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于丹一起,在莊子的汪洋恣肆中,感受自然人格的自我超越,心靈邀游。
莊子這個名字歷代傳誦。大家都知道莊子是一個“乘物以游心”的人,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但其實他的內心并不激烈。在《莊子》這本書中,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蘊含有大智慧。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經典中,它也許是不帶有經典意味的,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天地大道,法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著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我情愿用一生的體溫去焐熱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他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她也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經典中屬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她先后在我國內地、港臺地區,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巴西、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地區進行千余場傳統文化講座,得到廣泛的好評,并掀起了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
著有《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于丹:游園驚夢——昆曲藝術審美之旅》《于丹<論語>感悟》《于丹趣品人生》《于丹:重溫zui美古詩詞》《人間有味是清歡》《于丹字解人生》及《有夢不覺人生寒》,其中《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金獎,國內累計銷量已達600余萬冊,多次再版,已被譯為30余種文字在各國發行,僅外文版銷量已近40萬冊。
001 �6�1 不負初心
001 �6�1 莊子何其人
017 �6�1 境界有大小
033 �6�1 感悟與超越
051 �6�1 認識你自己
069 �6�1 總有路可走
085 �6�1 談笑論生死
103 �6�1 堅持與順應
117 �6�1 本性與悟性
135 �6�1 心態與狀態
153 �6�1 大道與自然
171 �6�1 附錄
171 �6�1 《莊子》原文
261 �6�1 出版緣起
莊子何其人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莊子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人:莊子。
莊子這個名字被歷代傳誦。大家都知道莊子是一個“乘物以游心”,可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但其實他的內心并不激烈。
在《莊子》這本書中,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中其實蘊含著大智慧。
我們關于莊子的生平能夠知道的很少很少,最早有確切記載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莊子是戰國時候宋這個國家的蒙地(今河南商丘東北)人。他曾經做過漆園小吏,相當于現在的保管員。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仍,而到處求賢若渴的一個時代里。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么社會名分。
據推測,莊子生活的時間大概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間,當然也有一說到公元前275年。他具體的生卒年月更是無從知道了。
《莊子》這本書,被歷代奉為經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經典中,它也許是最不帶有經典意味的,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根據《漢書�6�1藝文志》上的記載,《莊子》傳世作品應該有五十多篇,但是到今天我們可以見到的,就只有三十三篇了。這就是晉代郭象整理出來、流傳至今的《莊子》。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還有十一篇為“雜篇”。
現在我們能夠確定的是,內篇一定是莊子所作,而外篇和雜篇有可能是他的門人、學生、朋友以及后世得到莊子思想真傳的人寫的一些文章。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應該說,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誘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經濟的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
莊子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呢?從《莊子》里的故事,我們可見一斑,他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
《外物》篇里有這么一個故事。
莊周家里很貧困。有一天,家里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了,等米下鍋。他就去找監河侯借米。監河侯是當時專門管水利的一個小官,看河的,生活比他要好一點。
這個監河侯對他非常熱情,說:“好啊,我馬上要去采地收稅金,你等著我,一旦把稅金全收上來,我一下就借給你三百金。”這個話說得很漂亮,三百金,這是多大的一筆錢啊!
莊子一聽,“忿然作色”,氣憤得臉色都變了,但他卻給這個監河侯講了一個故事。昨天我也從這個地方過,路上忽然聽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四下看了一下,發現在路上大車軋出來的車轍里面,有一條小鯽魚,在那兒跳呢。
我就問鯽魚:“在那里干什么呢?”小鯽魚說:“我是東海的水官,現在你要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救了我的命。”
我說:“好啊,我這就要去吳越那個地方,引來西江的水來救你。”
這小鯽魚說:“你要這么說,不如早一點去賣魚干的鋪子里找我吧!”
你看,莊子雖然幽默而有涵養,但并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生活富足的人。他還要處處求人,等米下鍋。
大家可能就奇怪了:這樣一個人有什么資格逍遙游呢?一個人,當他衣食不足、難保溫飽的時候,他怎么還能有更高的追求呢?
境界有大小
莊子用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區別境界的大小?又如何才能達到那個大境界?
