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生氣也是一種交流
單方面地發出信息并非交流
當某個詞被作為日常用語而固定使用時,其含義已經不言自明,無須討論。“交流”這個詞便屬于其中之一。
但為什么要在這里特意提及“交流是什么”這個話題呢?這是因為,生氣也屬于交流的一種形式。
“交流需要對象”,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之所以說這個事情,是因為在現實中,人們在說話時忘記對象的存在的現象并不少見。
所謂對象,指眼前的、與自己不同的、作為“他人”的對方。
所謂交流,指人們與不同的對象進行信息交換的過程。
這里想要說的是:
● 光考慮自己,單方面地發出信息并不是交流
即便如此,人們仍然會在“交流”的名義之下單方面地發出信息,這是因為人會以自我為中心,首先考慮自己的事情。
并且,人們各自的立場、作用、利害并不相同。人如果光單方面喋喋不休地表達自己的主張的話,馬上就會引起沖突,而交流本身也會因此而陷入機能運行不暢的狀態之中。相互間有必要認識、理解、尊重并討論各自的不同,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考慮對方,單方面地發出信息,會成為爭吵或生氣的導火索,同時,發出生氣的信息本身,也潛藏著變得“越來越生氣”的危險。
“生氣”多是作為突發性的情緒而表現出來的。
勃然大怒的話,則既失去了為對方考慮的余裕,又無法識別前因后果,只變成單方面的大喊大叫。
為了能在生氣時保持冷靜而需要注意的事項
生氣雖然屬于感性的表現,但為了能將其作為一種交流方式從而傳達信息,怎樣才能在生氣時保持冷靜,為對方考慮呢?在勃然大怒的一瞬間,要想辦法做到不放棄兩點:
① 判斷:是生氣,還是不生氣讓事情將就過去。
② 判斷:生氣時,對于眼前的對象該采取什么樣的生氣方式。
為此,問題清楚地表現在如何盡快地恢復本來的自己,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里就需要“魔法杖”了。
在這里,希望你能注意到兩點:
第一點是,不要在毫無保留地暴露出情緒的狀態下生氣。這需要相當的經驗。
即使心里這樣想,但在勃然大怒的瞬間,要想保持冷靜并不簡單。
這需要事先就了解自己到底容易對什么樣的事情勃然大怒。如果要發出生氣的信息,就會受到對方的反擊。而對于生氣對象,最好平時就了解其性格、想法以及會讓其感到內疚的事情,等等。
“生氣”并不是為了打敗對方,這在前面已經講過,但即便如此,當你怒火中燒時,你就會故意說出對方最討厭的話。
“不該生氣啊!”讓你感到后悔的,也是因怒火中燒而說出不好聽的話的這種時刻。
但是,就算這樣,事情也并不算完。重要的是,“即使失敗了,也要從中有所收獲”。
其次是抓住訣竅,即嘗試回憶:“問題存在于哪里?在哪里無視了對方?”
單方面告知就算結束了嗎?
位尊者對位卑者生氣時,容易以諸如“無法想象的錯誤啊!以后絕對要避免同樣的事情發生,可以吧?”這樣一種以單方面告知的做法結束。這就是上面所說的需要注意的第二點。
M君把將說明(發言)用的資料按照順序進行排列整理一事委托給了部下。當天,M君帶著從部下那里拿到的說明用的資料所做成的集子,出席了說明會。但是,不知怎么回事,資料的順序是弄顛倒了的。雖然好歹應付過去了,但M君極為憤怒。
剛一回到單位,他就對部下說:
“太讓我難堪了。你做事太圖自己方便了。”
“嗯?什么事?”
“別裝糊涂!資料的順序為什么是顛倒的?為什么沒按照我指定的順序弄?我有自己講演的順序啊!”
M君在生氣的過程中,聲音變得越來越高:
“你經常做這樣只圖自己方便的事!以后不能再做同樣的事情了!”
M君一邊訓斥般地說著,一邊瞪著部下。部下說:
“我就是按照你說的準備的,沒弄亂順序啊!”
“那為什么順序亂了呢?不奇怪嗎?”
“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
“真是笨蛋!”
