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繽紛主食、無肉不歡、窈窕蔬侶三章, 主要包括: 花樣米飯 ; 面面相聚 ; 玩轉鹵滋味 ; 百變小丸子 ; 烤宴 ; 魚悅 ; 以蔬為伴等。
適讀人群 :為午餐發愁的都市白領 健康美食愛好者
豆果網美食達人蘭姨
集結為兒子所做的美味午餐精華
繽紛主食+無肉不歡+窈窕蔬侶=110道愛心便當
廚房小白也能輕松上手的
蘭姨,本名陳嵐,高級經濟師,充滿愛心的資深煮婦,從小被特級廚師的外祖父熏染出對美食的超常悟性和挑剔的味蕾,尤其擅長總結所嘗食物的配料及制作程序。蘭姨信奉大道至簡,認為簡單的菜*考驗做菜人的用心。
對一位一家煮婦而言,廚藝如同她的另一種語言,蘭姨用她的廚藝向家鄉表達思念,也向家人表達著無私的愛與關懷。她為人樂觀、豁達,熱愛生活,面對自己有殘缺的兒子,以一個母親的胸懷充滿愛心和耐心地教他學會說話、交流,在兒子長大成人上班之后更是以無比的熱情給兒子做健康美味的午餐便當,給予了家人特別的補養和關懷。
已出版美食書籍《溫暖傳家菜》《江南味道》,廣受讀者好評。
第一章 繽紛主食
花樣米飯
面面相聚
第二章 無肉不歡
玩轉鹵滋味
百變小丸子
烤宴
魚悅
第三章 窈窕“蔬”侶
以蔬為伴
素顏
你沒有天使的翅膀,
卻馱著多少掉進深淵的孩子向曙光飛翔。
您沒有療傷的病房,
天使的心是救治凋零花朵的溫床。
您的笑容像玫瑰一樣綻放,
撕心裂肺痛的傷疤是這玫瑰的土壤。
您的選擇展示出母愛與智慧的無限能量,
您的精彩證明幸福可以嫁接在苦難之上生長。
母愛是滋生大愛這棵參天大樹的樁,
慈愛是愛的母本把幸福扦插四方。
憐愛弱苗珍愛生命是您成功的向往,
詮釋博愛的真諦將快樂一起分享。
這是當年開辦兒童康復中心時,一個腦癱孩子的爺爺、一個充滿激情的老詩人寫給我的一首詩。這是我平生收到的第一首,或許也是唯一的一首專門為我而寫的詩。雖然十分惴惴而又惶恐,也還是極其感動地珍藏著,把它做為對自己的一種鼓勵與鞭策,更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真正成為這樣一個人。
那年元旦的前夕,兒子出生了。同所有的母親一樣,對這個在新年前夕降臨的小生命,我們也有著各種希望與憧憬。孩子取名叫惟一,喻示著他將是我們今生今世惟一的珍愛,同時也希望他能夠成為一個出類拔萃卓爾不群的人。
然而,命運卻同我們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在惟一十一個月大的時候,南京軍區總院的一個診斷報告把我們所有夢想都擊得粉碎:孩子雙耳聽力120分貝無反應波!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惟一永遠都無法聽到媽媽溫柔的呼喚;更聽不到清晨小鳥的歌唱與世間各種美妙的樂音——他必將生活在一個寂靜無聲的世界里,而我們,也許永遠也享受不到聽孩子叫爸爸媽媽時的甜蜜。
無情的判決,猶如晴天霹靂,把我們打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我們無法面對這樣殘酷的現實,開始了漫長的求醫問藥的過程,東奔西走,走南闖北,讓他吃各種自認為有用的藥物;為了一線十分渺茫的希望,硬起心腸,讓各種醫生在他的頭上、耳朵上扎滿了銀針……一次次,望著孩子痛苦的掙扎和哭泣,那投向爸爸媽媽的乞求、無助與不解的眼神,我們都心如刀絞,痛不欲生。不知上天因何要讓這個弱小的生命承受如此深重的苦痛。
惟一三歲那年的春天,單位上照顧我帶孩子到北京看病。當時的北京正在籌備亞運會,幾條主要干道都在改造中。我一個人帶著孩子每天穿梭于首都各大醫院間,往往要步行好幾站路。孩子小,不懂事,怎么也不肯自己走,我只好抱著來抱著去,苦不堪言!在一次抱著他從王府井走向美術館附近的住處時,我終于走不動了,癱坐在路邊欲哭無淚。而孩子仍然睜著無邪的眼睛,張開雙手等著媽媽抱。這時,我知道我再也無法這樣下去了,我必須改變這種狀況,我要讓我的孩子知道我的思想,我要和我的孩子交流情感和內心!