在《莊子》的《逍遙游》篇中,有一個核心的命題,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逍遙游》無限地拓展了我們的想象空間,告訴我們,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真正的大與小不僅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它絕不單純是一種文學描寫中的境界,更多的時候,它表現為生活里面很多實用的規則。也就是說,人的這一生,小大之境應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大家都知道惠施和莊子是好朋友,兩人之間有很多對話。《莊子》中寫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惠子找到莊子,說:魏王給了我一顆大葫蘆籽兒,我在家就種了這么一架葫蘆,結果長出一個大葫蘆來,看起來很豐碩飽滿,有五石之大。因為這葫蘆太大了,所以它什么用都沒有。用它去盛水的話,那個葫蘆皮太薄,“其堅不能自舉”,要是盛上水,往起一拿它就碎了。我要是把它一劈兩半,用它去盛什么東西都不行。想來想去,葫蘆這個東西種了干什么用呢?不就是最后為了當容器,劈開當瓢來裝點東西嗎?結果什么都裝不了了。所以惠子說,這葫蘆雖然大,卻大得無用,把它打破算了。
莊子說:“你真是不善于用大的東西啊!”于是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宋國有這么一戶人家,他們家有一樣稀世的秘方,就是不皴手的藥,在寒冷的冬天,讓人手腳沾了水以后不皴。所以他們家就世世代代以漂洗為生。
有一天,一個過路的客人,偶然聽說他們家有這個秘方,就來跟他們商量,說:“我以百金來購買這個秘方。”全家人聽了,就聚在一起開會商量,說:“咱們家這個秘方,雖然由來已久,但是全家人這樣漂洗為生,才賺很少的錢。現在人家花百金這么多錢買個方子,干嗎不給他?咱賣了吧!”
這個過路的客人,拿了這個秘方就走了。他是去干什么呢?當時各個地方都在諸侯混戰之中,為了爭地而戰,那么在東南部就是吳越之爭。吳越之地,正處水鄉。這個人從宋國拿了秘方直奔吳國,去游說吳王。此時正值越國軍隊進攻吳國。吳王就派這人帶兵,選在寒冬臘月,向越國發起水戰。因為有此秘方,軍士可以手腳不凍,不皴手,不生瘡,戰斗力十足,而越人沒有這個秘方。這一戰吳國大勝。所以這個提供秘方的人,裂地封侯,立致富貴,身價非同一般。
這個方子給不同的人用,它可以帶來不同的人生效率。如果你擁有大眼界,你會看到同樣一個秘方,它可能會決定一國的命運,改變一個人的身份。
莊子告訴惠子,大葫蘆也是一樣。你怎么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使呢?如果它是一個完整的大葫蘆,你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去浮游于大江大湖之上呢?難道一個東西,必須要被加工成某種規定的產品,它才有用嗎?
為什么相同的東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價值?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我曾看過一本書,叫作《隱藏的財富》,里面講了一個美國人的故事。
有兩個從德國移民美國的兄弟,1845年,他們來到紐約謀生。這弟兄倆覺得生活很艱難,就商量怎么樣能夠活下去。作為外來的移民,哥哥原來還有一技之長,在德國的時候,他做泡菜做得很好。弟弟太年輕,什么都不會。哥哥說:“我們外鄉人在紐約這么一個都市,太難生存了。我去加利福尼亞吧,我可以種菜,繼續做我的泡菜。”弟弟想:“反正我也沒有手藝,索性一橫心一跺腳就留在紐約,白天打工,晚上求學。”他學習的是地質學和冶金學。
哥哥來到了加利福尼亞的一個鄉間,這里有很廉價的土地,他就買下來種卷心菜,成熟后用來腌泡菜。哥哥很勤勞,每天種菜、腌泡菜,養活了一家人。
四年以后,弟弟大學畢業了,到加利福尼亞來看望哥哥。哥哥問弟弟:“你現在手里都擁有什么呀?”弟弟說:“我除了拿了個文憑,別的什么都沒有。”哥哥說:“你還是應該跟我扎扎實實地干活啊。我帶你看一看我的菜地吧。”
弟弟在菜地里,蹲下來看了看菜,然后扒拉一下菜底下的土,在那兒看了很久,進屋去拿了一個臉盆,盛滿了水,把土一捧一捧地放在里面漂洗。
他發現臉盆底下,有一些金燦燦的、亮閃閃的金屬屑。然后,他非常驚訝地抬頭,看著他哥哥,長嘆一聲,說:“哥哥,你知道嗎?你是在一座金礦上種卷心菜!”
其實,有太多的時候,我們安然地享受著生活帶給我們的秩序。日復一日,我們早晨起床,白天工作,晚上睡覺。大家怎么生活,我們也怎樣生活。我們用手中的一技之長,養家糊口,過很安穩的日子。我們從來沒有跳出自己現有的經驗系統,重新質詢一下:我還可以換一種方式生活嗎?我目前所擁有的這些技能,還有沒有可能讓它發揮更大的用處?
感悟與超越
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是超越名利的基礎。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淡泊為大?怎樣才能從莊子的故事中感悟世間的道理?怎樣才能超越自我,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
超越這個話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談到。
什么是真正的超越?超越基于現實世界的認知,辨別在紛雜的現實生活中,什么是恒定不變的?本質是什么?
