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語言及傳承》是日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教授辛嶋靜志的論文集,集結了辛嶋教授過去二十年來用中日等文字寫成的二十篇論佛典語言及文獻學的論文。前一半是有關漢譯佛典的論文,后一半是用文獻學來探討佛教思想史的研究。最后一篇是藏文佛經的研究。《佛典語言及傳承》是辛嶋靜志論著在中國的首次系統出版,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辛嶋靜志教授精通多國文字,是現今研究佛典語言及文獻的一位重要的國際學者。其對佛典語言及文獻研究的成績為海內外學者所公認。辛嶋教授所著《佛典語言及傳承》一書對漢譯佛典語言與梵文、巴利文等語言的比勘,漢譯佛典語匯的知識考古學研究,漢譯佛典翻譯、演變的思想史考察等,均有深入的分析及精彩的創見,在相關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
辛嶋靜志,日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教授兼所長。1976—1994年先后在東京大學、劍橋大學、北京大學(博士)以及弗來堡大學學習并研究佛教學、印度學與漢學。主要著作:《〈長阿含經〉譯著》(合著)、《漢譯〈法華經〉文本研究》、《〈長阿含經〉原語研究》、《正法華經詞典》、《妙法蓮華經詞典》、《道行般若經詞典》、《道行般若經校注》、《大英圖書館藏中亞出土梵文斷簡》、《大眾部出世間部律〈威儀法〉研究》、《圣彼得堡藏中亞出土梵文斷簡》。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二)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三)
早期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以支婁迦讖及支謙的譯經對比為中心
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道行般若經》與異譯及梵本對比研究
利用“翻版” 研究中古漢語演變——以《道行般若經》“異譯”與《九色鹿經》為例
編《佛典漢語詞典》的構思
《佛典漢語詞典》之編輯
《撰集百緣經》的譯出年代考證——出本充代博士研究簡介
《列子》與《般若經》
佛典語言及傳承
盂蘭盆之義——自恣日的“飯鉢”
《八千頌般若》是在犍陀羅以犍陀羅語產生的嗎?
《法華經》語言的一些特征
法華經中的乘(yāna)與智慧(j?āna)——論大乘佛教中yāna概念的起源與發展
誰創作了《法華經》?——阿蘭若住比丘與村住比丘的對立
法華經的文獻學研究——觀音的語義解釋
阿彌陀凈土的原貌
誰是一闡提(icchantika)
論《甘珠爾》的系統及對藏譯佛經文獻學研究的重要性
徵引文獻、縮寫和符號
后記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