在協和醫院,我為惟一配戴了他的第一付助聽器,那是天津產的一種大功率的盒式助聽器。我用一根帶子將兩個盒子扎在他的腰上,這奇怪的裝束頓時引來了無數異樣的目光。我硬著頭皮假裝無視,知道從此以后,我們都將永遠生活在這種目光里——我必須以我的坦然,教會孩子今后怎樣去面對人生的際遇。然后,我又沖進王府井附近的一家助聽器專賣店,傾盡所有,買了一臺語言康復器和一套聾兒語言康復教材。那天,我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拎著十幾斤重的儀器,奇跡般地走回住處時,我更加堅定了要用自己的知識和母愛,為我的孩子撐起一片天空的決心。
我和愛人都是中文專業本科畢業,對漢語言有著專業的認識和研究。然而,我們不知道,讓一個聾兒開口說話會是如此的艱辛與困難:為了他的語言康復,我們幾乎獻出了所有的業余時間和個人愛好。在正常人看來最自然而然的發音,對一個聾兒而言,卻必須從每一個環節教起。為了充分開發他的殘余聽力,我們買來了鼓,讓他能在低沉的鼓點聲中感受到聲波的震動;為了讓他知道說話是怎么回事,就讓他的小手無數次觸摸我們的面頰和喉嚨,以感覺我們聲帶和肌肉的振動;為了讓他理解發音時舌頭的位置,就讓他的小手反復感覺我們舌頭的活動;為了教會他呼吸、運氣,我們從市場上批發來一包包氣球,和他一起用力吹……不知有多少次,我們不小心弄破了他的舌和唇,使他滿口是血;也不知有多少次,他因為憤怒,把我們伸到他嘴里的手指緊緊咬住不松口。在這種血和淚的訓練中,我們違心地讓他過早地承受了生存的困苦與壓力。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惟一清晰地叫了聲“媽媽”,于是,我知道,我們期待的奇跡出現了,我們家的鐵樹開花了。
從此,惟一的語言有了質的飛躍:他艱難學會了所有的漢語拼音字母,能夠準確地讀出每個音節。為了讓他掌握充足的詞匯量,我們利用一切時機教會他眼前的一切,家里所有的物品都貼上了名稱及拼音;為了讓他領會詞字的意思,我們常常一邊手舞足蹈地表演,一邊絞盡腦汁地解說。為了給他隨時正音,我自學了漢語拼音的的手語,不管在什么場合,只要是他看不明白的發音,我就給他一個手勢,他立即就能心領神會,馬上發出正確的讀音。逐漸的,惟一能夠看懂我們的話了,我們母子終于形成了一種心靈相通的默契。至今,我們可以旁若無人地在任何公共場合大聲交談,不管他怪異的發音方式引來多少詫異的目光,只要看到我鼓勵贊賞的眼神,他就能表現得心平氣和,安詳而自然。
終于,在他五年級時的一次郊游中,他對我說“媽媽,我聽到了什么聲音?”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反問:“什么聲音?”他說:“好像是小狗在叫,是汪汪的聲音。”我這才注意到,遠處的確是有幾聲狗吠傳來!此時此刻,我心中的喜悅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我知道,我們十幾年的語言訓練今天終于結出了碩果:惟一學會了運用他的殘余聽力,能夠用他120分貝沒有反應波的雙耳捕捉到遠處的蛙鳴與狗吠,盡管這只是有限的幾種聲音,但世界對他來說,已不再是一片寂靜!我們慶幸,在巨大的不幸面前,我們沒有悲泣太長的時間——在他最需要的時候,我們及時地讓他掌握了開啟語言之門的鑰匙。盡管這是一個充滿血淚,不堪回首的艱難過程,卻總算是在一點一滴的緩慢進步中,讓他讀完了小學,中學,最后考上了大學。
而我,也因為從兒子的語言訓練中獲取了足夠的經驗,在辭掉了原本不錯的工作之后,自己開辦了一家兒童康復中心,專門為兒童孤獨癥患者及腦癱引起語言障礙的孩子提供語訓,它不僅凝聚了我所有的心血和理想,更成了我精神的寄托和快樂的源泉。后來,因為老公生病需要照顧,也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為即將大學畢業的兒子找工作奔走,不得已關閉了已經小有名氣的中心,離開了那些我深愛著的孩子們。那首詩,就是那位詩人爺爺送的臨別贈言,他說:老師的笑臉,一直是我們這些家長最溫暖的港灣;你的泰然,教會了我們如何面對災難……希望老師能繼續以這種狀態好好生活,呵護著家人渡過一道道難關。呵呵,我哪里有那么偉大!想起一次,一個媽媽拿著腦科醫院的診斷證明過來,又像是喃喃自語,又像是切切期許地問:是不是我的孩子長大以后就不能當醫生了?看著她茫然的眼神,我又竟然又感受到了曾經有過的那種痛徹心扉——或許是相同的經歷讓我與他們有著共同的心路歷程吧。或許正是這種同病相憐的真誠,才獲得了他們的信任與支持,以及更多的關愛。
兒子畢業了。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冷酷拒絕后,當初在我這里訓練的一個孩子的家長,卻毅然接收了幾乎處于絕望中的惟一,他說:沒有別的地方可以去就來我這里吧,總能找到適合他的崗位——短短的一句話,竟讓病中的老公凝噎哽咽,久久不能平靜。
于是,兒子上班了!開始了朝九晚五擠公交,乘地鐵的上班族生活。他用領到的第一筆工資給奶奶買了一套棉毛衫;給外公買了一件羽絨服;又請爸爸媽媽和阿姨吃了一頓飯——錢貌似有點不夠花呢!盡管少,卻是他可以自食其力的標志,意義非凡。
過完年,兒子堅決要求自帶午餐,說天天吃食堂夠了。而于我,能和一個普通的母親一樣,每天為上班的孩子做早餐,準備午餐便當,再急吼吼地催他出門,又何嘗不是一種向往已久的幸福與奢望——不要跟我講每天早起多么辛苦,多么不易——我只愿這種辛苦能夠一直這樣持續下去。無他,只期望看著我的孩子能夠像普通的健全人那樣,按部就班地完成幼兒園、小學、中學直至大學的學習,能夠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夠正常的談戀愛、結婚、生子,在他的每個人生的節點,都不會因為身體的殘障而有所缺失——這不過是一個母親最最平常的期許!盡管一路走來充滿了艱辛,將來怎樣更無從得知。但做為母親,我仍將一如既往地守在他身邊,做他最最信賴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