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李廣終生未封侯,是性格使然還是造化弄人?“和尚皇帝”一心向佛,為何落得個被餓死的荒唐結局?大名鼎鼎的狄仁杰是一代名相還是大唐版的名偵探柯南?唐伯虎是否真的遇到過柔美的秋香,詩人和女仆之間到底有沒有讓人淚奔的曠世絕戀?唐代公主貴為金枝玉葉,為什么難逃“剩女”的宿命?東廠、西廠、錦衣衛,誰更令人毛骨悚然?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萬貴妃是擁有傾城的容顏,還是皇帝對她這樣的“熟女”愛自天然?獨特的清宮“選秀”制度,為何卻與美貌無關?解碼“戲說”背后,撥開重重迷霧,開啟絕密檔案,洞悉歷史深處……《99%的人不知道的歷史真相》將為你揭開99%的人不知道的歷史真相。
徜徉于泛黃的書頁間,你欲將歷史的面容看得清些、再清些……
于是,當歷史向你走來,就品一品茶,掬一朵堂前的海棠花,且看她——
看她時而親近,時而邈遠,親近的是熒幕上生動鮮活的人物故事,邈遠的是那些發生在千百年前、早已逝入風中的真實。
看她時而熟識,時而陌生,熟識的是你脫口而出的那一串名字,陌生的是這些名字背后的命運悲歡、心事糾結。
看她時而清晰,時而迷離,清晰的是史冊上不容置疑的墨字,迷離的是那些語焉不詳、莫衷一是的片段。
歷史總有戲說演義的成分。諸葛亮并非決勝千里的軍事奇才,項羽火燒阿房宮實為千古冤案,風流倜儻的唐伯虎過了大半生悲苦潦倒的日子,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美麗邂逅竟是一個騙局。
歷史總有鮮為人知的角落。唐代公主愁嫁,南宋農民生子不舉,種種奇聞是出于什么原因?清宮“選秀”不看美貌,科舉舞弊五花八門,這些逸事又是怎樣的情形……
歷史總有疑云迷霧的遮蔽。雍正帝是不是矯詔篡位?李白之死是不是“水中撈月”?李清照晚年究竟有沒有再嫁?歷史上的“傻皇帝”、“和尚皇帝”又有怎樣的生平和結局?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那些撥動心弦的過往,那些耐人尋味的故事,那些引人追憶的人物,都悄然印上了歲月的痕跡。那些歷史的真相,有的在口耳相傳中變成了假象,有的在時空變換中被人們遺忘。而歷史的精彩,就在輪回中一次又一次重現。
而你,卻偏要一窺那歷史的面容,偏要看得清些、再清些……
一個流傳千古的冤案——項羽火燒阿房宮
有著“天下第一宮”盛譽的阿房宮兩千年來引起了人們無限豐富的聯想,但這座奢華的宮殿卻沒有留下她的絕世容顏。人們在惋惜之余,不禁將憤慨之情投向縱火三月的項羽。然而,項羽火燒阿房宮卻是個流傳千古的冤案。
奢華無比的阿房宮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到中國,通過實地考察,確認秦代阿房宮遺址的建筑規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并將其譽為“天下第一宮”。
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用華麗無比的語言鋪陳渲染了阿房宮的勝景:阿房宮從驪山的北面向西延伸至咸陽,綿延三百余里,幾乎遮蔽天日。宮墻之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長廊迂回,屋檐飛挑。亭臺樓閣蜿蜒密集,不知道有幾千幾萬座。長橋如蛟龍臥于水面,復道似彩虹架在半空。宮殿之大,使人辨不清方向,一天之內,宮中各處的氣候都不相同。六國的王族妃嬪云集于此,盡態極妍,歌舞升平。
文學描寫不免有夸張之處,真實的阿房宮是否如此氣勢巍然呢?根據《史記》記載,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秦代的一步大約合六尺,如此計算,阿房宮的前殿大約東西寬690米,南北長115米,占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的確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筑。然而,也正因為工程過于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了前殿,秦二世即位后繼續修建。據記載,建成后的阿房宮應有殿堂700多座,宮中珍寶堆積如山,美女如云,氣勢恢宏,無與倫比。
秦始皇為什么將這座奢華的宮殿命名為“阿房”呢?自古以來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源于《史記》的記載,稱宮殿的形狀“四阿旁廣”,“阿”解釋為“曲”的意思,阿房宮據此得名;另一種說法載于《漢書?賈山傳》,稱由于宮殿建在大陵上,“阿”就是“大陵”的意思,“高若干,阿上為房”;還有一種說法源自民間傳說,相傳嬴政(即后來的秦始皇)在趙國做人質時,深愛過一個美麗的民間女子阿房,嬴政返回秦國即位后,朝政大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中,仍無法立一個民間女子為后,為了懷念阿房,他便不惜耗費巨大的財力、物力、人力,修建了極盡豪奢之能事的阿房宮。
不論是正史觀點抑或民間戲說,都給阿房宮增添了一份迷人的色彩。然而,令人無限向往的阿房宮還未能面世就“早早夭折”了。
楚人一炬 可憐焦土
