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實現了中新文化背景的自如轉換,通過融入的體驗和觀察,又著力面向中國讀者,呈現真實的場景與信息,傳遞有效的理念和方法,增進對不同文化環境的理解,引發人們在更廣闊視野和開放格局下的思考。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進行跨文化的知識、信息和情感的傳遞、交流和理解十分必要,非常有意義。
《善治——新加坡微觀察》是作者親身經歷跨文化環境的作品,向讀者傳遞著跨文化觀察研究的信息與價值。從該書的寫作文風,我們能感覺到文化背景交融帶來的影響,這也是作者思維和表達風格在筆端的自然流露。
作者細膩、真實的觀察,并且文筆優美,非常吸引人,對新加坡的觀察很有深度,令人賞心悅目。
收到這部書稿,我從頭到尾一口氣看完,其文筆優美,非常吸引讀者。雖然可能把新加坡描寫得比實際情況更好些,但作為介紹新加坡經驗的著作能有出色的啟發作用,是非常好的作品。
新中兩國交往源遠流長。美麗的新加坡河畔有一位中國老人的半身塑像,他是深受中國人民愛戴和國際社會尊重,也是新中關系奠基人鄧小平先生。90多年前他曾途經新加坡前往法國勤工儉學,30多年前他再次踏上新加坡這塊土地,面對眼前的變化,一邊看一邊思索。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先生后來提出“我們應該學習借鑒新加坡經驗”,從此開啟兩國互享經驗與機會的歷史新篇,使新加坡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扮演獨特的角色。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南洋理工大學自1992年起,開始為中國政府與企業管理者提供培訓計劃。經過多年的整合提升,打造了在中新兩國享有聲譽的“市長班”項目,即公共管理碩士和管理經濟學碩士課程。南大著眼中國科學發展戰略,通過全方位教育,培養跨學科的博雅人才,著重培養學員的國際視野、戰略思維、創新能力和人文情懷,使之掌握更科學的工作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相關經驗。
學員來自中國各地,在不同領域積累了相當的管理實踐經驗。重返校園后,他們帶著責任,勤奮學習思考;帶著問題,充分交流探尋。在新期間,接觸到豐富的經驗案例,并大量走訪機構、社區及民眾,全方位體驗新加坡生活,從課堂內外獲得經驗認知和思路啟發,學成回國后,努力在各自崗位上奉獻知識與才華。來自成都的雨真是他們中的一員。
從事文化工作的雨真注重傳播與交流。她不僅勤于學習和吸收,而且善于思考和表達,樂于將自身積累與更多人分享,將豐富多元的信息理念融入筆端,形成了關于新加坡城市和公共問題觀察的系列文章。這些文章從小處著眼,看似城市的細節,卻是城市管理的關鍵環節;文章輕松易讀,看似散淡隨意,卻透著用心觀察與深入思考;既有女性細膩而獨特的感知,又有專業的信息數據和邏輯推理,顯示了作者相當的洞察能力、思想深度、嚴謹態度和表達功力。
作者立足中國的管理實踐,但并未做簡單的對比,如其所言“與其撿出藥方,不如激活自身,理念和信息的分享至關重要”。該書的出版,有利于中國國內更多人了解新加坡,也有利于新加坡獲得更多真實反饋,它對于管理界和學界是很有價值的文本,對于普通讀者更是不可多得的讀本。值得向讀者推薦,相信也會受到讀者的歡迎。
是以為序。
(徐冠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榮譽校長、教授,2003-2011年任南洋理工
大學校長)
曹雨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MPA,從事文化傳播與交流工作。曾為聯合早報網和新華網相關頻道撰寫專欄,通過細節處的城市觀察和公共治理特色觀察,為讀者提供多維視角,分享多元信息和務實理念。作品主要為2012—2013年專欄文章和研究隨筆的結集。
一道書香的誘惑
【2012-11-12】
人與圖書館充分交融,泡圖書館成為一種享受。這道“書香的誘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變為注冊讀者,每年有數倍于城市人口的到訪人次。
有人說,世界上最壯麗的宮殿,是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對于南洋理工大學的同學,校園最美的宮殿,應是李偉南圖書館。它位于校園坡地的高處,上下貫通五層。弧狀造型,獨特而大氣,巨型空間,充盈而明亮。坐在環形落地窗前,校園蔥蘢盡收眼底。這里是寧靜的處所,閱讀修習處連咳嗽一聲都不好意思;這里也是動感的地帶,在電子區域,除了上百臺普通電腦,還有供多人同時瀏覽的三屏聯機,有供小組討論的視頻投影角落,和偌大屏顯的電子報刊。這里的空調溫度低得足以讓人清醒無眠,而不間斷供應的熱水和緊鄰餐廳熱乎乎的飯菜又足以讓人留得下來。盡管無緣這里的英文理工科藏書,我還是慢慢成為它的常客,像別人泡吧一樣,泡上了圖書館。