先說一個題外話。
據說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只來來往往,這么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
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
乾隆問:“怎么會只有兩條船呢?”
法磐說:“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除了利,世人的心中最看重的就是名了。多少人辛苦奔波,名和利就是最基本的人生支點。
那么,莊子對名和利是怎么看的呢?莊子在《逍遙游》里,講到了這樣一個“堯讓天下于許由”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堯被中國古人認定為圣人之首,是天下明君賢主的代稱。許由呢?是一個傳說中的高人隱士。
莊子寫道,堯很認真地對許由說:“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當光明永恒的太陽、月亮都出現的時候,我們還打著火把,和日月比光明,不是太難了嗎?及時的大雨落下來了,萬物都已經受到甘霖的滋育,我們還挑水一點一點澆灌,對于禾苗來說,不是徒勞嗎?
堯很誠懇地對許由說:“先生,我看到你就知道,我來治理天下就好像是火炬遇到了陽光,好像是一桶水遇到了天降甘霖一樣,我是不稱職的,所以我請求把天下讓給你。”
大家看看,這辭讓的可不是小官位啊,這是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又是怎么說的呢?
許由淡淡地回答:“你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這么好了,那么,我還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難道就圖個名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名實相比,實是主人,而名是賓客,難道我就是為了這個賓客而來嗎?還是算了吧。
許由接著說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他說,一只小小的鳥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飲水,即使有一條湯湯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它的小肚子而已。
我們想一想,人生有涯,一個人這一輩子能吃多少飯呢?能占多大的面積呢?人往床上一躺,你睡覺的地方也就這么大,不管你住的是三百平方米的豪宅,還是一千平方米的別墅,你實際需要的空間跟別人都一樣。
淡泊為大。許由這樣的一種寧靜致遠的淡泊心智,可以連天下都辭讓出去,就是一種博大的境界和情懷。
黎巴嫩著名的詩人紀伯倫曾經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人有一天想要往墻上掛一幅畫,就忙忙叨叨地找來錘子和釘子。當他把釘子釘進墻后,卻發現這個釘子根本掛不住這幅畫。怎么辦呢?他說,那就只能往墻里揳一個小木楔子,然后再釘釘子。
他去找木頭。找到木頭發現太大,又去找斧子。找到斧子,發現對付木頭不順手,又去找鋸子。鋸子有了,又發現鋸條斷了,又去找鋸條。這樣一件一件東西找下來,等到把所有的東西都湊齊了,他已經不知道要干什么了。他早就忘記了那幅畫。
其實這很像我們今天的生活。我們在行走,我們在奔波,我們終日忙忙碌碌,但是我們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
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于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
生活的大道理,人生的大境界,有的時候,都是從生活中的最細微處去發現、去感悟的。
認識你自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
只有真正清醒地認知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做到的事。
為什么最難認識的是自己?我們又怎樣才能真正認識自己呢?
今天我們來說一個話題:認識你自己。
這是千古以來一個最難解決的命題。在西方的神話寓言體系里,這被表述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謎。
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每天都在問過往的行人一個問題:“有一種動物,它在早晨的時候四條腿,在中午的時候兩條腿,在晚上的時候三條腿,那么這個動物是什么呢?”過往的人答不上來,就被獅身人面獸吃掉了。
年輕的俄狄浦斯在路過的時候,說出了最終的答案:“這個動物就是人。”斯芬克斯大叫了一聲,就跑到懸崖邊跳下去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呢?說明離我們最近的東西,往往是最難認知的。
在人生整個成長的經驗過程中,我們可以不斷地認知天地萬物,增長經驗,但唯獨難以認清我們自己。
因為人生的變化在不經意之間經過了很多階段。一個孩子,當他匍匐著四肢爬行的時候,這是生命成長的初期。等到他可以站立起來了,可以走路了,可以奔跑了,在這個世界上,就有很多東西需要積累、需要建立,也因此有了很多內心的惶惑和游離。到了晚年的時候,我們所積累的那些財富、聲名、情感,一切一切負累于心,蒼老了生命,讓我們日漸疲憊,就要借助拐杖,拐杖就成為人的第三條腿。
在這樣一個歷程中,哪一個階段是我們最快樂的呢?哪一個階段是我們對自己認識最清晰的呢?哪一個階段在我們的心中是了無遺憾,而充滿了溫暖富足之感的呢?在這個過程中,中西文化體系在以不同的話語不斷地追問著。
《莊子》這本書,亦幻亦真,充滿了這樣的追問。莊子說,從前自己做夢,夢到自己是一只翩翩飛舞的大蝴蝶,但究竟是自己做夢化為蝴蝶了呢,還是蝴蝶做夢化為自己了呢?這是不清楚的。
很多時候,我們人是以自己的標準去推斷其他動物的,而大自然中有很多規則是我們所不知道的。
莊子說,我們人要是在潮濕陰冷的地方睡覺,醒了以后,輕則腰疼,重則半身不遂,那泥鰍住在那兒,也會像人這樣嗎?
