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衣》是“民國美文典藏文庫”系列叢書之一部。書中收錄了陸蠡不同時期的散文作品,包括《黑夜》《海星》《荷絲》《松明》《母鼠》《乞丐和病者》等。作品記錄了作者對生活、人生的經歷和思考,帶領讀者重溫了民國大家在愛情、教育、生活瑣事上思考感悟,體會了一個時代神韻與文學之美。
《嫁衣》:
貝舟我正和一個朋友談起“槎”的問題。我說“槎”是一只獨木舟,沒有頭,沒有尾,沒有桅,沒有舵,不消說是沒有篷,沒有帆,沒有錨,沒有纜。正如古老的山林中因不勝年代之久遠而折倒了的枯木。這枯木玲瓏剔透,中央空的,恰容一兩個人的座位,后邊有一塊稍平的地方,恰容載一兩壇酒;前面還有翹起的一根樹枝,枝上掛著一枚枯葉,有如風信的旗子,可以看到風的方向。這槎不假人力,不假風力,便浮著浮著到銀河的邊畔,到日月的近旁,到那里有許多織機的女子,有人牽牛渡河的地方。所謂“斗牛星畔盼浮槎”,便是這樣的槎了。
但是我的朋友的意見完全不同。他說槎是艨艟的巨艦,艦身是珊瑚的,帆桅是銀的,舵是金的,繩纜是貝珠穿就的,樓閣是玳瑁的,船上的一釘,一鉤,一巨,一細,都是瑪瑙的,翠玉的,藍寶石的,貓兒眼石的,這船在八月中秋之夜,從銀河邊載著管弦樂隊,輕衫軟袖的仙姬,載歌載舞地浮到人間來,停泊在近海的港口上,有緣分的人便會得到他們的招待,把你帶到鵲橋的旁邊,廣寒宮的里面,于是你便會忘記了人間,不愿回來告訴別人是怎樣的一回事,所以槎的形狀大小便因此失傳了。
我雖則反對這番話,但無法難倒他。因為我的模擬也不過在一把紙扇上的圖畫中看來的,除此并無根據。
正說問,我們的耳際覺得有漉漉的風聲,淙淙的水聲,滿天的星斗向我們移近,白云在我們的身邊擦過,那是如冰冷的天鵝絨般的。啊,我們恰是乘著我們剛才所描擬的木槎一沉一浮地漂到海外來了。
“啊,那是如何得了!我們沒有儲帶干糧,也沒有攜酒,怎樣抵擋得這天風的寒冷!況且沒有和我們的家人告別,他們不知怎樣地著急呢!”想著,槎便在一塊巖石底下擱住。我們上岸來,槎便消失了。
我悵然懵然,悔不該起了凡心,輕易說這樣的話,現在給我們點破了仙槎,教我們撇在這孤零的島上怎樣回得去!四面是汪洋的大海,這小島上沒有人家。只是像一只青蒼的螺黛,浮漾在這綠水中間。
我乃細諦這綠水,又不禁使我大大地驚奇了。這是嫩黃的綠色,像早春楊柳初茁的嫩芽般的嫩綠色,微波粼粼,好像不是水,而像是酒;好像不是酒,而像是比酒更輕的液體。我看到過藍的海,黑的海,紅的海,黃的海,卻從不曾看到這樣嫩綠色的海,誠然天下之大,像某處火山旁邊的兩個大湖,中間只隔了薄薄的堤岸似的巖層,但是一邊是深紅色的湖水,另一邊是深綠的。則這嫩綠的海水,只不過是我不曾見到過的海水之一罷了。
我向海里啐了一口吐沫,奇怪,這吐沫不凝結也不消散,如在別的水面一樣,而是咕嘟嘟一直沉下去了。我驚訝,我納罕。我抓下了一莖頭發,拋到海里,只見它也咕嘟嘟地一直往下沉。這是三千弱水啊,我想到。我們是到了海外來了。
在這海之外,天之外,銀河之外。我們將如何是好!這是蓬萊么?我在腦中翻檢我的古書的知識了。
但所記得的殊有限,我想不出什么應急的辦法。只有悔自己不該冒失地起了不恭之念,而有求于仙人的幫助了。
“給你一個貝,回去。”耳邊一個聲音。一枚貝殼墜在我的面前。
這是多么小的貝殼,教我用這小小的貝殼來掬干這海水么,那是怎么成?就算可以;這些水將傾倒到哪里去?不曾告訴我尾閭在什么地方,如何泄得這汪洋的海水?于是我檢視這枚貝殼。雖小,是十分精致的。凡是大貝殼上所有的花紋,這上面完全有。全體是竹葉形的,略微短一點。殼內是銀白色的珍珠層,緄上一圈淡綠。緣口上有纖細的黃邊。近較圓的一端處有兩點銀灰色的小點。鉸合上有兩三條的突齒,背面是淡黃的,從殼頂的尖端出發,像紙扇骨子似的向邊緣伸出輻狀的棱,和這棱垂直的有環形的幾乎難辨的淺刻。殼頂有一點磨損,是被潮和汐,風和雨,還是在沙上擦損的呢,可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