代主題公園
魚尾獅公園的新居以水為主題,搭配上合適的燈光效果,營造出了魚尾獅塑像浮立在碧波之上的視覺效果,非常生動壯觀。魚尾獅塑像周圍有個可容納300多人的看臺,看臺的階梯不僅可以讓游客們靠近水邊,還可以讓他們席地而坐進行休息。在公園周圍,聚集了新加坡著名的地標性建筑:濱海藝術中心、政府大廈、高等法院、維多利亞劇院、萊福士銅像,等等。
旅客們只要站在看臺上,就能以浮爾頓飯店、海濱公園側影等市區金融中心建筑物為背景,跟魚尾獅塑像合照。新的魚尾獅公園雖然也不是很大,但是卻設施齊全,這里有賣紀念品的商店,還有許多專門供游客吃飯休息的地方。白天,魚尾獅公園在周圍極具現代特色的雄偉建筑的襯托下,顯得那樣悠閑寧靜,讓人駐足。到了夜晚,這里經常會有精彩的舞蹈演出和音樂會,每當這時,看臺就變成了一個大舞臺,配合上炫目的燈光,觀眾們只要坐在階梯上,就能一面感受濱海灣吹來的陣陣清風,一面在星空下欣賞精彩的表演,真是美不勝收。
值得一提的是,新的魚尾獅公園也是免費的,無論你來自哪里,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這里欣賞怡人的景色,品味魚尾獅塑像的魅力。
——————
不容錯過的美食
新加坡被譽為美食的天堂,在這里幾乎能吃到各種風味的食物,從極具亞洲特色的中國菜、印度菜,到國際通吃的法國菜、意大利菜,可以說是應有盡有。若說當地的美食特色,還是以中國、馬來、印度和娘惹風味菜肴為主,這當然和新加坡的主要族群有關。此外,當地琳瑯滿目的各色甜品飲料,絕對是最佳的消暑勝品。
華人美食:古老口味的發揚光大
新加坡華人的飲食相當多元化,原多來自中國的廣東、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為頗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國際飲食。比較有名的當屬滑而不膩的海南雞飯、肉骨茶,還有海鮮辣螃蟹等。海南雞飯是由早期中國海南移民帶入新加坡的,雞與飯的做法都相當有學問,雞腹中塞上香料入滾水反復燙煮、過冷水,其間加蔥、姜及鹽調味,至九分熟再冰鎮,使雞肉與雞皮之間形成一層透明膠質,鮮滑不膩。而飯則用雞油加蒜末略炒,再加雞湯燉煮,以辣椒醬、黑醬油為作料,再配上小黃瓜、鹵蛋等配菜,加上海南雞及一碗清雞湯,就是備受各國人喜愛的海南雞飯了。
而肉骨茶并非是“茶”,而是用中藥加各種香料、豬排燉煮而成的肉骨湯。早期南洋勞工在濕熱環境下勞作,消耗大量體力,便想出燉這種湯來滋補身體,現在它已是風靡東南亞的一道湯品。辣螃蟹則是華人飲食中最具新加坡特色的海鮮,將來自斯里蘭卡的新鮮肉殼蟹切開,加辣椒翻炒,再加各種香料燜煮,最后加雞蛋汁和檸檬汁調成酸辣又順滑的醬汁,搭配白米飯或面包食之,簡直是令人欲罷不能的美味。另外,還有一道有名的海鮮叫魔鬼魚,是用一種尾呈鞭狀的怪魚經燒烤后再加一種特制參巴辣椒醬做成的,吃時再調上檸檬汁,味道鮮美獨特。