當晚,M君好歹冷靜了下來,琢磨著第二天該怎么辦。
應該做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向部下道歉。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就向部下說“對不起”了。
“我也應該進行確認。實際上,在把資料交給你的那一瞬間,我也想到要確認了,不過心里覺得應該沒問題,結果就疏忽了。”
部下也做出了上述反省的發言,并做出結論:
“以后一定當面進行確認。”
按理應該傾聽一下部下所說的話。不過,當情緒激動時,就聽不進去別人講的話了。那么如果反過來,將能否聽取對方所說的話作為測量自己冷靜程度的標尺,怎么樣?
在聽了對方講的話之后,如果仍然判斷為需要真生氣時,再去真生氣。如果不是這樣,已經做好“一定會被發火的上司尅”的準備的部下,會失去爭執之心。而作為上司,就會對部下做出“不會生氣的人”的評價。
而聽了對方講的話之后,有的人會“受對方講話影響而變得不再生氣”。
對方會有對方自己的主張,如果認為其主張合理,則可以認可。盡管如此,也不必完全接受對方,撤回自己的主張。
可以在表示“關于××問題,仔細考慮一下之后,明白了你所說的事情”之后,進一步說:“不過,只集中關心外部,而對內部關心不足,是個問題。我對你光考慮發展自己的能力,而忽視加強每個部下的能力的做法很生氣。”
雖然認可其對外部進行推動以增加銷售額的主張,但對于其不想認真培養部下的做法所產生的怒氣,也要明確地傳達給對方,爭取使其改正。
即,不是一個勁兒地說或一個勁兒地聽,而是相互表達主張,相互進行傾聽。
生氣的情感是強烈的。正因為如此,要注意無論是說還是聽,都不要偏頗于其中的某一方。
對于不想傾聽他人意見的對手,你怎么辦呢?
對于光想維持現狀而不想進行新的挑戰的上司,Y君感到非常煩躁。
上司不僅自己沒主意,對于部下的提案,也會以“現在不是時候”“沒有預算,不行”等理由,全部說“No(不)”。這樣下去的話,銷售額與上一年相比很可能要減少好幾個百分點。
Y君對只會說“No”的上司很生氣,在公司會議上以強硬的語氣對上司進行了質問:“到底是怎么打算的?這樣下去就會有很大的赤字啊。已經被競爭對手超越了,為什么還不想采取什么對策呢?”
但是,上司及其他同事的反應是冷漠的,Y君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本來以為至少股長等人會站在自己這一邊,但是,股長卻抱著胳膊,做出若無其事的表情。
在此之后,Y君不再對此類事情生氣了。
“不能再做這樣愚蠢的事情了。”
再繼續表示生氣的話,就會引起上司的反感,甚至很可能會被解雇。因為公司銷售額減少,已經處于隨時都可能裁員的狀態。
而被部下Y君質問的上司,不但不傾聽,而且即使部下闡述建設性的意見,也不想采納,反而責備部下語氣惡劣。
另一方面,部下一方,在被上司申斥時,也開始出現不想老實地接受意見的動向。例如,部下因為在工作的準備上不得要領,所以被上司指出:
“你現在的做法,凈是在做無用功。你在計劃方面存在問題。”
進而,上司解說了相關要領,但是部下會反駁說:
“即使那樣,我也難以做到。”
上司則不由自主地說:
“你還想干嗎?跟你沒法談了。”
現在的年輕職員中,有些人單單是當上司給予他們工作上的建議時,就會對上司的“表達方式”做出反應:“對那種帶著居高臨下眼光的說辭,沒心情聽。”直接表示出不想聽的想法。也就是說,部下會擺出一種“因為被居高臨下看待”而反駁對方的姿態。
因為無論是上司還是部下,都不習慣“生氣”這種交流方式,所以,很少有人會將對方生氣的語言當作對工作、對自己的“有益信息”來接受,只會覺得對方“多嘴”“自以為是”,進而對對方敬而遠之或反駁、拒絕對方等,即有將之視為“令人不快的信息”而不予接受的傾向。
當生氣的一方(責備的一方)因為“說了過分的話”而感到后悔時,正巧第二天對方(K君)過來,說:“謝謝你能對我說出本來難以開口的話。被你提示后,我自己也意識到了一些問題。”