莊子繼續追問說,人是吃肉的,鹿是吃草的,蜈蚣喜歡吃小蛇,貓頭鷹和烏鴉喜歡吃耗子,這四種口味你能說出哪種最符合標準呢?哪種更可口或者哪種更不可口呢?你也說不清楚。
莊子甚至說,像毛嬙,像麗姬,這都是人間的美女。但魚見了就潛到水底了,鳥見了就飛上高空了,麋鹿見了就急速跑開了,對這四種動物來說,到底什么才是天下最美的呢?
這就是莊子在《齊物論》里面提出的觀點: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永遠都有它自身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看不破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莊子告訴我們,人最難認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難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點,才能夠去善待他人。
總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殘疾。
善于講寓言的莊子,借用了一個個或身有殘疾,或外表丑陋的怪人,來表達了自己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人生遇到什么情況,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在《莊子》的寓言中,有很多形態與常人不同的人,比如殘疾人、受過刑的人。從表面上看,他們的身體條件都與常人不同,但是這些人或者有抱負,或者有理想,或者活得很快樂,或者活得很成功,堪稱奇人異士。
莊子在《人間世》篇中寫過一個叫支離疏的人。這個人名字已經夠奇異了,他長什么樣子呢?
支離疏雙肩高過他的頭頂,頭低到肚臍以下,本應該是垂在后面的發髻,卻是沖著天的。他的五臟六腑都擠在后背上,還是個駝背,兩條腿就直接長在肋骨旁邊。經過莊子這樣一番形容,這個支離疏不僅是丑陋了,而且近乎猙獰,像個怪物一樣。
支離疏又是怎么生活的呢?莊子說,他替人縫衣服、洗衣服,已足夠養活他自己。他還有余力替別人去篩糠啊,簸米啊,掙的錢足夠養活十口人。
最后莊子得出一個結論:像支離疏這樣肢體不全的人,他只要自食其力,一樣可以養活自己,安享天年。
由支離疏的故事,讓人想起了武俠小說家溫瑞安寫的《四大名捕》系列。熟悉武俠小說的人都會知道,位于四大名捕之首的就是無情。
無情出身于一個武林世家。由于他的父母在江湖上結下了冤仇,被仇家屠滅了全家。他的父母都死了。仇家心狠手辣,抓到這個小嬰兒,決定讓他活下來,但作為一個武林后人,從小就廢掉他的武功,讓他生不如死,不能為父母復仇。所以,仇家殘忍地把這個孩子的腳筋挑斷了。無情還沒有學會走路,就先癱瘓了。
無情長大以后,是一副手無縛雞之力、孱弱不堪的書生模樣,是個殘疾人。但在四大名捕里面,無情為首。他具有超凡的武功和內力。無情的獨家絕活是什么?是他在微笑的時候,可以從嘴里猛噴出來一口鋼針,足以致敵于死地。雖然他有先天肢體的殘疾,但是他卻有了無人可比的精湛內功。
這個故事是不是可以作為支離疏的一個延伸呢?這樣的故事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里,是不是也有呢?
莊子《德充符》篇還講過一個名叫哀駘它的丑人的故事。
魯哀公曾經對孔子說:衛國有個面貌特別丑陋的人,名叫哀駘它。這個人雖然丑,但有一種神奇的魔力,男人如果跟他待上一段時間,就會留戀這個人的德行,不想離開他;女人一旦跟他見了面,就會回家去跟父母說“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就算是給他做小妾,我都不嫁到別人家去做正妻。這樣的女孩子有十幾個,而且人數還在增長。
魯哀公說:這個人怪了,他沒有權位,也沒有錢財,我也沒見他有多么過人的見解,倒是經常附和別人的一些意見。我想他一定有什么跟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把他請來了。他果然丑陋得讓人驚駭。但是,我跟他相處,我就發現很舒服,不到一個月我就特別信任他。最后,魯哀公就問孔子:你說說看,這個哀駘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是啊,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莊子無非是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外貌平平,甚至丑陋,但是內心有一種人格的力量,可以不知不覺地把人吸引在他的身邊。一個人真正的力量并不表現在他有某種卓越的才華,某種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種和緩的凝聚力。
臺灣著名的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后,得出一個心得: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這句話很樸素,它不是一個學術結論,而是一個人生結論。
莊子的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外貌丑陋、身體殘缺,也可以自食其力,得享天年,這是因為他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