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往事》:
宋太祖剛剛解除握有重權的禁軍將領之軍權,便取消禁軍內的一些重要職位,而設立了職位低微的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分別統領禁軍的“三衙分立”制度,并且規定三衙只有帶兵權,沒有發兵權。而掌控國家軍機、邊防、戎馬之政令的樞密院雖有發兵權,卻無統兵權。這樣互相牽制的結果,把軍權都集中在皇帝手里,基本上消除了武人發動兵變的可能性。
不僅如此,他還一步步地剝奪地方節度使的兵權、財權和司法權,從而把地方的權力收歸中央,使唐末以來那種割據稱霸一方,動不動就與中央抗衡的節度使職務,變成一種沒有實際權力的榮譽虛銜。與此同時,為了削弱地方兵力,他下令從地方廂兵中挑選精兵壯丁組成中央禁軍,而地方雖無精兵,廂兵合則仍可制約禁軍;立更戍法,把禁軍派往外地,三年一輪換,造成“兵無常帥,將不識兵”的局面。這就形成了強干弱枝而內外上下相互制約的形式,成功地防止了宋王朝成為繼五代之后第六個短命王朝。
武將失勢,必有另一勢力在抬頭。“杯酒釋兵權 ”后不久,促使趙匡胤奪兵權的謀臣趙普立即出任樞密使,名正言順地掌握了朝廷實權,總攬軍國大權,真正確立了一代文臣政治。血一般的史實證明,多是兵者覆天下,文人卻大多數為輔佐者,若是將朝政交與文人治理,便不怕王朝搖擺了。王育濟先生認為,古人說“杯酒釋兵權”是宋朝“文盛武衰”的轉機,乃文武兩勢變易的樞紐,頗有幾分道理。
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到底還有一些宰相大臣傳統的風度……然而趙普卻已是宋代開國一好宰相……但這并不是趙普個人如何杰出,這只是傳統的歷史習慣該如此。
——錢穆 九宮鳥,唧唧復唧唧,宋代詩人稱其“秦吉了” 。人言九宮鳥為能言鳥,啁啾嘴舌長,賣弄言語巧,言他人之語,專門討好主人,為博主子一笑。歷史當中,如九宮鳥一般能言者,信手拈來,比比皆是。
戰國蘇秦素來以能言、善用游說之術而名揚千古,寥寥數語離間齊趙,解燕于危困之中。《孫子兵法 ·用間》里有“燕之興也,蘇秦在齊”,對蘇秦的評價之高,可想而知。后蘇秦創六國合縱之術以御秦國,其才智過人,連司馬遷也對其盛贊。再說秦相李斯,從荀子學,才術皆佳,胸懷大志。秦統六國,李斯力駁分封,定制頒法,為秦統一做出巨大貢獻。漢蕭何治天下,無人堪比其能耐;光武時期伏湛、卓茂,以淳樸的性格,平抑了內外的干戈之氣。端看歷史這些有為的相才,再和眼前這個也是“相”的趙普比,后者便要差得幾千里。
《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趙普傳》載:“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邸,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競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趙普讀書少,知識陋乏,后人差不多都這樣認為。人們給予他最大的“欲加之罪”,便是“ 半部《論語》治天下”。出身布衣,趙普年輕的時候沒有讀過什么大書很正常,在那個年代只要識得字便不錯了。
可是,他幫趙匡胤得到天下以后,當了樞密院直學士,后來又做了樞密使,后連任“宰相”十年,肚子里如果還是那點墨水,恐怕不夠用,因此趙匡胤才讓他多看書。不過,趙普倒是個挺有意思的人,讀書歸讀書,到死一本書。但有這么一本書——《論語》,趙普便信誓旦旦地對宋太宗趙光義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治太平。”“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而來。
趙普一生老是因“才疏學淺”遭到太祖和太宗批評,但是他的能言多辯、縱橫官場的本領,應該不只讀了《論語》就能具備,“半部論語”一說過于牽強。不過,趙普的才學和這一生的建樹,比之蘇秦、李斯、蕭何之輩的雄才偉略,確實相去甚遠,但他嘴上的功夫和心機應該不輸于這些人,說他是只九宮鳥亦不為過,稱其縱橫家并非高估。
宋太祖坐擁天下,一方面有武將的功勞,另一方面也多虧了趙普在背后的精密策劃。趙匡胤當皇帝之前,煽動部將為謀富貴而擁立新主的便是趙普,兵變之際枕戈待旦,守護黃袍加趙匡胤之身的人也是趙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