作為部下的K君真誠道歉并表示謝意后,感嘆道:“下決心說出來就好了。”終于放下了心。見作為生氣對象的一方表示出接受的態度,生氣的一方也如K君那樣變得積極起來:“今后會多考慮對方的感受,多在表達方式上下功夫,盡量不要發火。”
遺憾的是,采取如上面例子這樣的“生氣方法”的人,還是很少。
當一味地說或一味地聽時,交流就難以進行下去。
生氣式的交流,之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無果而終,就是因為交流的雙方或者一味地生氣,或者不想傾聽。
說話時、傾聽時,互相間進行坦誠的目光交流,直接關系到“生氣的技巧與應對生氣的技巧”的提高。
3.改變浮躁、變得快樂之法
關于三木清所說的“三種怒”
人有易生氣的人和不生氣的人等諸多類型,這里我們可以去看一下三木清所著的《人生論筆記》(前面我們提到過):
“憤怒也可以區分為有神之怒、來自名譽心之怒、心情之怒三種。”
“我們的憤怒大多是屬于心情性的,而心情性之怒往往又和生理性之怒結合在一起。因而,為了平息憤怒,可以訴諸生理性的手段。”
人的憤怒(生氣)大多屬于“心情性的”,這點很容易理解。
字典上解釋道:所謂心情,指某一期間內持續的情感狀態。
心情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因人的不同也會有差異,它屬于不斷變化的不安定之物。
心情好的時候,人會興高采烈,展現笑臉,愛說話,抬舉對方。若經常保持這種狀態不變的話,因為該人的存在,其工作單位的氛圍也會變得愉快起來。
但是,興高采烈的人,常常容易瞬間就變得不高興起來。
有這樣一位上司,在興高采烈時,將其部下T君鼓吹為“性格穩重,處理問題踏實,值得信賴,又能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是個了不起的人”等。
但是,沒過一周,這位上司就變得心情不好,當T君偶爾遲到時,他就發起脾氣來:“重要的時刻卻遲到,你是怎么回事啊!”
T君做出“?”的表情,反問道:“你所說的重要的時刻是……?”
上司眉間暴起青筋:“對公司的事情而言,沒有什么時刻是不重要的。遲到一事令人無法容忍!”
從那之后,上司對T君的評價急轉直下,他嘟嘟囔囔地抱怨道:“缺乏機敏性,工作處理遲緩,并且頑固不聽話。”T君原來的長處一下子變成了短處。
在聰明、能干的上司中,有的人心情高興與不高興時的差異很大,令部下很煩惱。
實際上,上面例子中的上司有慢性頭痛癥,劇烈的頭痛會定期發作,長的時候頭疼會持續十天以上,無法抑制。
即使知道其心情的強烈落差是緣于頭疼,作為部下,也還是會憂慮不安吧?
與生氣相比,身體狀況管理更要優先
生氣完全是由著人的心情的,沒什么正當性可言。
對于職場上的人來說,生氣屬于“不該發生的事情”,應該盡量避免。
因為人的心情與生理性的因素相關聯,所以,心情靠意志是無法控制的。
丈夫從早上起就心情黯淡,煩躁不安。要外出時,妻子問道:“今天晚上還會晚回來?”
丈夫心頭之火一下子騰起,說:“不知道。”
到了單位,已經進公司工作兩年的負責計算機維護的部下與他擦肩而過,卻沒向他打招呼。他不由得不快起來,責怪部下道:“連打招呼都不會了?”
部下小聲回復道:“我打過招呼了。”
這種時候你就要注意了。
要先去查明不高興的真正原因。大多數時候,你會很簡單地認為,是你要外出時妻子所說的一句不合適的話,或部下以別人聽不到的聲音打招呼使你不高興,但引起你不高興的實際上也許是你自己的身體(身體狀況)。
主要為:
① 睡眠不足。
② 過勞——疲倦。
③ 身體狀況不良——頭疼、月經疼痛、低血壓,等等。
此外,有時“空腹”也會造成影響。
身體的管理屬于自我管理,理所當然應該由自己承擔責任。
睡眠不足時,大腦會無法運轉。工作不得進展時,人變得煩躁,會遷怒于部下或后輩:“委托給你的文件,還沒完成啊?你干什么去了?快點兒弄!”
