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世雄文,雅俗共賞;一代奇書,重現人間。民國武俠小說是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道絢爛的風景。中國文史社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發掘、整理民國文學經典為出發點,規模推出民國南北十大武俠小說作家的《民國武俠小說典藏文庫》。白羽是民國武俠小說的重要作家,其作品飽含著正義精神,體現了社會反諷派武俠的特色,深受讀者喜愛。
我的生平
第一章 月下訪賢
第二章 楓村拯弱
第三章 湖濱習劍
第四章 俠女比武
第五章 莊主托孤
第六章 遇暴泛舟
第七章 青山埋骨
第八章 湖上飛頭
第九章 石鐘血戰
第十章 盜窟奇緣
第十一章 窮途巧遇
第十二章 假凰虛鳳
第十三章 旅店聚義
第十四章 秘谷隱蹤
附錄:末路英雄詠嘆調
整理后記
《秘谷俠隱/民國武俠小說典藏文庫》:
傳說太湖附近,有一個大鎮,鎮主史成信,為史閣部同宗,閣部困守揚州,成信已知大勢必去,即招集全鎮壯丁,辦理鄉團,實際是暗中訪賢納士,準備興大舉,但不久,揚州失守,清平鎮被圍,終以勢力單薄,全鎮被屠,史姓全家僅其公子未有遇難。
那村鎮被焚之后,即化為一片瓦礫,不久已成原野,后人多已不知史成信殉國的故事,幸有附近孟姓住戶,其先人曾與史公共事,史氏后裔即為其所救,孟姓世世相傳,尚能道出史公烈傳。
據說那個村鎮,在明末為清平鎮,全鎮管轄十多個村落,史家為全鎮大戶,成信為一不第秀才,因憤魏閹專權,紀綱敗壞,竟棄文習武,浪蕩江湖,結識高人甚多,劍術雖不甚精,亦與庸俗不同,李闖張獻作亂時,即糾合鄉勇準備防范,至清兵南下,預知大勢已去,明知不可為而為,決心整頓清平鎮,思與清兵一抗。
在史成信聚義之初,正在深秋時候,一日史成信與鎮上諸杰,同聚史宅大廳,于明月之下,飲酒浩歌,賦詩言志,那首詩至今孟氏遺裔仍能道出,詩云:鼙鼓軒軒動未休,關心楚尾與吳頭。豈知劍氣升騰后,猶是胡奴擾攘秋。萬里江山多筑壘,百年身世獨登樓。匹夫自有興亡責,肯把功名付水流!詩情激昂慷慨,堪稱一世,諸人自然稱美,也隨聲附和,史成信連飲三大觥,微有醉意,席上杯盤狼藉,燈闌酒盡,諸客紛紛告辭,史成信送出廳來,望著天邊明月,尚覺得戀戀,不肯便回,遂吩咐侍從向北行退去,只留二三壯丁護從左側,向鎮邊巡查,徘徊良久,方和二三侍人,跨上雕鞍,緩緩地踏月歸去。
在歸途中,史成信忽見清平鎮西邊數株大樹之下,罩著一家水邊人家,竹籬茅門,樸而不華,門外還張著一個大漁網,在竹籬內,忽然有白光一道,閃閃霍霍,若銀龍般上下飛舞,史成信不覺駭異道:“這地方哪里來的劍氣刀光,事非偶然,必有非常之人在那里隱藏著,我既然見到,一定不肯放過。”一個壯丁道:“那邊平常都住著些漁戶和養豬的,何來非常之人?”這時候劍光還在閃爍,不過沒有起初時的奔放夭矯了。史成信搖搖頭道:“你們哪里曉得?”說著話,把手向西邊竹籬內一指道:“你們不見那邊的白光嗎!”眾人正要看時,一剎那間已沒有了,史成信正有大志,怎肯默爾而息,立即就帶了壯丁,向那柳林走去。
到得那地方,立馬籬畔,凝神向里注視,只見籬內是個空場,有幾株梧桐,梧桐樹下有一張小小的方桌,桌上放著些酒肴,有兩個人面對面地正坐著飲酒,一人年近五旬,頭上挽個短發,身披短袍,足踏草履,像個漁翁模樣,又一個也有四十多歲的年紀,黑布纏頭,雙目爍爍如電,身穿一件藍布夾袍,足蹬薄底快靴,手里托著酒杯,在那人身邊的梧桐樹上卻懸著一柄寶劍,綠沙魚皮鞘,杏黃流蘇,史成信看著,暗暗點頭,遂命侍從上前叩門。
這時已有三更,里面的人正在豪飲,忽聽叩門,驚起一陣犬吠,那個漁翁模樣的人臉上立刻露出驚異的神情,向對面的人說道:“半夜三更還有誰來敲門呢?”一邊說話,一邊借著月光,也已看見籬外的騎影,難免更是疑異,遂和那人一齊立起身來,那人便摘下樹上的寶劍,掛在腰下,一同走到外邊來開門,呀的一聲,柴門已開,史成信不待詢問,很客氣地說道:“鄙人史成信,忝為本鎮聯莊會會長,今夜巡邏到此,口舌燥渴,借杯水酒如何。”那漁人端詳了半晌,笑道:“史莊主眼力果然不差。”哈哈一笑,便拉了史成信的手進去,一面介紹自己道:“我姓孟名哲。”又指那黑布纏頭的道:“他姓鐘名常,平日好習槍棒,方才酒后練習,被莊主見笑。”史成信和鐘、孟二人一同坐下,孟哲端過酒來,先談些武術,便談到明室覆亡,天下大亂,三人志同道合,又在酒后,不免披肝露膽,有話便說,說得興起,鐘常拔出劍來,擊案作聲,孟哲道:“鐘仁兄,何妨舞起一套,請莊主指點。”