阿房宮是秦朝耗費巨資修建的宮殿建筑。除此之外,秦長城、秦始皇陵等工程也都動用了巨大的財力、人力,而這些全都轉化為百姓的賦稅徭役,令百姓苦不堪言。為了禁止百姓逃脫賦役,秦始皇還頒布了殘酷的刑罰制度。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對百姓的盤剝有過之而無不及,終于將農民逼到了揭竿起義的地步。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率先在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縣)率民起義。此后,各地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在這些起義隊伍中,有一位勇猛無比的將領——項羽。他率領起義軍一路征戰,過關斬將,威名傳遍大江南北。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軍入函谷關,沖進了咸陽城,接下來就上演了千古流傳的“火燒阿房宮”一幕。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寫道:“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就是說,項羽進入咸陽后,四處屠殺搶掠,殺了投降的秦王子嬰,卷走了秦宮里的珠寶和美女,燒毀了秦朝宮殿,大火三月不熄。
千百年來,人們對“項羽火燒阿房宮”一事深信不疑。在此基礎上,民間傳說、演義等不斷加工,形成了火燒阿房宮的許多版本。有傳說稱,項羽攻入咸陽后,因自己的愛妾虞姬曾經被秦軍俘虜,惱羞成怒,一氣之下將阿房宮及其附屬建筑全部焚燒。也有傳說稱,項羽是因為痛恨秦始皇為了修建阿房宮勞民傷財,入關后才燒了阿房宮,并讓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把方圓數百里都燒為灰燼,為百姓出了一口惡氣。
無論出于什么原因,項羽火燒阿房宮還是引起了后人的諸多非議。他讓舉世無雙的宮殿化為廢墟,將無比珍貴的文物毀于一旦,而同時進行的搶掠、屠殺等行為更是為后人所詬病。然而,“火燒阿房宮”實在是對項羽天大的冤枉。近年來,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的探查終于為項羽平反。
考古隊為項羽平反
阿房宮坐落在距今天陜西省西安市西郊約15千米的地方,至今保留了約60萬平方米(夯土地基面積)的遺址。2002年以來,中國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詳細了解了阿房宮前殿的范圍、結構,以及阿房宮建筑群的基本輪廓。通過考察,考古隊提出,規劃修建的阿房宮分為兩大建筑群:一是阿房宮前殿建筑群,即《史記》中記載的可容納萬人的宮殿;二是“上天臺”建筑群,其遺址破壞嚴重。事實上,阿房宮在秦代時并沒有建完,至多只建成了前殿,是個半成品工程。
根據對現在殘存建筑的研究,專家發現阿房宮并沒有燒毀的痕跡,而且遺址范圍內只發現了少量的幾塊紅燒土。如果項羽真的火燒阿房宮三個月,那么紅燒土應該遍地都是,此外還應留有大量的草木灰。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湊巧的是,在秦代咸陽宮的遺址中卻發現了大片的紅燒土遺跡。結合《史記》中記載的“燒秦宮室”,專家推斷,項羽放火燒的應是咸陽宮,而非阿房宮。而阿房宮幸免于項羽的燒殺搶掠,可能是因為阿房宮并未完全建成,宮殿或建筑殘缺,或只有夯土地基……面對原本就殘破不堪的宮殿,項羽也就不必縱火多此一舉了。
阿房宮實則是“自然而亡”。隨著秦朝的覆滅,建了一半的宮殿也就漸漸荒廢了。到了漢代,阿房宮原址被改稱為“阿城”(因其東、西、北三面有厚厚的宮墻)。由于“阿城”地理位置優越,漢皇室將其列入上林苑宮殿建筑的修建范圍。漢代以后,阿房宮遺址因地勢高而多被用來駐軍。宋代以后,它干脆被夷為平地,改做農田了。原來,阿房宮自始至終都是一座“想象中的宮殿”,它從未建成,也就從未被毀。“天下第一宮”的真實命運竟是如此,不禁令人唏噓。
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將火燒阿房宮的“糊涂賬”記在項羽頭上,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對《史記?項羽本紀》的誤讀。原文寫的是“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卻并未指出燒的是哪座宮室。然而,由于阿房宮的地位與影響力,后人想當然地認為秦宮室就是指阿房宮。事實上,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明確記載了項羽“遂屠咸陽,燒其宮室”,從此處不難看出“其”指代咸陽,項羽燒的是咸陽宮。
第二個原因是唐代詩人杜牧所作《阿房宮賦》的失實記載。作為文學作品,《阿房宮賦》運用了大量的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顯然不適合作為判定歷史真相的依據。然而,其深遠的影響力卻左右了人們的看法。如果說對《史記》的誤讀令后人初步判斷火燒阿房宮是項羽所為,那么《阿房宮賦》的廣泛流傳則讓項羽永久背負了這一罪名。
最后,項羽的剛愎自用、意氣用事是他被誤解的情感基礎。在率軍征戰的過程中,項羽屠城、活埋、燒殺的事例屢見不鮮,進入咸陽后仍延續這一行事風格。火燒阿房宮恰恰符合項羽的性格特征,無怪乎人們冤枉了項羽兩千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