除了這些名頭響亮的,華人美食當然還有很多。比如咖喱雞面,煮好的面和雞肉里加入濃濃的土豆咖喱湯汁,很對亞洲人的胃口。炸魚片湯,面條或粗米粉配上魚湯和炸魚片,若想加上點牛奶,風味更獨特順口。餛飩面,面條配上叉燒、餛飩一起煮。肉脞面,一種碎肉面,即面條拌老陳醋、食用油和豬肉塊(或肉末)而做成的拌面或湯面。此外,還有炒河粉、蘿卜糕等,都是值得一嘗的美味。
印度美食:當仁不讓的拋餅與抓飯
新加坡的印度料理有南、北之分,南印度人以米飯為主食,北印度人則以各種烤餅為主食,而現在人們多以賣拋餅還是烤餅來區分南、北印度餐廳。印度拋餅是著名的南印度美食,將特制的面團弄成餅狀,然后放到手掌上左右拋甩,甩到巴掌大時進入高難度動作,用指尖拋甩,甩到兩個巴掌大小,還可加上雞蛋、洋蔥等各種配料放到鐵板上煎,熟后便是薄似絲綢的拋餅了,配上咖喱醬或蘸著砂糖吃,風味獨特。拋餅是最常見的印度小吃,無論是當早餐還是宵夜都廣受歡迎,有的還配上奶酪、巧克力或香蕉做成甜點,還有的包上餡料以滿足不同客人的口味。
北印度人喜歡吃的則是各種烤餅,這是用面粉和印度酥油做成的主食。將面團揉搓發酵后,加入酥油制成薄餅,然后入烤爐大火加熱三五分鐘即熟。烤餅非常有嚼勁,除了原味的,還有奶酪味的、大蒜味的、馬鈴薯的、芝麻的、洋蔥的,客人可根據自己的口味進行選擇。
而印度炒飯是南北印度人都愛吃的料理,搭配各種香料煮成的肉類或蔬菜咖喱做成的酥油炒飯,再配上酸乳酪烤雞,或再來上一兩塊餅,就是基本的印度“套餐”了。最不同的是印度人喜歡用手抓飯吃,當然不是滿手抓,而是要用右手(切記一定是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拇指將飯抓住,送入口中。印度餐廳都設有洗手池,即使是外國游客也可以入鄉隨俗,嘗試一下手抓飯的獨特吃法。酸乳酪烤雞是將雞涂上酸乳酪放入窯中烘烤而成的特色烤雞,這也是印度餐中的基本菜色,有的酸乳酪烤雞還會去掉骨頭,吃起來更方便。除此之外,印度炸蔬菜、包入馬薩拉豆的炸餃子、印度蝦餅、煎烤而成的印度漢堡以及各種印度甜點,都是不容錯過的印度美食。
馬來美食:超人氣的椰漿飯和沙爹
馬來人因為多信奉伊斯蘭教,其烹飪都有嚴格的規則,他們使用的香料和調味品,也和華人小吃截然不同。若說有名的馬來美食,當屬帶著濃濃的南洋風味的椰漿飯和沙爹。椰漿飯是加了椰漿和班蘭葉煮成的白米飯,配上炸雞翅、香腸、炸豆腐和其他蔬菜等,或者再拌上小魚干和花生,吃起來帶著濃濃的的椰香,營養又美味。此外,椰漿飯還可以用香蕉葉包成四角飯包當早餐,真是經濟又方便。而“沙爹”這個名字聽著有點古怪,實際上來自中國的閩南語。沙爹用竹簽將雞、牛、羊或蝦等肉穿成一串,再用炭火烘烤,看起來就和我們中國的烤肉串差不多。這種肉串通常有3塊肉,早期的福建移民看到這種馬來肉串,因為語言不通,就以閩南語“3塊”來代稱,久而久之這種烤肉串就叫“沙爹”了。沙爹吃起來方便,是人們在街頭巷尾以及小販中心必不漏選的美食。
此外,椰漿牛肉咖喱、夾肉面包、炸馬鈴薯、混合蔬菜和水果的馬來式色拉啰喏、用米粉和豆芽做成的米暹等都是極具特色的馬來料理。與印度菜相似的是,馬來菜品也多用參巴辣椒醬、辣椒以及咖喱香料等作為食物不可缺少的配料。
娘惹美食:別具一格的叻沙與窩打