改變不高興的方法
在這里,想舉出兩種改變不高興的方法:
第一,在合適的時機,甩掉負面情緒,轉變心情。
這是以前我去長崎縣佐世保市出差時發生的事情。
從機場到佐世保市內,乘坐大巴需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當時我已經預訂了市內的旅館,不過,因為工作忙,我是乘坐最后一班飛機到達佐世保機場的,然后我搭乘上了開往市內的大巴。
但我乘坐的大巴,不是那種走高速的特快大巴,而是走一般道路的普通大巴,結果,我花了一個半小時才到JR(日本鐵道公司)佐世保車站。
據說從下大巴的地點到旅館只需要不到5分鐘的時間,但可能是我拐彎拐錯了,最后花了十多分鐘才終于到達旅館。
入住旅館后,也許是因為差錯,旅館也沒準備晚飯,于是我就在西式咖啡館吃三明治對付了一下。因為心情煩躁,我反而很清醒,結果上床睡覺時已經是凌晨一點左右了。
第二天早上,雖然疲倦還沒消退,我也不得不起來了。
雖然心里想著“哎呀,今天一天的研修夠受的了”,但也必須打起精神去參加研修。坐上預約的出租車,我帶著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趕往研修會場。
出租車在道路上暢通無阻地跑著。司機打招呼說:“客人,今天早上的道路稀奇地暢通。如果是平時,車站前會更擁擠。”
之后,不知為什么,遇到的信號燈也全是綠燈,出租車很快就到達了會場。
“客人,到了。如果是平時,會需要15分鐘,但這次只花了一半的時間,7分鐘就到了,已經到了。”
司機以明快的聲音兩次對我說“已經到了”。下了出租車,我抬頭看了下天空,天已經完全放晴為藍色。在那一瞬間,我在心里喊道:“啊,運氣回來了。”我對出租車司機大聲地說:“司機師傅,謝謝了!”疲倦和煩躁一下子煙消云散。
周圍的景色與事件本來是“無色的”,但依據自己如何看,以及如何解釋,它們會變成任何顏色。
佐世保所發生的事情,到今天我仍然記憶猶新。
第二,作為生理性的心情,會通過改變行為或動作而由壞變好。
阿蘭,原名為埃米爾·沙吉埃。
他作為《幸福論》(神谷干夫譯,巖波文庫)的作者,在日本有很高的名望。在這里之所以會提及阿蘭的《幸福論》,是因為在這本書中,寫有改變不高興的處方。
在這里,挑出其中的兩三個看一下:
“人煩躁或不高興,經常是因為不得不長時間站立引起的。對這樣的不高興,不需要作陪,給他拿出椅子。”
給不高興的對方拿出椅子的做法,被應用于給在辦事窗口生氣的人拿椅子和上茶這樣的場合。
但當你無法應付自己的不高興時,該怎么辦呢?
阿蘭一邊提及“禮儀做法”對人的影響,一邊指出:
“如果表現出禮儀做法的習慣,如和藹、親切,無論是憂郁的心情還是胃的疼痛,都會在相當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做出這樣的禮儀或微笑的動作……會產生使得震怒、不相信、憂郁不會發生的正面效應。”
接著,阿蘭說:
“無論多么庸俗的人,如果讓他表演自己的不幸,他立刻會變成大藝術家。”
心情雖然靠意志的力量無法改變,但如果通過運動或表演,就能夠實現這樣的轉換。
假設你從早上開始就覺得煩躁,感到怒氣好像往上涌,那么你可以嘗試問候一下你的部下,看結果會如何。只要不發泄憤怒,而是下決心愉快地自己主動說出“早上好”這句話就可以。因為所謂“問候”,就是“模仿幸福的一種習慣”。
變成好心情,無論是你還是周圍的人,都會變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