常去李偉南圖書館,帶著從中文圖書館借來的書。中文圖書館就在教學樓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感受之后也頗為吃驚。一是沒想到書可以放這么多。空間不大,書量不小,圖書架一個挨著一個,沒有常規的間距。人們找書怎么辦,先開方向盤,原來圖書架下有活動軌道。二是沒想到借書還書都自己動手。先在網上查閱,通過作者、書名和關鍵詞等搜索,找到書的編碼后依次對應書架位置。還書時,扔進圖書館外墻上帶有自動掃描的窗口即可。三是沒想到圖書這么離不開電腦。借書前可上網查閱,書不在可網上預約,借書后臨限未還,會收到提示郵件,選擇還書或續借。令人汗顏的是,在掌握這套操作系統前,常需請教年紀不輕的圖書管理員,一頭花白的頭發,運用起電腦來得心應手。想起近前流行的段子,57歲的圖書管理員焦靈花成為世界麻將冠軍,曾為解放軍某部圖書管理員的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圖書管理員這個職業,千萬不可小看,哈。
早已慕名李光耀先生的《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一書,中文版面世后,媒體紛紛報道,老師大力推薦。如此熱門書籍,能在中文圖書館借到嗎?不出所料,館存的幾本都已借出。第一次嘗試網上預約,做好了耐心等待的心理準備。令人驚喜的是,半月后的一天,打開郵箱,便跳出圖書館的通知,請去辦理借閱手續。捧著這本被管理員特地加上保護膜的圖書,一邊感受它的熱度,一邊慨嘆它的流轉效益。它在我處的借閱周期稍長了點,感興趣的同學又讓它停留多日。但是因等來不易也倍加珍惜,當它回到圖書館時,完璧如初。
正當我為身在校園擁有美妙宮殿而深感慶幸時,外出考察更見識了這個城市的宮殿群落。2005年落成的新加坡國家圖書館,位于市中心,高16層,樓層中建有花園,據說其運行比普通建筑節省約80%的能源,以其環保、美觀和低成本的結合,獲得新加坡綠色建筑認證最高的“白金獎”。其實,它的卓越更在于主業領域,先進的信息技術,高水準的人性化服務,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隊伍,提供了完美的讀者體驗。自動化更進一籌,圖書館大廳一字排開的電腦供借書人掃描,電腦自動識別圖書并作記錄,讀者借一本書平均只需二三秒鐘。上文提到的還書體驗,也是來自它耗費巨資引進的射頻技術,圖書館外墻上的“bookdrop”,意思是把書一丟就行了,讓整個還書過程在瞬間完成。如此一來,不論圖書館是否開館,讀者一天24小時都可還書。而且不論在哪里借的書,可以還到新加坡的任何一家圖書館。
任何一家,是指這個城市擁有的5個區域圖書館、23個社區圖書館、10個社區兒童圖書館、10個學校和學術館、14個政府特別服務館,和計劃中的100所鄰里圖書館。它們多位于地鐵站附近、商業中心和鬧市區,人們信步可至。這些社區和專業圖書館得到了眾多網友的贊嘆,“太有親和力了”,成人和小孩都能安得其所,樂享其中。
圖書館無疑是一個公共文化項目,可是獅城的圖書館體系卻有媲美成功商業項目的業績,并入選哈佛MBA案例。圖書館遍布島國,與人們近在咫尺;先進的科技手段,借還書方便到最簡;人與圖書館充分交融,在圖書館成為一種享受。這道“書香的誘惑”把一半以上的新加坡人變為注冊讀者,每年有數倍于城市人口的到訪人次。如果新加坡政府是這個項目的CEO,那么經營戰略和目標是什么?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圖書館與信息咨詢系統,鼓勵人民終身學習,“知識的積聚和交流將產生新的知識,新知識的運用將創造出無限的可能,從而使新加坡在當代知識經濟中分享收益”。
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不假矣。
古往今來,國人皆尚讀書。但是有媒體報道,中國也在成為世界上年人均讀書量最少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國內城市的公共文化工程拔地而起,省、市級圖書館不乏宏偉建筑,有的成為醒目的城市地標,不同程度造福了當地百姓。不過著眼持續發展,有一些問題如,圖書館是否承載更大的價值意義,在民生工程中體現投資未來;圖書館是否超越它的物質呈現,在建筑體外有更重要的網絡體系;圖書館是否發揮政府投入的最大效益,用成熟的商業理念實現擁有讀者的公共目標,值得管理者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