娘惹文化即是土生華人文化,土生華人中男人稱峇峇,女人則稱娘惹。他們融合了馬來人與華人的美食傳統而衍生出的特色料理,稱為娘惹料理。其中,叻沙與窩打都是娘惹料理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要說叻沙的特色,那就是椰奶香、海鮮香外加辣椒香。這是一種加了椰奶、姜、香茅和其他各種香料熬制出來的濃湯,里面通常會加入豆腐、魚蝦、扇貝等一起烹制,再放入面條或米粉作為主食,最后放入參巴辣椒醬來提鮮,其口味可謂別具一格,是新加坡人最愛的食物之一。這種料理不僅風味獨特,更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最為著名的新加坡東部的“加東叻沙”以椰奶香味為主,而馬來西亞檳城的“亞三叻沙”則加入菠蘿、肉松等,多了酸甜的口感。另外在平常的小販中心還可吃到一種改良的叻沙,名叫“醬豆腐”。“醬豆腐”里面可不都是豆腐,除了豆制品之外,高湯里可加入各種丸類以及生鮮蔬菜,和面條同煮既可以做成干面,也可以做成湯面。這種“醬豆腐”相比于海南雞飯或印度手抓飯等都能提高蔬菜的攝入量,所以也常是新加坡人在外進餐的最佳選擇。“醬豆腐”可以不用椰奶湯,選用普通的高湯也可,這好像和我們中國的“砂鍋”有些相似。
窩打則是一種魚漿料理,將呈扁平狀的新鮮魚漿包上香蕉葉放在炭火上烘烤,之后配上辣椒、大蒜、檸檬葉以及椰奶等就是這種獨特的娘惹料理了。新加坡人喜歡在下午茶后買上幾個窩打當點心,里面除了魚肉,也有的會放上蝦肉或者蟹肉。新加坡有不少娘惹餐廳,除了叻沙和窩打,各種顏色色娘惹甜點也值得一嘗。
消暑勝品:“變化多端”的清涼飲品
除了各色美食,新加坡滿街可見的還有各種飲品。因為這里氣候濕熱,人們隨時需要來點清涼新鮮的東西來消暑,所以各式各樣的飲料便成為人們的首選。除了常見的各種茶水、果汁、珍珠奶茶等之外,新加坡的冰涼飲品就像這里的文化一樣,五花八門,五顏六色。比如,中式的飲料就有薏米水、燕窩水、馬蹄水、仙草汁、酸橘汁、現剖椰子汁、黃梨水等。這些飲料你可以選擇原味,還可以搭配酸梅、金橘等調出不同的口味。玫瑰露是最具馬來風味的飲品,用玫瑰糖漿加上煉乳及水調制而成,有艷如桃花的顏色,喝下去瞬間爽口、爽心。此外,印度拉茶、印度姜茶、瑪撒拉茶、椰奶、新加坡式紅豆冰、各式藥材熬制的涼茶、現釀生啤等都是當地有名又備受歡迎的飲料。其中,印度拉茶是反復將紅茶與煉乳混合的奶茶從一個杯子倒入另一個杯子,從而將空氣“拉”入杯中,泛起泡沫的飲料。這種拉茶容易入口,并且降溫消暑,連造型都非常可愛,深受各族群人的喜歡。總之,這里的飲品及口味多種多樣,簡直數不勝數,絕對讓你眼花繚亂,每種都想讓舌尖感受一下它的清涼。
當然,新加坡的美食不止上面介紹的這些,泰國菜、日本菜、印度尼西亞菜等各色亞洲食品幾乎都能在這里找到,還有各種歐美菜品也同樣數見不鮮。這里是美食薈萃的地方,每年開辦的美食節更會讓本地人與外地人大飽眼福與口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